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小仓百人一首》是日本家喻户晓的和歌集,在100首和歌中,以四季为主题的和歌占据重要地位,其中又以咏秋的和歌所占比例居多。《小仓百人一首》中的悲秋之歌、清秋之景都反映出日本民族对秋季的偏爱以及日本人独特的自然观及审美意识。  相似文献   

2.
日本和歌与词在总体艺术风貌上十分接近。从二者意象的内容与表达方式、意象的审美特征、意象的容量与结构三个方面展开对比,辅之具体的作品分析,可以见出和歌与词诸多相近的艺术追求,也有微妙的文学传统的差异。  相似文献   

3.
《冰山之歌》是石夫先生在充分汲取新疆各少数民族音乐精髓,糅合塔吉克族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开拓性地创作而成的一首钢琴作品。本文分析了作品的音乐、演奏以及民族风格,诠释了新疆塔吉克族音乐的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4.
《古诗十九首》大体出自东汉末年的文人之手。东汉末年社会动乱,文人们目睹和经历了民生凋敝、社会黑暗的残酷现实。他们创作的十九首以冷峻的目光关注现实、反窥自我,用纯熟的艺术手段展现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古诗十九首》表现了文人们强烈的生命悲剧意识,具体在怀乡之情和生命孤独之感的抒发中体现。诗歌总体流露出悲切之情,意境悲远。"怊怅切情"、"意悲而远"是十九首艺术风格的总体评价。  相似文献   

5.
钟嵘《诗品》以惊心动魄、一字千金来称赏《古诗十九首》的艺术价值,充分肯定了《古诗十九首》在中国抒情诗歌中的崇高地位.情感真挚、婉曲深幽、语短情长是《古诗十九首》显著的美感特征.作为五言诗的典范,在《古诗十九首》中,情与景的融合可以说达到了妙合无垠的境界.善于写哀感,擅长抒忧伤之情是《古诗十九首》不同于其他抒情诗歌的地方;抒情隽永,意味深长是《古诗十九首》高超的审美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6.
梅花是中国的传统名花,中国的梅花文化及文学资历十分深厚,公元700年左右梅花由中国传到日本。从中国传入的梅花受到贵族们的欣赏和喜爱,《万叶集》的诗人们写了很多梅花的和歌,本文从"雪中梅"着手阐述中国传统梅文化如何对《万叶集》的和歌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7.
日本古典文学往往被认为具有个人化的传统,实际上在日本古典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汉诗的传入,和歌的起源,和歌赛的发展,还是后来连歌和俳句的发展。都可以看到日本古典文学传统中浓厚的集体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8.
牵牛织女的故事作为一个优美动人的传说 ,在中日文学史上都有所再现。但却存在着差异 ,从日本《万叶集》中的七夕星歌和唐代七夕诗文的比较中可以看出。首先 ,从情感内容上看 ,二者表达了一种渴望和愁怨的心境 ,但万叶和歌在感情上更为真挚、率性 ,完全是缘情而发 ,体现了大和民族真美一体的审美理想 ;而唐代诗文则沉郁、含蓄和内敛 ,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以中和为美的审美特征。其次 ,从思想主题上看 ,二者都有主情和述理的成分 ,但相比之下 ,万叶和歌主情为美 ,以自我感情的真实流露为主题 ,远离道德的说教 ;唐代诗文则重视伦理的作用 ,着力从对象所具有的特质深处发现精神、理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杨锦 《美育学刊》2024,(1):49-56
1989年盛宗亮应钢琴家彼得·瑟金委约创作了《我的歌》。作品将中国民间曲调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有机结合,表达了作曲家对故乡的眷恋,体现了中国传统音乐对作曲家本人创作观念的影响。分析盛宗亮对中国民间旋律的有效引用,有助于从演奏者的角度阐释如何更好地演绎这首民间曲调与现代技法相结合的钢琴作品。  相似文献   

10.
梁晓声新作《中文桃李》以一对中文系情侣为主角,讲述他们从大学到工作、结婚的一系列故事,情节里蕴含作者对中文系、80后群体以及当下时代的思考。基于代际视角和创作心态,梁晓声的这一“回望当下”之作,贯之以温情的现实格调和过事人的宽容态度,给文坛带来清新之风。《中文桃李》以文学之殇透视当代青年的理想与现实,满怀一个时代的社会忧患和教育隐痛。  相似文献   

11.
唐朝是诗歌的国度,唐诗更被认为是中国诗歌艺术的造极之作.安史之乱后,中唐诗歌无论是在气势上还是在思想感情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复盛唐气象.本文意在通过对唐代四首颇具代表性的诗歌的比较来更直观地论述“诗到中唐气骨顿衰”.  相似文献   

1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绘画最富民族特色的审美标准,既是画家创作的原则,也是欣赏的原则。意境就是情与景的完美交融。能够产生意境的形象,并不是一般的普通形象,而是富有生命力的形象,这种形象能体现出主体与客体、形与神、虚与实、动与静、情与景诸方面的高度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张昕怡 《美育学刊》2020,11(2):I0005-I0005
“意境”几乎是中国艺术理论中最复杂的范畴,一直是文艺理论界争鸣的热点,其内涵至今仍然在不断丰富中。目前学界关于“意境”研究集中于四个维度:意境史研究、多学科多视角的意境研究、文艺作品的意境研究、“意境”的学科建构。恽寿平在清代被公认为花鸟画第一大家,清初山水六家之一,他的《南田画跋》论思想之精湛、语言之诗情画意,清代画论无出其右。恽寿平的意境观念在中国画论之意境论中处于开创地位,在意境观念史上是承上启下的重要环节。闵靖阳的专著《“意境”如何实现——恽寿平意境观念研究》在恽寿平意境观念的研究中可以说是具有开创性之功,丰富了“意境”的学科建构。  相似文献   

14.
法国艺术歌曲的真正开端,应该说始于柏辽兹。1841年柏辽兹用戈蒂耶的诗谱写的声乐套曲《夏夜》(Les nuits d’été)是他最重要的创作。《在月光下》是其中一首。其音乐与诗歌对应融合的创作手法有三个方面结合:诗节与曲式结构的对应;诗歌脚韵与音乐旋律的融合;诗歌意境与音乐的交融。  相似文献   

15.
川 端康成虽然不是美学家 ,但他却是一位以自己独特的方式热情地追求美、执着地展示美的作家。当我们走入川端的文学世界 ,就会感到美的韵味、美的情调、美的画面、美的形象仿佛春风一般扑面而来。川端康成在《我在美丽的日本》、《不灭的美》、《日本文学之美》、《日本美之展示》等一组富有美学意蕴的文章中 ,通过剖析日本古典物语名著和歌俳句 ,深入探索日本民族的艺术观和日本文学之特征 ,行文中透视出了作者的人生观和美学观。川端康成十分欣赏泰戈尔访问日本时关于“民族的义务”发表的见解 ,他在《美的存在与发现》一文中引用了泰戈…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中国诗坛崛起的一种新文学样式—汉俳诗,问世时间不过20余年。段乐三先生以其丰硕的创作成果丰富了汉俳诗创作宝库,他以爱恨之情去创作,以心血与脑汁去创作,追求艺术的真诚与生活的真谛,追求汉俳诗新的意境与风格,赢得了读者的认可与称道。  相似文献   

17.
李煜善于运用"春水"、"春草"等意象比况家国之愁,离别之恨,感人至深。北宋词坛的一些大家如欧阳修、柳永、秦观等人曾沿用其以"水"、"草"等物象喻愁绪,在继承的基础上别有新创,并各具意境。李煜对北宋词的影响,不但体现在具体词句的创作上,还体现在对词的意境的营造方面,以真情写真景,自成高格。  相似文献   

18.
笔者认为老舍的创作洋溢着浓郁的诗意之美,具有鲜明的浪漫气质,这主要表现为:审美意象的诗意之美、抒情意境的诗意之美、深厚意蕴的诗意之美及理想意念的诗意之美。  相似文献   

19.
喝酒唱歌、以歌会友,酒歌不是跟着月亮走,而是跟着生活走。《上马酒之歌》和《下马酒之歌》是两首地道的蒙古族酒歌。两首歌体现了浓浓的友情、淳朴的民俗风情,听来赏心悦耳,读来心情舒畅。  相似文献   

20.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代表作《自我之歌》中完全背离英语诗学传统,创作了全新的自由诗体,而其中所蕴涵的思想意识、审美艺术和情感特征都具有明显的未来主义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