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玉华 《视听界》2008,(4):22-23
5月14日,在得知一位护士长顾不上自己的孩子被埋校舍内,仍奋战在救灾一线时,央视主播赵普感慨“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这样的声音、这样的画面感动.为什么我们总是看着看着就会眼含热泪”,说到这里,赵普哽咽了,停顿一会后继续说,“因为我们爱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懂得互相守望和帮助……”此时,赵普无法控制情绪,难抑眼眶中激动的泪水。  相似文献   

2.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这样的声音,这样的画面感动,为什么我们总是看着看着就会眼含热泪,”说到这里,CCTV新闻频道主持人赵普禁不住哽咽了,不得不低头调整情绪,在停顿了两三秒钟之后,赵普继续说,“因为我们爱这块土地,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懂得相互关怀……”说到这里,赵普再次无法控制情绪,再次低头平复激动情绪,忍住眼眶中激动的泪水。接下来,赵普继续完成了简短的新闻播报。这一央视主持人流泪事件,让更多的观众认识了这位热血男儿,有观众呼吁:“中国,需要这样有情有义的时政节目主持人。”  相似文献   

3.
记者,是许多人都羡慕的职业。可是,要做一名合格的记者,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一次,我到新闻学院去讲课。一位学生问我:你认为记者应当具备哪些最重要的素质?我说:第一,要有社会责任感,有一股革命激情。第二,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第三,要勤奋,勤于学习,勤于采访,勤于思考,勤于写作。这当然不是新闻教科书上写的,而是我在工作中的一点体会。责任感、激情从哪里来? 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开始并不了解记者职业的真正意义在哪里,或许还受了当记者能成名成家、记者是“无冕之王”的影响。可是,当我到了工作岗位上以后,我很快就明白,记者也和其他行业一样,第一位的是责任。如果说,我选择记者这一行,当初带有  相似文献   

4.
孩提时,我就立志要当记者。几经风雨,几多坎坷,我当上了!桂花飘香的时节,我调县电视台,成了记者队伍中的一名新兵。为了把理想变成现实,我拼搏了十多年,历尽辛酸与喜悦、失败与成功,不知流过多少泪,遭受多少白眼……当我接到调令的时候,想不到,我这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竟热泪纵横,泪流满面。无巧不成书,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记者结下了不解之缘。1976年金色的秋天,县里在我可爱的家乡修建洋塘河坝。我们一帮放牛娃经常到工地去玩耍。  相似文献   

5.
我进入齐鲁晚报还不到两年,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为一名职业记者,期间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件最让我难忘的小事,这里面承载的是晚报人的激情与信念,是一个新记者的成长与挫折,是我所有的感动与收获!  相似文献   

6.
我进入齐鲁晚报还不到两年,从一个新闻门外汉成为一名职业记者,期间经历了许多刻骨铭心的事情.在这里,我给大家介绍两件最让我难忘的小事,这里面承载的是晚报人的激情与信念,是一个新记者的成长与挫折,是我所有的感动与收获!  相似文献   

7.
屈指数来,我从学校毕业到<湖南日报>长沙记者站当驻站记者,已整整23年.当记者苦,当省会驻站记者更苦,尤其是作为一个女记者,可谓苦上加苦.23年,如何在省会长沙这块新闻竞争硝烟弥漫的热土上,保持竞争优势!又何以在星移斗转、岁月交替中,坚持在新闻一线的锐气不减,果实频仍,我认为离不开抢、挖、跑"三字经".  相似文献   

8.
毕业那年,导师给我推荐的工作是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天津公司,我拒绝了.因为我一直都有一个做记者的梦想,在我的想象中,记者每天都会遇到全新的人、全新的事,绝无半点重复和机械,遍览人生百态,阅尽世道沧桑,是个很风光很激情的职业.后来我的一位同学去了那公司,数年后我去天津,听说他随船正在意大利,竟当时楞住了.  相似文献   

9.
《风雨记者路》这是我们新增设的栏目。设此栏目,意在让那些辛勤耕耘在新闻战线上的新老记者,把那些在做记者路上的风风雨雨、酸甜苦辣、生动有趣的事情用真实的故事、动人的情感、散文般的语言,展现给读者。这期推出的首篇《鸡毛札》写得生动、深刻、有趣、诙谐、幽默、读来或捧腹大笑,或眼含热泪,感人至深。欢迎广大记者朋友,把你们鲜为人知的故事写出来以餐读者。  相似文献   

10.
我几乎是流着热泪读完了长篇通讯《警察任长霞》(见2004年6月3日《北京日报》)。掩卷长思,感触颇多,我不仅被任长霞的事迹深深地感动了,而且也被作者的文笔与文风所折服。这篇通讯最大的特点是两个字:简单。首先是标题简单,只有五个字———警察任长霞,不做任何“形容”,省去所有的修饰,真是再简单不过了。这五个字看起来似乎很直白,但仔细品味,概括性很强,含义十分深刻。“警察”这两个字,既可以指任长霞,也可以指“警察”这个群体、这个职业,总而言之,通过任长霞的事迹,读者可以产生对“警察”这个群体乃至这个职业的联想。如果把题目换成…  相似文献   

11.
又一个记者节来临,作为一名电视记者,我不禁扪心自问,面对职业疲劳,自己是否还能用心坚守这块阵地?是否还能够登上又一个顶点?回首十几年的记者生涯,自己一直在摸索中前行,有苦有甜,有收获也有遗憾,辛劳和汗水浸透了一篇篇稿件,用镜头真实地记录着每一天。记者犹如风雨中的行者,不论寒冬酷暑一步步前行;记者是受众的眼睛,给他们带来精神食粮。在用新闻眼观察周边风景的同时,也让自己的心灵不断富足起来。  相似文献   

12.
铁肩担道义     
如果说,我在记者中能够算是出类拔萃的话,这些年来成功之处是我始终保持着做记者的一份激情、一份责任,激情和责任让我深刻领悟到记者该怎样在职业道德的砝码上。去实现“铁肩担道义”的诺言。  相似文献   

13.
记者部落     
他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他是一个有故事的人。参加工作40年,他觉得自己是一个领着大家一起干活的"生产队长"。54岁,他受命走马青岛,带领《半岛都市报》开始谱写新的篇章。本期传媒骄子《王军:精彩源自创新》。当社会、当业界都在呼吁记者要重建职业精神的时候,那些奔波在舆论监督一线、做深度报道的记者,无疑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赵世龙,2003年度"中国风云记者",历经十几年的风雨,他激情依旧,在他的眼里,记者的职业精神就是流浪。请关注本期茶座"深度报道精英访谈之三"。  相似文献   

14.
刊中报     
散文笔中情别于二姐永远离我而去了,唯一留给我的,就是书写此文的钢笔了。拿到入伍通知书时,二姐已病得不能起床。一天,她把我喊到了床前,从被子里摸索出一支崭新的钢笔,断断续续地说:“小弟,姐也没啥值钱的东西送你了,把这支钢笔拿去吧,算二姐送给你的纪念品,到了部队就用这笔写文章吧!”望着她那被病魔摧残的瘦弱面容和青紫双唇,我眼含热泪,郑重地接过了那支钢笔。到家后,母亲流着泪告诉我:你姐知道你去当兵后,见别的人给你送钱送物,她因为治病家里欠了一大笔债,没钱,就把家中唯一的一只老母鸡给卖了,换了这支钢笔,…  相似文献   

15.
德国诗人哥德有句名言,“只有对自己所表现的东西,怀着深情的时候,你才能淋漓尽致地去表现它。”我国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东坡也说,一篇好的文章能使人“为数日喜,寝食有味”。味从何来?有情才有味。写诗写词是这样,写新闻也是同理。穆青说过,写新闻“倘若缺乏这种激情,没有爱,没有恨,那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泛泛而谈,或者现象罗列,读起来味同嚼蜡”。范敬宜同志甚至把激情视为记者的生命。其实,激情并不是记者的专利,当编辑也需要激情,我甚至认为激情也是编辑的生命,缺乏激情的编辑绝对当不好一个好编辑。  相似文献   

16.
毕业参加工作6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成为<工人日报>的一名驻地记者.十几年过去了,一直做驻地记者,展望可预测的未来,驻地记者可能成为终身职业.这个角色,对我个人的思维习惯、为人处事,乃至整个人生,已经并将继续产生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不管是作家还是记者,都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吸引读者,能感动读者。但是,这就需要一个前提,当我们在完成自己的文章时,是否能被它打动呢?假如连自己都感动不了,又怎能吸引他人? 作为新闻写作的一个新兵,近年来,我陆陆续续在国内十几家报刊上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其中有散文、小说,也有消息和通讯。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两篇,一篇是通讯《心灵的震撼》,一篇是人物专访《面对李威》。 对于这两篇文章,我都是在做了大量采访工作之后才下笔的,并且几易其稿,写到高潮之处,禁不  相似文献   

18.
做文与做人,是每一位记者都会遇到而且无法回避的问题。我觉得,作为一名记者,对做文与做人的思考理解,是与其对职业与事业的思考理解紧密相关的。一个人,如果把新闻岗位等同于一般的职业,而不是当作事业去追求,那么,他就很难在这个岗位上有所作为,有所成就,也就很难写出好文。同样,一个人,如果把做记者等同于一般的谋生手段,那么,当其在新闻实践过程中遇到种种诱惑时,就很难经得起考验,很难坚守职业道德,也就难以保证做个好人。因此,要解决好做文与做人的关系,或者说,既做个好人又写出好文,就要把新闻当作事业去追求,不懈地为之努力。为之奋斗,不是单纯把新闻当作一份职业。  相似文献   

19.
千方百计让自己的文字进入读者的视野,进入读者的脑海,即增加可读性,是每个记者最基本的愿望。当我们为此挖空心思去琢磨角度、去深化主题、去修饰语言的时候,总是自觉或不自觉的恪守着自己的职业阵地——记者。为什么不试一试做个读者呢?为什么不用非记者的眼光打量一下我们准备表现的事物呢?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站到了自己职业的对面,获得了另一种感受。  相似文献   

20.
记者是一个没有作息时间表的职业.只有每时每刻绷紧着神经.才能及时捕捉随时随地发生的好新闻。因此,做记者特别是做一名出色的记者,必须锐化自己的“新闻眼”、“新闻鼻”,学会“全天候”捕捉新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