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本文只要通过对介词over的时间和空间上原型意义上的延伸理解探讨,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Lakoff的认知隐喻和Langacker的意象图式对介词over作进一步探讨并作了相对应的例析,发现认为认知隐喻在我们人类中大量存在,一直影响我们对事物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从认知语义学角度解释英语介词behind的多义现象,指出其意义包括空间意义和隐喻意义。空间意义是该介词体现的最基本的意义,不同的空间意义通过隐喻映射方式扩展为各自的隐喻意义,其多义性形成过程实际是由一个认知域向其他认知域,即由空间认知域向状态、时间等认知域的投射过程。  相似文献   

3.
空间概念是人在幼儿时期最早发展起来的概念之一,它是人理解其他概念的基础之一。本文以方位介词in为例,论述其从空间意义到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旨在揭示人类的自身经验在形成抽象概念意义中的作用和心理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4.
一个词的意义是有组织的整体,词汇意义的拓展过程往往遵循着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意象图式理论和隐喻理论出发,分析介词to的空间意义、隐喻意义及各义项之间的联系,指出to的意义网络呈辐射状分布,意象图式的转换及其隐喻投射是形成介词to多义性的认知理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原型范畴理论,隐喻认知机制为支点,探讨英语介词语义延伸的心理认知过程.我们发现介词语义是以"空间"原型为认知参照点,以家族相似性不断向外扩展延伸;隐喻认知机制使空间介词具有很大的语义生成力.本文提出在英语介词教学过程中,注意介词基本空间意义的学习;更要重视转喻和隐喻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6.
意象图式和概念隐喻是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两个理论,对介词多义现象的阐释和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以介词around为例,运用意象图式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阐释其多义性的形成过程,并通过实证研究探讨这两个理论运用于介词教学的可行性和实效性。研究发现:around多义的形成实际是一个由核心意义以其原型意义的静态图式和动态图式向其引申意义扩展,以及由空间认知域向时间认知域的映射过程。学生认识和理解介词around的语义范畴产生机制,能够提高长期记忆效果,最终有效提高介词around的习得效果。在介词教学中,教师应当运用认知语言学相关理论阐释其语义认知机制,帮助学生掌握多义介词的语义延伸,提高介词的习得效果。  相似文献   

7.
郑家芳 《怀化学院学报》2009,28(10):101-103
认知语言学指出,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而时间概念也是通过空间概念来表达和理解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利用意象图式探讨了英汉方位介词的时间隐喻意义。  相似文献   

8.
认知语言学研究表明,隐喻是人类普遍的认知方式。其中,表义形象、应用广泛的方位隐喻,是人类重要的认知手段。在英语介词教学中适当的运用方位隐喻概念,能促进学生对空间映射的充分理解和对英语介词搭配的掌握。  相似文献   

9.
文章运用隐喻投射原理解析了方位介词惯用表达的认知结构建构过程,用心理空间理论诠释了介词隐喻概念的解构过程,从认知视角诠释了介词的惯用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介词因为其词义复杂且抽象,成为学生学习英语词汇的一大难点,也是英语教师教学的一大重点。本文试从认知语言学的意向图示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出发,对介词OF的空间含义、隐喻义等进行了探析,以发现OF语义间的内在联系及其隐喻化的过程,对该介词的教与学有很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类赖以思维和行动的概念体系本质上具有隐喻性,人类的思维过程就是以一个概念去理解或表达另一个概念。庞德是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也是著作颇丰的翻译家,庞德提出的绝对暗喻概念体现了隐喻和思维之间的紧密联系。概念隐喻理论说明隐喻翻译的成功要取决于译文读者的思维能力,译文是译者与译文读者在思维能力上的融合。庞德的翻译以创造性翻译著称,却在多数译文中忠实地还原了原文隐喻的思维过程。本文从隐喻体现思维的角度分析庞德的绝对暗喻,展开隐喻翻译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2.
英语习语中的概念隐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习语是英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最大来源是人类本身的各个部位。Lakoff&Johnson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们思维、行为和表达思想的一种系统的方式,是通过一个概念去理解另一个概念,即源域向目标域的单方向性映射,也就是跨域映射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目标域概念的某一(些)元素被凸显,而其他元素则会被隐藏。本文用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英语中的人体部位习语,发现英语习语里的隐喻使用非常广泛,认为认知语境对于跨域过程中的凸显和隐藏有很大影响,制约着习语的形成和我们对英语习语的运用和理解。  相似文献   

13.
莱考夫和约翰逊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人类的认知现象,是一种思雏方式。文章将概念隐喻理论具体运用到大学英语的词汇教学中,探讨了如何通过概念隐喻来学习英语多义词、英语习语以及如何通过概念隐喻将相关词汇联系起来习得。  相似文献   

14.
隐喻构成的双域性体现在隐喻概念系统从"源域"向"目标域"的投射,这是多个心智空间相互映射并形成最忠实于语言语境和社会语境的表达和阐释的概念复合过程。这个过程以概念隐喻理论、相互作用理论、概念复合理论为依据,受认知主体的认知能力、文化背景、语言语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隐喻是一种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方式,通过映射有助于人类从源域到目标域来认知世界。《围城》中"人是动物"概念隐喻及其翻译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证明:人类共同的身体经验和英汉两种文化模式的异同决定了有些隐喻可译,有些隐喻不可译,以及译者对翻译策略的选择。英汉隐喻完全移植的实现是翻译过程中求"同"忽略"异"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概念隐喻理论出发,探讨了委婉语的生成机制,认为隐喻作为人类思维的一种基本认知方式,主要包括方位隐喻、本体隐喻和结构隐喻,这些隐喻运作的基础都是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是以一种事物或经验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或经验,本质是两个概念域之间基于相似性的跨域映射,而正是这种跨域映射所造成的认知的间接性使得委婉语的生成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传统修辞学中的隐喻理论和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探讨修辞层面的隐喻和概念思维层面隐喻的异同,并结合语言、社会文化、道德标准和人类意图四个因素来论证传统修辞隐喻和现代认知隐喻具有内在一致性,以深化对修辞隐喻和认知隐喻的认识和理解。  相似文献   

18.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隐喻和转喻不仅是修辞现象,更是认知思维方式。隐喻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的认知活动。转喻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一个概念实体为另一概念实体提供心理可及的认知过程。隐喻和转喻理论为词义演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隐喻和转喻两种认知机制在英语饮食词语的语义延伸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隐喻研究得到了认知语言学家的重视。事实上,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更是一种认知思维方式。本文探讨概念隐喻在英语精读课教学中的应用,概念隐喻在精读课教学方面的运用是多方面的,对英语精读课的词汇教学和习语教学尤其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人类认知抽象概念的方式,在辅助新知识的习得中起着独特的作用。本文就概念隐喻在外语教学具体过程中的词汇教学、句式分析和篇章理解方面的应用进行了阐述,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隐喻意识在师生之间的知识或学生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增强学生对词汇、篇章的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