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诺丁斯倡导“关怀伦理学”,是继吉利根之后提出与康德“义务论伦理学”相反的道德命题。“义务论伦理学”强调个体遵从道德规范,听从道德律令,服从道德约束。与此相反,关怀伦理学则强调某种行为选择会有什么反应,即关注该行为是否有助于维系彼此充满关怀的关系。它重视关怀者与被关怀之间的心理趋向,并特别关注被关怀者的...  相似文献   

2.
康德是义务论的代表,但他的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德性伦理的思想。在他的《道德形而上学》中伦理学就等同于德性论。康德通过对德性、幸福、道德情感等德性伦理学所关注的问题的探讨,将道德原则置于一个重要的位置。并指明道德原则不只是针对个别行为,也可以针对生活的整体,这又与德性伦理学关注生活整体的倾向接近。以此至少表明了康德伦理学并不是极端的义务论,而是和德性伦理学有诸多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包含着两个基本内容:自然对人类的意义和价值,人类对自然的权利与义务。人与自然之间存在权利与义务关系。从全局看,所有生物之间的合作共生关系就是权利与义务关系,通过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表现了权利与义务的一致性。人与自然之间存在着权利义务关系,为了自然的权利,人要牺牲一定的权利,更多的是尽环境道德义务。环境伦理学已把伦理学的边界扩展到了人与环境之间,既然人以自然共同体平等的参与,强调人对非人类的自然有责任和义务;那么,人对自然没有任何特权,更多的是要尽环境道德义务。弄清了这个问题,对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康德的一元准则义务论伦理学是在扬弃斯宾诺莎理性功利论伦理学的基础上形成的。斯宾诺莎关于道德的基础——理性、道德目的性与手段性的统一,道德可普遍化、理性功利主义应容准则义务论的思想虽然被康德所认同、秉承、继承和吸取,可是康德对伦理学的目的、出发点、价值取向、善恶之介定、伦理学之归宿的认识与斯宾诺莎有原则分野。斯宾诺莎和康德对道德判断、道德推理、道德行为路线选择、道德评价、道德原则、自由意志与责任、人生与幸福等问题的揭示,有其历史的贡献与局限。  相似文献   

5.
当前个人品德的探讨呈现出多视角的特点,其中德性伦理学为其提供了德性途径的视角,但却往往忽视和缺少规范伦理基础上的德性理论的研究,德性理论不仅存在于德性伦理学的领域内,同样规范伦理学也拥有自己的德性理论。康德的伦理学作为典型的义务论规范伦理学蕴含着丰富的德性理论。康德的德性理论是义务论基础上的人的品德理论,从义务与德性的统一来界定人的品德,这对于我们深入理解规范与德性的关系,从而更为全面地把握个人品德理论、促进个人品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康德的德性理论在道德原则与道德品格、行为者与德性卓越、德性与人类繁荣等基本问题上超越了当代德性伦理学。康德意义上的道德教育是其德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它以成就有德性的人为目的,是个人品德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命题基于这样的分置纯粹伦理学(或理论伦理学)、规范伦理学(或实用、实践伦理学).纯粹伦理学是理想的、概念的,它关注终极合理性,并不要求直接的现实性.纯粹伦理学由个体的、"身体性"的人出发,也在终点上回到这个"身体性"的个人,"身体"构成它的逻辑起点.纯粹伦理学是一种反对传统的身心二分法的以身心一体为基础的新的伦理学--自体中心的伦理学它呼唤一种崭新的自体中心的道德,这种道德将依持"人"的感觉而不依靠神的意志,依靠"人"的自我意识而不是依靠外在超越主体的威权;它坚持身体的人作为唯一道德主体的地位,坚信善就存在于我们的身体性存在之中;人不仅是身体的人,还是个体的人,自体中心的伦理学的中心基点是,人类的道德实体是个人.纯粹伦理学要求建构一个后上帝、后圣人的道德精神,强调人在规范伦理学道德教条面前的主体地位;强调个人对于公共信念的否定权与认同权的一致;它不否定道德的共通与共同,但对于规范伦理学的保守性甚至反人道性具有更强烈的主体自觉和更主动的叛逆意识.  相似文献   

7.
道德关怀是生态伦理学的核心内容。生态伦理学强调,不仅人类应该得到道德关怀,人之外的一切动物、植物、甚至自然存在物都应该得到应有的道德关怀。只有人类与非人类的道德都能和谐得以关怀,才能建构出一个祥和美好的人类社会。《红楼梦》虽作于十八世纪,但文本中人物的言行却不时地凸显这种生态伦理观。更让人称奇的是,非人类中心的道德关怀在文本中也有诸多体现。  相似文献   

8.
大地伦理立足于生态整体主义,在"万物同源论"和"弹性生物链论"的原则基础上,强调非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基础地位,从学理上把"浅生态学"推向了"深生态学",极大地拓展了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视域;大地伦理把生命体和非生命体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机统一起来,呼吁人类对非生命体诉诸应有的道德关怀,从而为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9.
近30年来我国师德建设伦理学思想的冲突与交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师德建设中,道义论强调自觉的责任感、对道德律的敬重感和行善后的愉悦感、行为的道德评价标准;功利论强调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制度中道德与利益结合的合理性;契约论则肯定教师责任和道德义务来自于自愿契约。帮助教师认识、提升和凝炼师德的内涵,重振道义论伦理思想的理想精神,融合多元伦理思想,是我国师德建设的选择。  相似文献   

10.
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以道德动机为基点批判幸福主义伦理学,引出了“善良意志”“道德命令”“意志自律”等概念,构筑起以德性论为核心的道德义务论体系。康德道德义务论的理论贡献及其主观性、形式性、抽象性理论局限与困境,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对之进行批判改造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克服与解决。对康德道德义务论的批判改造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具有积极意义,为我们重塑人的道德社会性本质、强化道德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发掘新型生态伦理的现实路径以及构建人类道德共同体提供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11.
动物解放论与以往动物保护主义之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动物保护伦理是环境伦理学中非人类中心主义流派里的一个重要分支.彼得·辛格的动物解放论是关于动物伦理的现代讨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与以往以人类为中心的动物保护主义不同,动物解放主义的基本原则在于功利主义伦理学的平等原则和功利原则,它主张从"动物的解放是人类解放事业的继续"出发,把道德关怀的对象直接扩展到动物身上,从而让动物拥有道德地位,以此从外部、强制性地限制人对动物的伤害行为.  相似文献   

12.
"道德"概念界定一直是伦理学界讨论的基础理论问题之一。围绕着这一问题的争鸣,学术界主要提出了"规范论"、"德性论"、"主体论"、"活动论"和"综合论"等看法与观点。"道德"概念界定的学理争鸣,既有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特征,也有典型的哲学方法论特点;既与伦理学相关基础理论问题的讨论交织在一起,又与"伦理"和"道德"两个基本概念区分不够相关。梳理国内学界关于"道德"概念界定的学理争鸣,既可以让我们看到伦理学界对于伦理学基础理论问题研究的不断深入、逐步完善,同时也可以让我们发现在伦理学基础理论建构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有助于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建设研究提供更加丰富的学术资料。  相似文献   

13.
灌输的伦理考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关行为正当性的讨论首先是一个伦理学问题.鉴于已有的关于灌输正当性的辩驳很少有基于伦理立场的考虑,本文从目的论与义务论两种有代表性的伦理学观点出发,考查灌输作为一种方法在道德上是否正当这一问题.灌输具有的强制性和排他性,保证了学生高效地朝向既定的目标发展,从而使其符合目的论关于行为道德性的评价标准;但灌输结果上的善无法掩盖其过程的恶,在义务论视角中,灌输对人的自觉与自愿的漠视,对人的理性自主的压制加之面临的普遍性缺失的困境,使其存在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教育的道德本性,决定了摒弃灌输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针对人们对于吃牛羊肉而保护猫狗这一事件,对认定其行为是一种道德伪善的判断进行反驳。这一行为不是伪善,而是道德关怀的范围由人到动物的扩展。基于道德关怀的扩展而考虑人与动物的关系问题,则应注意与动物的过度亲密而忽视其自由权,残忍杀害动物而忽视其生存权等问题。人作为生物界最为高级的物种,有义务去维持和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将自身的道德关怀逐步扩展,以期达到人与动物间长久有效的和谐共存模式。  相似文献   

15.
生态危机的背后是一种价值危机,是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误置。生态伦理学认为人与自然之间存在一种拓展意义上的伦理关系。生态伦理学思想在价值诉求上,从二元对峙到共生共荣,达到一种人与自然休戚与共的生存状态;在价值基点上,将道德关怀从人际领域扩展到自然领域,强调对一切自然存在物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在教育活动中关注生态伦理价值信念的养成,一方面要遵循自然,防止理性的“滥用”;另一方面要敬畏生命,警惕盲目的“崇高”。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道德教育目标定位于少数社会楷模才能达到的高尚品德,存在要求过高的问题。德育目标定位应从强调“少数社会楷模具备的高尚道德”转变为“正直优先,兼顾高尚”,这种定位的理论依据:一是伦理学中德性论和义务论的分歧,二是教育中优秀和合格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观点     
《中国德育》2013,(13):5
道德关怀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关怀"在道德教育中,道德关怀被认为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怀的核心要素。道德关怀里面讲的"关怀"与我们平时讲的一般意义上的"关怀"并不一样,为了更加有效地教授和传达道德关怀的精神,教师需要对道德关怀的真正涵义有清晰的认识。因此,本文深入探讨了教师在对道德关怀的理解中容易陷入的4个误区:1.将道德关怀与一般  相似文献   

18.
公民教育的价值取向主要是义务论、权利论和道德论以及三者之间的此消彼长与相互调和。新中国成立以来,公民教育命运多舛,相伴随的是价值取向的多番变迁。实然意义上,公民教育价值取向先后经历了"政治—义务"本位(1949-1978年)、"义务—道德"本位(1979-1989年)、"义务—道德—功利"本位(1990—2000年)以及"义务—道德—权利"本位(2001年至今)四个阶段,其变迁过程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我国公民教育所追求的目标应是在注重"义务—道德"取向的同时,发展公民"权利"观念,从而达到"义务—道德—权利"取向的相互统一和地位平等。  相似文献   

19.
生态伦理学主张把伦理学的视野从人扩大到一切生命和自然界,强调人类需要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观点应用到处理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中去,使人与自然的关系被赋予真正的道德价值和道德意义,这对于可持续发展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为此,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并在生态伦理观的指导下更新教学行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使学生形成生态伦理观。  相似文献   

20.
关怀伦理学:主题与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认为,关怀伦理学是当代西方女性主义伦理学中的重要理论,其主题包括三个方面:作为一种德性的关怀,它既表现为一种道德情感,又表现为一种道德认识,既表现为一种意志,又表现为由这种意志所支持的行为;道德与性别的关系,有陷入性别、逃避性别、超越性别等观点;关怀与实践的关系,应以关怀视角探讨道德发展和道德教育,以母性思考探索走向和平的道路,把关怀作为变革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生活的一种理想来追求。关怀伦理学也带来了方法论上的革命,即在本体论上表现为在关系中自我的认同和自主性;在认识论上表现为注重具体情境,而不是抽象的和普遍的原则,注重体验和情感,而不是理性的判断和证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