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克思自由观从实践基础出发,抓住了自由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这两个主要方面,认为自由是社会主体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主客体的不断统一.自由是社会实践中主体的自由,实践是自由的源泉,是自由现实化的客观基础,是自由本质的确证,是理解精神自由的关键.马克思主义自由观强调了实践过程中人的自我决定、自我创造、自我实现的本质.实践是实现主体自由的现实手段,从而使主体自身成为自己活动的主人.  相似文献   

2.
萨特:自由的神话到自由的悲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萨特的自由观一直存在着两种误解:一种来自正统的理论家们,他们认定萨特鼓吹不负责任的绝对自由,是道德虚无主义者;另一种来自激进的青年们,他们视萨特为精神导师,奉其自由观为人生指南。其实,萨特的“自由”既不象后者所想象的那般宽广和美妙,又不象前者所臆断的那般放任和恶劣。它并不意味着行动上的任性随欲、无法无天,而是意味着意志上的无条件自主选择。它要受到处境的各种限制。它总是与责任形影相随,而责任常常重大得使人陷入焦虑中。萨特自由观的要旨是鼓励人们尽职尽责地充分发挥实践主体性。  相似文献   

3.
有一种观点认为,萨特的自由选择必然导致人的不自由;萨特的自由观实际上是不自由观,这种观点是对萨特自由观的误解。萨特对于承担责任、烦恼、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人是注定自由的”等问题的看法都是对自由即选择这一基本思想的表述和进一步展开。上述观点的种种理由都是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4.
本并分析了各种形式的自由观及其缺陷,介绍了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自由首先是人类主体区别于动物界的类本质,是人对的必然认识、利用和驾驭;其次,作为主体能动性和自由主性的体现,它是在人类实践认识活动中逐步实现、;发展的过程,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及其社会制度是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人类及其社会制度,人类自由追求的最终理想和奋斗目标,但自由的发展望远不会守帕发展大体经历了从自然界和动物界中分离出来--从艰人//  相似文献   

5.
康德的自由思想源于卢梭,却又不同于卢梭。康德认为卢梭在内在自由领域内放弃了自由的自主性质,将自由归结为自然,视情感性的良心为自由的原则。康德将自由视为理性为自身设定的理想,自由的原则乃是理性所颁布的先天道德律。从二人自由观的差异可见,康德在批判卢梭自由观的基础上,不仅挽救了自由的自主性质,而且还从多个方面阐发了自由的这一根本性质,从而完成了对卢梭自由观的批判。  相似文献   

6.
贡斯当第一次将自由区分为古代人的自由(政治自由)和现代人的自由(个人自由),并阐释了这两种自由观的内涵、形成原因以及混淆两种自由观的实践后果。其自由观在西方自由主义思想史中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7.
约翰·福尔斯在其著名小说《法国中尉的女人》中通过三个迥然不同的结尾,向读者展示了男主人公查尔斯由于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所做出的三种不同的抉择,而导致的三种截然不同的人生命运,进而揭示出选择在人生中的重要性。整篇小说洋溢着存在主义的自由观,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三种结尾的可信性,最终在第三种结尾中,让读者认识到,只有摆脱各种陈规旧俗,不欺骗自己的心灵,独立自主地做出人生选择,并去不断地求索,才会最终获得自信、自由而快乐的人生,亦即第三种结尾才是整篇小说的寓意。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曾出现过三种自主学说,即理性说、意志自由说和选择能力说,当前学界普遍认可的是第三种。自主的程度与"选择"的条件密切相关;选择是否自由、可控和有价值的是自主的三项判断标准。自主是学术自由的重要内涵,它对学术自由的价值可通过教师(学者)自主、学生自主、大学自治分别对学术自由的价值,以及自主可作为学术自由权扩展的法理依...  相似文献   

9.
道德责任基于道德主体的道德选择,道德选择的前提是个体的意志自由。决定论者与绝对自由论者分别执着于两个不同的极端诠释自由与责任的关系,实际上最终都既否定了人的意志自由,同时也否定了人的道德责任。道德个体的意志自由是道德责任的前提和基础,道德责任是道德个体意志自由得以实现的具体体现。道德意志的自由度与道德责任之间呈现高度的正相关关系。道德责任与自由都是具体的、历史的并随着主、客体条件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主体性正是在道德主体意志自由基础上的道德选择与道德实践过程中得以张扬与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论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由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生命的内在需求。人的自由根据所体现的领域不同,分为主体自由、社会自由和个性自由。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由也同样包括三类: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自由是理性的选择自由;教育活动中的社会自由是权威和纪律保障的自由;教育活动中的个性自由是自我实现的自由。儿童在教育活动中的自由就是个性自由在主体自由和社会自由中的实现。  相似文献   

11.
关于自由与道德关系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由与道德都是人之属性。人的自由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取决于一种尺度。善是自由的根本尺度,这种尺度不是对象或客体对主体的一种规定,而是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对外部对象或活动客体实现的一种价值要求,即道德判断。追求自由的过程,就是追求善的过程,道德的完善,就是自由的实现;自由以道德作为最终表征,道德以自由为表现形式;自由是人的一种自主、自决、自律的能力,这种能力的使用必须以对道德必然性的认识与遵循为基础;只有通过道德责任的自觉选择,才能达到理想的自由境界。因此,在自由与道德的关系中,道德是实现自由充分且必要的条件,自由离不开道德的判断,道德以自由的实现状态为依据,道德与自由共生共存,密不可分,道德与自由的这种关系是人的目的状态不同的表述方式。  相似文献   

12.
密尔的《论自由》是政治哲学史上的一大杰作,无数学者在其中看到了消极自由的影子,但实际上密尔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消极自由论者,而是持有一种积极自由观。文章拟从三个方面指出其积极内涵:首先,个性多样化的要求内在地需要积极自由意义上的个人自主与自我管理;其次,密尔支持与鼓励个人选择,而选择的方式必然要求以理性为指导;其三,社会整体目标包含了一种善的道德观,这种理想虽然宏大但没有将个人理念放在首位。正是该理想违背了密尔维护个人自由之初衰,从而导致伯林所深恶痛绝的专制之后果。  相似文献   

13.
萨特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任何东西都不能真正限制和束缚住人。作为自由的人,是在不断地自由创造和选择中拥有自己的本质和价值的,人生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地实现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只要生命不止。就存在着改变和重塑自我的可能。人的自由是在具体境遇中的选择和行动的自由,这种自由的根本在于人选择的自主性。自我的一切归根结底取决于自己。自我应对自己的行为及其后果负责。人生的价值是在人的自由、选择、创造、超越和责任中体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14.
自由,是人对自身存在的一种深刻领悟。这种领悟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是通过人从不同的视野所进行的自我反思实现的。自由立论之根基所经由的从上帝到人,从人的“灵性”到人的“理智”、人的“理性”的转移和逐渐深入的历程,自由的形式所经历的从“意志自由”到“信仰自由”、“良心自由”、“认识自由”的递进,集中展示了这一时期生长起来的市民阶级“人”的独立要求,内含着自愿、自主、自决、自主的理性自由主体精神的人学意蕴。  相似文献   

15.
波伏娃对存在主义的哲学思想有其独特的贡献。她提出了道德自由的概念以及人与人互为主体和他者的观点,探索了女性自由与解放之路,对法兰西自由主义文化精神给予了全新的阐释和极大的丰富。从波伏娃的自由观及其对自由的实践,可以洞悉波伏娃作为一个哲学家和政治活动家在法国自由主义文化思想史上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6.
萨特的戏剧《苍蝇》《魔鬼与上帝》中的不同人物从不同侧面表现了萨特的存在主义自由观,即自由是人类生存的本质,人类在虚空中面临生存困境时的孤独和挣扎,从自在自由到自为自由的奋斗。萨特的自由现也有他自己的困惑,但这样一种不断寻求自己存在理由的自由观却给现代人的生存提供了一个参考纬度。  相似文献   

17.
儒、道家思想文化对中国人自由观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封建历史上,儒家思想自诞生以后,几乎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在这种思想影响下,形成了中国特有的社会专制形态。道家虽主张自然,但因其自然而无为之思想遮蔽了人积极能动的一面,所以束缚了人的自由,但却给人提供了一处消极避难之所,故也流传至今。在这两种思想的交错影响之下,形成了中国被迫式的人观和自由观。本文将尝试对这一影响进行探讨,以便能有助于更好地发掘中华文化之精华,扬长避短。  相似文献   

18.
惠春寿 《政治思想史》2013,(1):102-112,200
自由与平等是当代自由主义的两大核心价值,如何协调、安顿两者之间的冲突也随之成为自由主义理论家们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罗纳德·德沃金试图通过两种不同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然而他的解决方案预设了一种特殊的自由观。这种观念忽视了作为自由之基础的个人自主,错误地理解了自由与自由的价值。不仅如此,德沃金对平等作为至高价值的认定与论证,事实上也是以个人自主为基础的。因此,无论是自由还是平等,归根结底都源于自由主义对个人自主的根本承诺,德沃金的主张不过是对这三种价值的错位调和。  相似文献   

19.
"无知的知识观"就是界定知识和理性的限度,反对知识僭越自身的超负荷、力不能及的不当使用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探讨知识的恰当运用,所以是积极的。消极自由的表述是"免于……自由",以不受社会干预为实现自由的条件,每一个人都能够自由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求知创新能力,每一个人都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智识上的贡献,这是自由的本真之意。对无知和自由的研究分别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积极的"无知"观构成消极的"自由"观的认识论基础,消极的"自由"观又奠定积极的"无知"观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对马克思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思想中的主体——“人”的研究应当超越混沌的整体的状态,进行更为深入全面地考察。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过程经历两大阶段,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人”在这两大阶段中是不同的;在第二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发展三个维度;在第三大社会形态中,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包含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两个维度;在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群体的全面发展和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这三个辩证统一的方面中,马克思更为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个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