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领导干部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官德”建设对以德治国的影响和导向,“官德”的构建是以德治国的关键。官德的核心是“为什么要当官?”,具体表现是“廉政、勤政、优政”。转变和提高领导干部的官德,一靠自省,二靠制度约束。  相似文献   

2.
以德治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以德治国的关键是要加强官德建设。加强官德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与党性修养。  相似文献   

3.
以德治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以德治国的关键是要加强官德建设.加强官德建设必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必须牢记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必须不断加强党性锻炼与党性修养.  相似文献   

4.
加强官德建设,是推进社会道德建设的首要前提.现代"官德"建设必须明确官德规范,加强官德教育,培育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官德意识;深化体制改革,强化官德效益,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官德建设机制;处理好"四个关系",实现官德建设软约束与硬约束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5.
官德之价值意蕴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官德的产生依赖于官吏的产生。官德之流变具有从政个体官德发展的层递性、从政群体官德的主导性、社会形态官德发展的历史性及现代官德对传统官德的承继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官德对于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树立领导权威、防止公权滥用、克服权利异化等方面尤其重要的价值意蕴。  相似文献   

6.
官德定位问题是困扰官德建设的一个实质性的理论问题,官德定位的准确明晰有助于加强官德建设,增强现代官员的道德水平,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树立现代官员的良好形象.本文试就现阶段官德的定位问题及产生的歧义进行论述和分析.  相似文献   

7.
官德失范成为滋生腐败现象的土壤,其主要表现是摈弃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执政活动中贪图私利和片面追求个人发展。匡正官德已经成为建设廉政文化的重要内容,加强官德建设,匡正失范官德不但需要依靠制度和监督的约束,而且需要运用政治信念的内化力量,通过官员的道德践履来弘扬共产党人的官德。  相似文献   

8.
官德是领导干部履职过程中应该遵守的职业道德。为此,要把科学的世界观作为加强官德修养的落脚点;把甘当公仆作为加强官德修养的最终目的;把甘当公仆作为加强官德修养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9.
陈静 《唐山学院学报》2020,32(5):30-36,43
官员的德行操守对社会有着极大的导向作用,关乎立国安民的大局。中国古代社会非常重视官德,留下了丰富而成熟的官德思想。纵观中国古代官德思想,可以发现其对忠、公、廉、勤、学五个方面非常重视。中国古代官德思想有其积极性,具体表现在促使了一批清官廉吏的产生、维护了政治秩序的稳定、促进了社会道德建设。中国古代官德思想也有其局限性,具体表现在重自律而轻约束、官德缺少现实的感召力、包含有不少权术等。中国古代官德思想对当今官德建设有一定启示,可以概括为以修身为本、德法并重、树立榜样三方面。  相似文献   

10.
在谈到领导干部问题时,我们常常谈得最多的是干部制度和民主监督制度的建设,然而再好的制度都必须靠人去执行,因此,“官德”才是我们更应该注重的。本文首先对“官德”的概念、“官德”的社会角色及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官德”的重视作了阐述,然后对“官德”的力量作了具体的论述,在论述中,对如何加强“官德”修养作了些许探讨。  相似文献   

11.
分析和探讨了西汉时期封建循吏中的著名代表人物黄霸的政绩。他为政清廉、秉公执法、外宽内明、体察民情,为西汉的中兴起了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马莉英 《湘南学院学报》2007,28(4):37-39,46
孟浩然是我国古代少有的以布衣终身的大诗人,对他的身份定位,历来存有争议。从孟浩然的诗歌、生平以及与真隐者陶渊明的比较中可见,孟浩然并不是一个地道的隐者,其仕进之心一直没有泯灭。40岁之前为出世而隐,落第之后被迫归隐。既不想在开明盛世无所作为;又不想为官场所累,因此其思想总是处于仕与隐的矛盾之中。  相似文献   

13.
杨巨源是中唐著名诗人,其诗时人赞赏备至,然其生平诸事仍存疑窦。本文结合史料及前人成果,试对其生卒年、籍贯、仕履及交游情况加以考辨。  相似文献   

14.
于北山先生曾长期从事中国职官制度研究。虽未能最终完成宏愿,但从其已发表的少量成果来看,其考订之精详,论列之平实,已足瞻先生在这方面的功力与学养。他在这方面的成果,至今仍可给后起者许多教益。  相似文献   

15.
孟浩然既追求功名仕进,也追求避世隐居,其亦仕亦隐情怀终生存在。他敬仰魏晋贤臣士羊祜、习凿齿、谢安;对陶潜、嵇康、阮籍的行止多所认同;从某些“魏晋风度”中得到精神安慰。可见他与魏晋士有着深深的情结,这是他形成亦仕亦隐情怀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清代贵州籍著名学者、教育家莫与俦,从政之时政绩卓异,其后在独山、遵义等地执教数十年,为贵州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其学识、人品为后人所钦敬。  相似文献   

17.
曹魏加官制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官,即在本官之外另加其他官职。历代都有加官存在,曹魏时期,将军号用作奖励军功和提高品级、待遇的加官,其他加官如特进、侍中等继续作为加官使用,并显示出新的政治意义,这与官制的演变有直接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从吴文英的具体作品入手,分析词人“仕”与“隐”的思想。吴文英一生虽非仕非隐。但“仕”在吴文英思想中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其词中表达的痛苦往往与作者不能实现人生“怀抱”的愿望相关。  相似文献   

19.
李白是我国盛唐时代最具仙道浪漫色彩,同时也是仕途价值取向最鲜明和功名情结最为凸显的伟大诗人.他一生都在不懈地践行"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仕途价值取向,因此李白相当数量的诗歌中都表现了他"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的功名情结.他的仕途价值取向和功名情结永远缠绕着他的诗魂,构成了他传奇般的伟岸和悲剧性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阮籍是魏晋之际的大名士,他虽有济世之志,并多次出任高级官职,却一生纵情放诞、颓废落拓.阮籍作为一个矛盾的精神集合体,对后世文人学者的立身处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本文从阮籍的仕途经历入手,初步探讨了他的仕途心理,为进一步揭示阮籍真实的内心世界,起一点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