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薛元荣 《中国德育》2007,2(7):74-74
下午放学时候,我在楼梯口遇到了我的学生玲雅和小燕。“薛老师,下个星期我要送你一张贺卡。”玲雅说。“老师,你人好。我也要送。乔老师太凶,就不送了。”小燕说。“人好?是吗?我怎么不觉得?”背后还会“议论”老师,这群小家伙。“不算好,马马虎虎吧。对你们好,可是咱们班的成绩上不去呀。”我受到了学生的“表扬”,心里有些洋洋得意。被学生“表扬”一句“你人好”,酸楚中有一丝甜蜜的感觉。我这个语文老师“好”在哪里?想了想,大约有这样几点。  相似文献   

2.
有一天中午,老师叫我到办公室去。到了办公室,我的心里好像有一只小兔子“嘣嘣”在跳,不知道老师找我有什么事。老师笑眯眯地说:“俞思远,我想请你帮我解决一个难题,愿不愿意?”我点了点头,心里觉得很奇怪:到底是什么问题,居然会难倒老师呢?老师接着说:“是这样的,我们班有一个  相似文献   

3.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一次,小学低年级教学研讨课上,做课老师在开课后对学生提出来这样一个问题。当老师提出这个问题后,我在下面想,学生能答出来吗?这可是二年级的学生呀!事实也确实如我想,学生读完全班交流的时候,学生都说不出来,确切地是说是不知道怎么回答。老师再三问,才有一个小男孩站了起来,老师大喜过望,“你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小女孩画了幅画,不小心弄脏了,她在上面画了一只小狗。”“你说得真好!”老师又接着问:“结果怎么样呢?”“获得了一等奖。”老师高兴地表扬了他,让全班同学给他鼓掌。  相似文献   

4.
老师:同学们好!昨天我在走廊上听见一个同学说:“我不喜欢贾老师,每次见到她心里就不舒服,她的课我也不想听。”是这样吗?  相似文献   

5.
表扬栏、批评栏,一般都是公布于众的,但我们班却有一个被报纸遮住的批评栏。“张××又打小同学了!”一名学生气喘吁吁地跑到办公室向我报告。我很了解打人的这名学生,他历来被老师们称为“头难剃”、“朽木不可雕”。每次说服教育对他只能起两天的作用。可总不能天天去找他谈话呀!这次用什么办法呢?想着想着,他自己来到我的办公室。“老师,我不是故意的打人后,我……道歉了!”我叹了口气,把他领到办公室外面的一个角落里。不当众批评学生,这是我的惯例。“你又让老师失望了,对吗?”“嗯,我常常是下手快、后悔迟老师,我……我下次一定改。”…  相似文献   

6.
徐友新 《江西教育》2005,(24):14-15
时下课堂,表扬之声一浪高过一浪,似乎给予学生的表扬越多、越高,就越有“新课程”味似的。对此,学生会怎样看呢?利用一次教学反馈的机会,我在问卷的末尾设计了这样两个问题:问题一你喜欢老师的表扬吗?(喜欢/不喜欢)你觉得表扬对你的作用大吗?(很大/一般/很小)问题二如果让你对科任老师的教学发表意见,你有什么样的建议?比如说“表扬”,你认为老师应该怎样表扬?结果,在我任教的两个五年级班中,100%的学生表示喜欢老师的表扬(答案在意料之中),48.75%的学生表示“表扬”对他(她)的学习影响“很大”,40%的学生表示“表扬”对他(她)的学习影响“…  相似文献   

7.
宋谦 《山东教育》2004,(7):34-35
妻子把我刚脱下来的外衣拿去洗,想不到却有新发现。“快来看,一张纸条。”话音未落,妻子接着念起来:“老师,我喜欢听您的课,多么希望您能给我们多上这样的语文课啊!”妻子的腔调里含着兴奋,她显然替我有些高兴:“真行啊,学生把纸条塞到你口袋里还不知道。”看来,这张纸条是我上语文课时不知哪个孩子塞进我口袋里的。受到孩子这样的表扬,心里一股幸福的暖流涌了上来。这张窄小却寄托孩子心声的纸条,使我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深思。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十几年来,我走过了一个怎样的历程呢?  相似文献   

8.
美术VS语文     
美术老师有事,教务处通知我代课。我心里很是发愁,因为美术课已经有一个星期没有上了,孩子们都闹意见。果然,当我出现在教室门口时,孩子们的眼睛立刻就充满了失望与抗拒:“老师,怎么又上语文了?”“美术已经一个星期没有上了!”有些孩子还小声咕嘟:“不喜欢又上语文课,课程表上写的是美术课。”教室里乱哄哄的,我心里也不好受:看来学生要开始“咒骂”我了。  相似文献   

9.
那是我初教小学,接的是一个三年级班。有一次,我在学生日记中看到这样一段话:“我有一个幸福的家,可我一点儿也不快乐,看着美术兴趣班的同学们自由地学画。我多么羡慕他们。可我却不能去……”我不禁有些迷惑不解,这黄叶是学校公认的绘画天才,为什么不能去兴趣班呢?美术老师也问过我,但我一直没放在心上。下课后,我对黄叶说:“最近有作品吗?给老师看看。”黄叶高兴地拿出她画的画,我边看边问:“怎么不去兴趣班?”“爸爸不准我去……”话还没说完,眼泪就像决了堤的河。“别哭了。放学后老师去你家。”我赶紧说。  相似文献   

10.
怀念乌鸦     
很早就想写这篇文章 ,想了很久很久。写下这个题目 ,竟让自己吃了一惊 ,乌鸦值得怀念吗 ?于是想起曾看到一篇文章 ,说的是有一个语文老师 ,在讲解鲁迅先生小说《药》时 ,文中的结尾部分写到夏瑜的母亲上坟 ,有一个细节描写 ,说的是坟旁的树上蹲着“一只铁铸般的乌鸦”。老师便问同学们文中的乌鸦象征什么 ?有的学生在嘀咕 ,乌鸦就是乌鸦吗 ,还能是什么 ?这时老师却有些指点迷津般地一语惊人 :“乌鸦象征着反革命。”这些已有一定思辨能力的学生听了后 ,在心里反问 :鸟类也有阶级性 ?我想乌鸦们怎么想也想不明白 ,自己从来就没有加入任何组织…  相似文献   

11.
敬爱的老师: 您好! 到您的班上已快有一年了,可是我怀疑,我的名字您是否叫得出来。我真的想问:您认得我吗?您知道您有这样一个学生吗? 不,这不能怪您,谁叫我是一个差生,谁叫我的座位在那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呢?是后一排,那常常是您视野所不能到达的地方。我时常笑着对人说:“那是一个被老师遗忘的角落。”可是,您又怎么能知道,这勉强的笑容中,包含了多少痛楚,多少苦涩,那笑,比哭还难受哩! 我是多么希望您能注意到我,我是多么希望您能站在我面前和我亲切地谈话。每当您踱下讲台,我的心里就会一阵猛跳,我盼着您是向我走来。可每次我都失望了,您甚至看都没看我一眼。这只因为我是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节品德课,我竟突发奇想地想要学生也当一回老师。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学生时,他们兴奋不已,竟也高兴地答应了,这让我感到有些意外。接着,学生们都自告奋勇地推荐自己。当小老师选定之后,这位“老师”一本正经地说:“老师!不,是袁慧同学,你要坐好来。等会儿要检查学习效果。”我没有吭声,认真照着学生的要求坐好,心想着,看你还有什么花招。可没有想到,精彩的还在后头呢!这位小老师上起课来竟然也像模像样,还有板书呢!他接连问了好几个问题,其他学生们也很积极地回答,那劲头可真让我开了眼界,课堂气氛相当活跃。后来,小老师将一个问题抛向了我:“袁慧同学,学完这一课之后,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张海迪的什么精神?”听到提问后,我马上站起来回答说:“我们要学习张海迪在病魔面前不低头,坚强不屈,奋发向上的精神。”“回答得很好!”小老师表扬了我。本以为可以坐下,但这位小老师又冷不防地提出了第二个问题:“那么,你在生活中有没有做到像张海迪一样呢?”我看着这位小老师,只见他正得意地看着我,仿佛又在说:“老师,你不能回答吗?”好啊,得理不饶人了。于是我就将计就计,沿着学生打开的思路,给了学生一个正面的回答:“在我的生活中,的确也遇到了很多困难,比如...  相似文献   

13.
建设一个良好的学校集体氛围不仅是重要的,也是可行的。 --艾里克· 斯盖普假如你是一个刚入学的新生,刚刚来到一个新学校,你的脑子里都想些什么呢?你是否会想:“我在这能交到朋友吗?大家会喜欢我吗?” 或者“老师会喜欢我吗?他们会关心我吗?” 或者“我能适应这的学习生活吗?我能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吗? ” 再或者你可能会考虑:“我在这里安全吗? 我会不会受到取笑?人们会不会讨厌我、羞辱我呢?”甚至你可能会想:“我会不会挨打呢?”这些问题反映了我们基本的心理需求——对情感及身体安全的需求,对一种亲密的、相互支持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轻松一刻     
巧合语法课上,约翰思想开了小差,突然老师问道:“约翰,你能说出两个代词吗?”约翰站起来,摇摇头说:“谁?我?”借书海马先生到他朋友家里,想借本书。“很遗憾,”那位朋友说,“我从不借书给别人。”“为什么?”“因为借书的人从来不还书。”“您很肯定吗?”“当然,这是经验之谈,我的全部藏书都是这么弄来的。”还有一个洞在布置学生做习题时,女教师问一个学生:“孩子,你会做减法了,是吗?来,我们一起算算看,2减去1等于几?“等于1,老师。”“好极了!那么10减去10呢?”“我不知道!”“孩子,别急,打个比方,在你的口袋里如果有10块糖,但它们一下都…  相似文献   

15.
课堂上发现,不少教师对学生赞美性语言用得最多的是“你真聪明”。学生答对了老师提的问题,老师夸“你真聪明”;学生想出一个解题新思路,老师更要夸“你真聪明”;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做题,都做对了,老师又说“你们都很聪明”,聪明是一堂课中老师给予学生最多的赞美词,学生每每听了老师的赞扬,心里美滋滋的……喜形于色的……得意得不得了的……也有习以为常的。从积极的一面想,老师的出发点是美好的,想通过这样的赞美,表扬学生的学习表现,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然而事情的结果是否都能如老师所愿呢?不尽然。在一些学习好的学生心中往往产生了:我学习好因为我聪明,不必很努力也会学习好;在一些学习差的学生中,更是找到了自我安慰的借口,“我没有××聪明,我的脑子不灵”等想法,自甘落后,不往前努力。显然,过多地、不切实际地一味夸聪明,不论对好学生,还是差学生的成长、发展都不利。  相似文献   

16.
发现班里有这么一种现象,学生在你面前称呼你为某老师,一转身,就变为某某某了。同学之间,也不叫名字,取而代之的是“猴子、鸭蛋、大熊……”我曾多次禁止,但收效甚微。更有一日,我在讲台的抽屉里发现了这么一张纸:“老师,名字不是用来叫的吗?为什么老师可以叫我们的名字,我们就不能叫老师的名字呢?”虽然没有署名,但一看就知道是班里的晓笑写的。这是个活泼好动、脑子灵活的学生。第二天的晨会课上,我针对这张纸条进行了表扬,表扬这位同学有问题就提。我注意到晓笑的脸有点红。我接着问:“该怎样来回答这个问题呢?举例来说吧,我们班里有个学…  相似文献   

17.
让我们先来看这样一个课堂教学案例: 一天,当我和学生一起分析《愚公移山》最后一段的时候,突然,一个学生举手提问. 学生:“老师,《愚公移山》的结尾,这样安排,可信吗?” 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的问题?” 学生:“因为根据地理学的理论,我认为愚公要想移走这两座山,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为什么作者最后却用这样一个神话般的结尾来收缩全文呢?” 师:“很好!这个问题大家思考过吗?”  相似文献   

18.
孩子走进了生活,难免会遇到挫折、失败、委屈……这时,父母的安慰对孩子努力奋进、勇于拼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父母应学会安慰,给孩子一剂精神上的补药。有一天中午,女儿放学回到屋里就哭了起来,我询问原因,女儿说:“上学路上我捡到了10元钱,交给了我们班级的中队长杨颂。杨颂把钱交给了少先队辅导员老师。老师在升旗仪式后,用大广播表扬了杨颂两遍,却没有表扬我。”听了女儿的叙述,我也为女儿愤愤不平:“老师干吗不好好调查调查,谁送钱就表扬谁呢?”心里这么想,可我没有流露出来,我生怕加重女儿的痛苦。转念一想何不给女儿吃一剂精神补药,也好抚平女儿的痛楚。于是我问女儿:“没有表扬你,你没去找老师吗?”女儿很干脆:“没有。”“好,那爸爸可就为你鼓掌祝贺了。”女儿很不满意地说:“爸爸您不向着我,还取笑我。”“爸爸怎会取笑自己的女儿呢?爸爸是祝贺你当了一次无名英雄。捡到了钱,却没留下姓名,把荣誉送给了别人,  相似文献   

19.
“老师,您的字写错了。”有时,我们在课堂上会遇到这样的尴尬,不过这只是一个很小的问题,你可以很轻易地解决。但当你遇到一个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呢?在《木兰诗》一课的教学上,学生们都按照我出示的自学提纲进行了认真的学习、讨论,对我所提出的问题,学生们在熟读课文后也很快地解决了。教与学进行得很顺利。突然,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只见平时话很多的阿彬忽然站起来,大声说:“老师,我有个问题:‘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句话分明是假的,是骗人的,你说是吗?”我始料不及,想不到学生会有这样的质疑,我一时也怔住了。接着,学生七嘴八舌的议论开了:“同行十二年,这么长的时间,不知道木兰是女的,根本不可能。”“木兰裹着一双小脚,怎么行军打仗啊?”“难道她不睡觉,不洗脚吗?”“一洗脚,她的三寸金莲不就露了出来吗?”连素有书呆子之称的小聪也不甘示弱了。在一片喧哗声中,我镇静了下来,拍拍手,示意学生安静下来,然后说:“在南北朝时,妇女是不裹脚的。”而学生似乎对这个答案并不满意,我话音刚落,又听到另一个声音:“老师,那么中国的妇女是什么时候开始裹脚呢,是哪个朝代呢?”这一来倒把我这个老师给问住了。这实在是太出乎我的意料了,谁会想...  相似文献   

20.
廖卉 《四川教育》2013,(12):37-37
案例一】老师今天()会表扬我。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可能性”课尾,要求学生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师:小朋友送给了老师快乐,老师也送大家一个礼物——一组优美的画面。课件出示:A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B买彩票的人在想:我可能会中奖。C花生()长在树上。D爷爷的年龄()比爸爸大。E今天,老师()会表扬我。生1:今天老师可能会表扬我。师:说说为什么,可能会表扬你什么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