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国民提供游憩机会是国家公园的一大功能,而国外在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都对我国的国家公园建设有所启示。目前,云南省正在积极推进国家公园建设,通过对三个不同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的比较,总结国外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成功经验,为云南省国家公园生态旅游开发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吕敏  闫来英 《九江师专学报》2005,24(4):61-63,71
生态旅游能否真正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取决于其规划是否合理。本文针对当前生态旅游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及生态旅游规划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今后生态旅游规划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生态旅游”是武夷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是依托于武夷山国家公园和世界双遗产地,践行生态文明思想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应用型课程。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课程组结合武夷山生态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优势,以学院办学定位和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采用植入生态旅游创新理论、建设课程资源库和教学平台、联结实训实践产业体、创新科研和服务地方项目、融入思政教育思想、探索SPOC+DoPBL教学模式、输出创新创业与竞赛成果的“七维一体”课程体系建设模式,有效促进学生对“生态旅游”课程的理论理解与实践应用,使得课程更契合新文科教育改革和生态旅游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相似文献   

4.
在剖析福建生态旅游景区主要的经营模式——武夷山模式、大金湖模式基础上,借鉴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公园的经营模式,提出生态旅游景区创新的经营模式,即:"国家公园+志愿者"(P.V)模式、"政府+企业+社区"(G.C.C)模式、"政府+生态旅游协会+生态旅游公司+旅行社"(G.A.C.T)模式。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框架技术的基本构成、框架在网络软件开发体系中与其他各层的关系和主要框架的种类与用途出发,提出应从体系结构、框架选择和设计应用等方面对系统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合适的框架进行实际设计开发,阐述了基于框架的网络软件设计方法和实现过程.  相似文献   

6.
关系主义是社会工作新的哲学基础,提供了重新理解社会工作的革新性路径。迈向关系社会工作,即是走向围绕关系主义现象、规律和行动改变进行研究的专题,是对关系社会学的进一步延伸,尤其突出实践性理论的研究。关系主义的社会工作分析框架在于社会工作场域,干预框架聚焦案主网络结构、资源与权力,从而展开社会工作的关系实践。  相似文献   

7.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弥漫着一种盲目乐观的情绪,缺乏对其应用方式与限度的理性分析。以当前技术哲学主流的技术现象学,特别是美国著名技术哲学家伊德的“人一技术”关系现象学作为分析框架,来理性分析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应用是必要的。技术现象学中最基础的问题就是人与技术的关系问题。伊德指出人与技术存在4种关系,即具身关系、解释关系、它异关系与背景关系,这4种关系形成了“人一技术”关系的连续统,具有较好的理论自洽性与普适性。用这一框架来分析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则分别对应于教育传播技术、教育数据挖掘、教育游戏技术和默会教学法。作为“双刃剑”的另一面,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限度应重点考虑技术对人的知觉的片面转化、人工智能的局限和技术的文化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8.
语言意义问题的核心,是指称与涵义的关系问题。指称关系是由人、语言、世界(所指)这三大因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人在其中起主导作用。指称关系是所指与意义得以表现的直接来源,当语言使用者在指称关系框架内对其所认识世界的知识信息进行表达的同时,其语言表达式也就获得了涵义。也就是说,指称关系为涵义提供了基础框架,涵义也能够用以建构指称域。  相似文献   

9.
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介绍了生态旅游的涵义,并对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的选择、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生态旅游与大众旅游的关系、保护区与合作伙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自然保护区开展生态旅游是正确的选择,保护区旅游开发必须按生态旅游的内涵和特点去进行。  相似文献   

10.
生态旅游与道教"天人合一"的环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是生态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生态旅游兴起、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可以明确的看出,生态旅游强调人对自然的保护,注重可持续发展.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义中强调人与自然应和谐相处即"天人合一".道教的洞天福地客观上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生态旅游资源,从生态自然保护的角度来看,道教的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自然保护区.因此,道教的"天人合一"环境观对当今世界如何看待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及生态旅游的如何开展,无疑具有积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试论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旅游活动依存于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生态旅游活动的“三体”与之密切相关。生态旅游所追求的是保留着良好的、始风貌的生态旅游环境,同时也是生态旅游环境的保护;生态旅游资源存在于优美的生态旅游环境之中,生态旅游环境影响生态旅游资源贮量、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效应、生态旅游处理效应和生态旅游资源的利用模式、保护模式等,也影响生态旅游产品开发和生态旅游业的运行;生态旅游环境也与生态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旅游服务业密切相关。研究生态旅游环境与生态旅游活动“三体”的关系将有助于生态旅游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有助于生态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云南民族的传统人地观与生态旅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可持续旅游的一种实现形式,生态旅游一经提出,就迅速引起了学术界的极大关注。本试图从哲学层面上对生态旅游的产生与内涵进行分析,着重析述云南民族传统人地观及其现实演绎的生态旅游意义。  相似文献   

13.
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本文从生态旅游的自身特点出发,论述了人地关系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生态学理论和系统论是其发展的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14.
在移民工程中,民族关系是衡量移民工程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从古浪县东乡族移民区基本情况入手,通过对移民区民族关系的变量和民族关系的特点分析来考察移民与当地居民的人际关系状况,指出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其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2000-2010年间有关四川生态旅游的研究文献进行分析,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第一,四川生态旅游研究分为初创时期(2000-2002年)和全面发展时期(2003-2010年)两个发展阶段;第二,四川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生态旅游规划与开发、生态旅游市场、生态旅游模式、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民族生态旅游和生态旅游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等7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陈有  洪文静 《海外英语》2014,(19):45-46,52
There’re mainly two kinds of behaviors-Task Behaviors(TBs) and Relationship Behaviors(RBs) among the school leadership styles. TBs contribute to achieving the goals, while RBs help to promote th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owever, different perceptions of social values and morals will have a great influence on establishing the good leader-teacher relationship and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which is also no exception for the leadership styles. Thus, optimizing the leadership styles will enhance the leader-teacher relationship, and also benefit the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  相似文献   

17.
梁钰 《辽宁高职学报》2009,11(1):66-67,99
在民族声乐教学过程中,师生保持良好的教学关系是保证高质量教学的基础。通过以教学关系为主线,论述了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教学矛盾,分析了如何保持良好师生关系,进一步提高民族声乐教师的教学水平,并提出增强师生感情所必须遵循的原则。  相似文献   

18.
基于合肥市5县与全国百强县江阴市在人口、县域经济方面的比较分析,探讨合肥市区域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关系,进而提出构建人口与县域经济发展之间和谐关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胡锋 《唐山学院学报》2023,36(5):102-108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自然资源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国家公园体制建设过程中存在人地关系矛盾突出、专项财政资金不足以及流转补偿标准较低等现实困境。而保护地役权作为一种相对灵活的制度设计,可以同时兼顾国家公园生态环境的科学保护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能够更好地满足国家公园的管理需求。通过对法国、俄罗斯、美国、英国等国家的相关地役权制度实践进行比较考察得出我国国家公园保护地役权制度建构可资借鉴的经验:通过立法明确保护地役权的基本内容、加强保护地役权相关立法的衔接、实现保护地役权协议内容的相对统一、强化对保护地役权实施的全方位监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