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4 毫秒
1.
不离本行     
从前在县衙当差的衙役称为“皂役”,县太爷升堂,则要排班,称为“排衙”,宣布开审称为“放告”,就像对对联一样。  相似文献   

2.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  相似文献   

3.
一、趣识对联 1.趣引对联. 师:魏老师是个男生,请一位女生跟我站在一起,这就有了一副对联.谁来加个横批?  相似文献   

4.
左修忠 《湖南教育》2004,(23):33-33
去年放寒假,我根据教材内容,给学生布置了一道特别的假期作业:抄对联、赏对联、写对联,让学生在假期广泛参加实践活动,积累对联,然后在开学后举行对联鉴赏、交际和书写活动。  相似文献   

5.
课文《狱中联欢》中有很多对联。因为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对联,所以我特意用一节课的时间跟学生讲解有关对联的知识。我先让学生去找自己喜欢的对联,再给学生讲解对联的特点。为了让学生巩固有关对联的知识,学完《詹天佑》一课后,我设计了一个语文实践活动。我对学生说:“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他的事迹非常感人。让我们来写副对联歌颂他。同桌可先讨论一下,想一想应当怎样写,最好能押韵。”  相似文献   

6.
人教版小语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 有一篇"趣联妙对"的阅读,那一次执教给了我从教以来巨大的震撼。 记得当时我正津津有味地引导学生去体会对联对得多么的巧妙,我沉浸在对纪晓岚和唐伯虎的啧啧称赞中,突然冒出一个声音:"这有什么难的,我也对得出。"我循声望去,原来是班上平时最不爱讲话的一个学生,其他学生也纷纷把目光投向了她,她满脸通红,  相似文献   

7.
对联是我国富于民族风格的独特艺术。中学生掌握了写对联的基本方法,学会了对对联的艺术,既有利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趣味,激发学习兴趣,丰富知识,更有利于培养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我在教学之余,组织学生开展写对联的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具体作法是: 一、结合学生思想,讲古今大师的故事,激发学生写对联的兴趣。开始,学生认为是搞单纯的文字游戏,“没意思”,“不如看小人书痛快过瘾”。我就给学生讲古今历史上对联大师巧对的故事。  相似文献   

8.
对联 ,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对对联有许多讲究 ,写谜题对联难度更大 ,要十一、二岁的从未接触过对联的现代小学生写出对仗工整的对联 ,行吗 ?出乎意料的 ,我班学生竟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而且还啃得津津有味呢 !一、什么是对联 ?“什么是对联 ?”学生用好奇的目光问我。我不慌不忙地边写边念 :“问生意如何 ?打得开 ,收得拢 ;看行情怎样 ?醒的少 ,迷的多。”告诉他们这便是一副对联 ,继而神秘地说 :“上联和下联要我们各猜一样商品 ,能猜出来吗 ?”孩子们说 :“是伞和酒。”还回答了理由 ,在回答中 ,学生明白对联要抓住所述事物的特征。“比较上…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对联的形式结合课文内容来教学生,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对联知识,而且有助于学生丰富词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在教学某些课文时,就运用一些使小学生一看就明白的通俗易懂的对联进行教学,还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使学生受益匪浅.……  相似文献   

10.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二册“积累·运用四”安排的“读读背背”和“阅读”中的内容都和对联有关。这是学生首次接触到对联这个内容。如何在这两个训练中培养学生对对联的兴趣,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搜集对联并尝试写对联的兴趣呢?教学中,我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我针对这节课的教学情况谈一谈自己的体会。上课伊始,我就讲了一个鲁迅小时候的故事,从而引出上联“独角兽”,并让学生试着对下联。学生兴趣盎然,对出了“双节棍”、“三尾蛇”等。这时候,我告诉他们鲁迅对的下联是“比目鱼”,并告诉大家:“独角兽”的“独”不是…  相似文献   

11.
对联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种文学样式。为帮助学生既获得一些对联知识,又温习了课文,我利用第二课堂活动时间举办了一次活动,名日:“对联与课文”大观园。我采用了分组抢答形式,学生反应热烈,收到了理想的效果。现将内容稍加整理,以献给读者。一、写出下面对联的作者:  相似文献   

12.
一、对联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的依据 两语相对,应用性极广的对联是我国独有的古老的文学样式。虽然目前语文教学大纲对对联知识并未作学习规定,教材也未把对联知识作一种文体知识进行介绍,参考资料中也不重视对联,中学语文老师也较少提及对联,但这并不表示对联不重要。我认为中学生学习对联知识很重要,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讲对联用对联、教学生写对联更为重要。这是因为:  相似文献   

13.
张颖 《陕西教育》2010,(5):26-27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对联时,是这样做的;第一步,用两课时的时间讲授对联知识、格律及写做方法,并有针对性地选用一些优秀对联和同学们一起分析.重点放在对对联知识、格律及写法的认知上。第二步.用三课时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诵读和品评由学生搜集的古今名联.重点放在对对联韵律美的感知上。  相似文献   

14.
对联,在语文课堂闪光彭阳县罗洼中学王凤刚对联──我国艺苑一颗璀璨的明珠。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不仅别具一格,而且更能显示其特殊的作用。几年来,我将对联引入语文课堂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一、用对联导人新课。用对联导入新课,会使学生耳目一新,产生一种新奇感...  相似文献   

15.
写作能力的培养,不仅要靠写大作文、记日记,“对联”的训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近几年来,我在每周要求学生写一篇大作文的同时,见缝插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练“对联”,收到了较好效果,我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16.
<正>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学是个百花园,那么对联就可以算是一个独放异彩的奇葩。对联不但是诗词写作的基础,更是诗词的精华所在,因此在高中阶段进行适当的对联教学,是高考的需要,更是文化传承和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需要。下面就对联教学的方法问题谈一下我的看法。一、由易到难,步步为营有的老师在开展对联教学的时候,随便出一个很长的上联,让学生们来对下联,这种方法是严重  相似文献   

17.
巧扮“糊涂老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笑话:一位县太爷荤腥不沾。他以为,天底下最难受的事情莫过于吃红烧肉、四喜丸子。于是他给犯人施加了一种令人啼笑皆非的惩罚——罚吃红烧肉、四喜丸子,结果他的监狱大受欢迎。 这位县太爷毫无疑问是个昏官!可细琢磨一下,这位县太爷“善举”还是由于“糊涂”造成的。 想想我们的许多学生,可就不那么幸运了。  相似文献   

18.
鑫鑫 《学习之友》2009,(3):58-58
高二语文教材上有一篇议论文是毛主席的《改造我们的学习》。文中毛主席引用明朝解缙的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以此讽刺那些徒有虚名并无实学的人。我在给学生们讲解这副对联的同时,也介绍了解缙的其他两副对联。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可以看出,他们对对联很感兴趣。  相似文献   

19.
享耳 《家长》2013,(8):58-59
那天,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则故事:清朝时,有一位县太爷,他邀请驸马和员外一同饮酒。此时,外面下起了鹅毛大雪。县太爷诗兴大发,提议以“雪”为题,三人来对诗。驸马听后,马上有了灵感,举杯说:“白雪纷纷落地。”  相似文献   

20.
陈寅恪从来不乏幽默.研究院导师梁启超、王国维曾是帝师,他便送学生们一副对联:"南海圣人再传弟子,大清皇帝同学少年."罗家伦出任清华校长时,送陈寅恪一本他编的<科学与玄学>,陈寅恪回赠一副对联:"不通家法科学玄学,语无伦次中文西文."横批是"儒将风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