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预言贯穿《左传》全书,这是其叙事的一大特色。按其预测的依据将预言分为两类,并对其中通过观察人事所作的预言进行重点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历史观、伦理道德观和劝善惩恶的史学见解,。这些预言在全书的结构、叙事中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研究《左传》的文学成就应予重视。  相似文献   

2.
《左传》被目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其中又以预叙为其叙事主要特色。预叙主要分为人事预言与诬梦预言,这些预言体现了春秋时期的“天道”思想,在功能上起到了教化、警示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左传》之预言叙述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左传》好预言,预言多为巫卜和史官以及统治集团内部的高级成员。预言分两大类:直觉的经验的预言主要是根据人物的外貌、语言、行为来判定吉凶祸福;技术的知识的预言主要是借助专门的工具,运用特殊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卜筮、梦占、星占等来推测兴衰成败。预言在《左传》中最明显的功用是安排情节结构、构筑悬念以及政治伦理的训诫诱导。以此形成的预言叙述模式对后之历史叙述和虚构叙述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左传》是一部具有高超的叙事手法的文学作品,其预言叙事技巧对后世小说有着深远影响。文章探讨了《左传》直接预言、相术预言和梦境预言形式对后世小说的影响,并指出其在安排情节和刻画人物等环节上对后世小说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左传》载录了众多的星占事例,考察人事预言的星占,可以发现古人构建天象与人事关联时所用的五种粘连方式。此外,在充满浓厚巫术思维和神性权力的星占中,理性因素仍有所闪现。《左传》在记述这些星占事例时,其初衷并不是如后人所言的"其失也诬"或"左氏好预言",而是有着深层次的历史语境和心理动机。  相似文献   

6.
《左传》是一部伟大的史书,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其预言是实现《左传》文学性的重要手段。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使得小说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同时,它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题材,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为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写作提供了技法经验等。  相似文献   

7.
预言作为先民认识世界、掌握世界方式,在世界范围内具有普遍性,但是由于民族文化的不同,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形态。《左传》预言作为反映历史的重要手段,与西方希腊神话中的预言在神人关系、预测依据、物象择取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同,这种不同正是同处于"轴心时代"的不同民族文化特性的体现。  相似文献   

8.
从古至今,人们从文学的角度多次对《左传》审视过,但较系统地探讨其预见艺术的尚未见到。本文认为,《左传)之所以成为中国叙事文学之祖,对后世的文学创作、民族审美习惯及至文化心理发生巨大影响,正有赖于那富有多层次含蕴的“预见”文化密码系统。 所谓预见,是人凭借自己的经验与现有认识能力,对将要出现的现象、将要发生的事件作出的一种猜测和判断,是人的主体性指向未来时的一种价值体现。预见既是基于人  相似文献   

9.
左氏好预言,大凡读过《左传》的人不难发现这一点。然而对于《左传》频频出现的预言,似乎并没有引起学人太多的关注,至今尚未发现有人对此进行专门研究。本文试图对《左传》中的预言①进行剖析,揭示其内含的价值,并对预言与史家、史书的写作等问题进行探讨。《左传额言所涉内容比较广泛,但其中预言得最多的还是个人的升降祸福、国家的兴衰存亡、战争的胜负得失。因为正是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在演绎着历史,他们的命运变迁往往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和变化。正如钱穆所说:“历史记载人事,人不同,斯事不同。人为主,事为副,未有不得其人而能…  相似文献   

10.
<左传>中有很多关于鬼神灾异卜筮预言的记载,前人多认为是"左氏好奇"、好鬼神之说,或者从文学角度认为左氏为了追求故事性情节性.文章从春秋时史官的主要职能、春秋时期重神信鬼的时代现实、左氏人事决定天道的历史写作观念三个方面,尝试对其多记载鬼神灾异卜筮预言做出较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左传》开创的梦叙述范型在保有殷周巫史记梦传统的基础上着重权力叙述之开拓 ,揭示梦及释梦成为权力拥有者垄断产品的真正原因乃在于梦能使他们的隐秘需求转化为现实并可藉口释梦牢牢地控制住社会政治斗争的主动权 ,以便狙击敌手获信民众。为此 ,《左传》把梦变成了书写预言的工具 ,并以多样化的预言性叙述方式 ,通过史实或经验告诉人们梦作为预言的准确性 ;其释梦的方法则以象征性叙述为主 ,把梦中出现的各种视象置换成其所象征的内涵 ,表现出单一对应和复杂交叉之关系。自春秋以降 ,梦的权力叙述更多地是在历史叙事中得到继承和发展 ,而梦的预言性象征性叙述却在虚构叙事里获得了大显身手的机会  相似文献   

12.
《左传》和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都试图从人事本身寻求历史变化的原因,体现出鲜明的人文主义特征。《左传》承认神、自然与人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神、自然与人之间的张力关系中主张以人为本;而修氏《伯战史》则否定了神、自然与人事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强调天人相分。两书都从人事本身寻求到了历史变化的最终原因。《左传》认为,历史的变化实际上就是民心向背转移的反映。民心,即善是推动历史变化的根本原因。伦理道德与历史的变化是一致的。而修氏《伯战史》则强调人性中的贪欲、权力欲等欲望在历史中的作用,把"恶"作为最终推动人类历史变化的原因。正义等伦理道德与历史的发展是相背离的。两书以上历史思想及特征,根源于中西古代的思想传统。  相似文献   

13.
论《左传》的成书年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在大多数学者认为《左传》成书于公元前四世纪,但有前四世纪初、中、晚期多种不同主张。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辨析分歧的焦点、是非,力图做出更为近实的结论。杨伯峻先生定《左传》成书于前403至前386年间,是目前最有影响的一说。本文通过分析书中陈氏代齐的预言和充分列举有关旁证,证明《左传》作者知晓前四世纪七十、六十年代的历史事件,判定《左传》成书于前四世纪七十、六十年代,认为杨先生所定时代偏早。胡念贻认为《左传》作于春秋末年,左氏对战国历史“全然不知”。本文通过辨析胡氏思想方法之误和对于史实的失考,证实其论断有失客观,并对本文第一部分论点作了进一步申述和补充。  相似文献   

14.
《左传》的预言描写体现了左丘明的“大一统”思想,这种思想上承《春秋》大一统思想而又有所发展。是崇礼与崇霸的历史观交织作用的结果,是时代文化特征在作品中的体现。左丘明的“大一统”思想及借助预言来表达大一统思想的形式对于后代都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从《红楼梦》和《百年孤独》看文学预言现象的生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经典作品普遍存在着预言现象。本文以中西文学经典之作《红楼梦》和《百年孤独》为案例 ,运用共同性比较手法 ,研究文学预言造成的结构机制、文化艺术原因 ,从而揭示经典之作中文学预言现象之谜  相似文献   

16.
《圣经》对西方乃至整个世界的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被称之为人类共同的经典和西方世界共同的指南。然而《圣经》中究竟是否提到过中国呢?在《圣经》中中国是何种称谓呢?本文将以历史的、宗教的和文化的视野,探寻china一词的来源和圣经对中国的预言,从而加深对《圣经》和中西方文化交流发展史的了解。  相似文献   

17.
<左传>是一部伟大的史书,也是一部伟大的文学巨著,具有强烈的文学性,其预言是实现<左传>文学性的重要手段,对后世的小说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它使得小说故事情节更加曲折、生动,人物形象更加丰富、饱满;同时,它为小说的创作提供了题材,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为小说人物形象塑造、写作提供了技法经验等.  相似文献   

18.
《左传》记史以外,描述了很多迷信现象,诸如天道、鬼神、灾祥、卜筮、占梦之类。正如汪中在《述学.左氏春秋释疑》中所说:"《左传》所书,不专人事,其别有五:曰天道,曰鬼神,曰灾祥,曰卜筮,曰梦"。诸多的迷信现象构成了《左传》除人事以外的另一类内容,历来学者对这类现象褒贬不一,但否定的态度一直占据主流。如韩愈在《进学解》中说:"春秋谨严,左氏浮夸";清人韩?也说《左传》:"好语鬼神,易致失实"(《左传纪事本末序》);  相似文献   

19.
张阳 《语文知识》2011,(1):42-44
《左传》是一部充满辩证思想的史书,其中很多历史人物在处理事件时都采用了辩证思维来分析问题。正是这些具有辩证思维的历史人物创造了整个春秋的灿烂历史,也成就了《左传》这部伟大的史学著作。  相似文献   

20.
在小说中对“前兆”进行描构,预言人物、故事的结局,是常用的艺术手法。《三国演义》中有关前兆的描写占有大量的篇章,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作者在行文时对史著中有关前兆的记录刻意模仿的结果,根本原因则是巫术文化的产物。巫术文化视前兆为一种与超自然的力量相沟通联系的媒介,这是一种思维定式,它启发刺激了作家的想象心理能力。对比分析《三国演义》与《左传》中有关前兆的描构、记录,可发现许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