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林黛玉与薛宝钗是曹雪芹塑造的封建社会两种不同的人物类型的代表。黛玉是封建社会的叛逆者,宝钗是封建礼教忠诚的信仰者。她们的性格也当然迥异。林黛玉多愁善感、孤高自许、目无尘下;薛宝钗性冷无情、八面玲珑、上下逢迎。文章从才情、感情方面比较了她们不同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2.
人类对理想世界的追求似乎从人类产生那一刻就开始了。在远古的神话世界里,也有许多关于人类祖先向往理想世界的描述。从"蓬莱仙岛"到老子"小国寡民",再到"世外桃园",中国古代的先民一次次地描绘着自己所追寻的理想世界。从"伊甸园"到"理想国",再到"乌托邦",西方世界的古代先民也在不断地表达着对理想世界的渴望。老子与柏拉图被后人称为中国与西方古代的大智者,他们也对理想世界作了探索。他们在各自的社会环境里为人们描绘了一个理想的国度。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第50回中,薛宝钗、贾宝玉、林黛玉所作的灯谜诗,采用的是真假相间、寓真于假的表现手法.表面在猜谜游戏,实则另有新意,不仅是三人心境的折射,表明各自的人生态度和理想,而且也是他们所写的爱情禅语,各有各自的禅机.宝钗的灯谜诗有谜底是假,向宝玉表白自己的一腔爱意与幽怨之情是真,宝玉、黛玉的灯谜诗没有谜底是假,表明自己对爱情的忠贞和对自己所爱之人炽热的爱才是真.  相似文献   

4.
《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其创作渗透着蒲松龄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寄托着蒲松龄的理想与愿望。近500篇作品中有一大部分所表现的都是婚恋题材,不难看出理想的婚姻也是作者的愿望。因而作者在作品中为我们构建了一个理想的婚姻世界,那便是娇妻美妾共侍一夫的"双美"婚姻模式。这种美艳幻想是蒲松龄长期处在孤独落寞境遇中的精神补偿。是蒲松龄"在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琴瑟,案冷疑冰"[1]的创作环境中对苦涩人生的心灵抚慰。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的薛宝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历来就有十分尖锐激烈的争论。地主资产阶级及其御用文人认为:薛宝钗是一个娴雅正派、热情宽厚、待人诚恳、和蔼可亲的人物,所谓“新红学”家俞平伯等人,更吹捧薛宝钗是《红楼梦》中二“美”中的“一美”,双峰中的一“峰”。。无产阶级则恰巧相反,认为:薛宝钗是一个顽固可憎、冷酷无情、虚伪狡猾、灵魂丑恶的封建卫道士,是封建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是认识孔孟之道的欺骗性和反动性的绝妙的反面典型。马克思列宁主义告诉我们:看一个人主要不是看他的宣言,而是要看他的行动,看  相似文献   

6.
重评薛宝钗     
以往在极左路线作祟之下,“一切以阶级斗争为纲”,这对《红楼梦》的研究也起着严重的误导作用,乃至把艺术形象的对比、映衬也视作对立面的斗争。于是,在肯定林黛玉为正面人物之时,就故意要把与之对比的十五六岁少女薛宝钗定性为“反面人物”,进而无限上纲,斥之为老谋深算的“阴谋家”、“野心家”和“封建政客”,真是极尽丑化、鞭挞之能事。而今,笔者要为薛宝钗鸣不平,即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评其长短,论其瑕瑜,而不是一概抹煞或一味颂扬。  相似文献   

7.
在清代小说《红楼梦》中,"黛玉葬花"是主人公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发展中的重要环节,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有着重要的作用。在黛玉两次葬花的情节中,小说微妙地展示了宝黛爱情心理的发展;通过《葬花吟》进一步刻画了林黛玉的悲剧性格;以花喻人,用象征手法预示了大观园女儿最终的命运悲剧。  相似文献   

8.
现实世界的沉淀重重包裹生命的事实,遮蔽生活世界的真实面目,乃至误读生活经验成为生命本体。生活世界在重重的遮蔽之中丧失呈现本体的现实可能,而本体的显露则意味生活经验的澄清还原,并注定超越现实世界的庸常形式。《呼啸山庄》的主题就在于,来自亘古荒原的荒原之子希刺克厉夫,用他的生命清除种种偏见,无限地显现荒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诗性对抗,象征其对生活世界的追寻之路。  相似文献   

9.
音乐是美的象征,它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传递着世界各族人民对和平、友爱、幸福的追求。乐器是用来表达音乐情感的工具。如何演奏好乐器,直接影响到音乐的表现力。本文从“身体适应性”、“智力适应性”、“个性适应性”等方面,对儿童学习长笛演奏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阐述。  相似文献   

10.
从对《京华烟云》中姚木兰和《红楼梦》中史湘云、薛宝钗的艺术形象对比研究得出:姚木兰这一形象源自《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而不是作者所说的史湘云。姚木兰与史湘云在性格上、对待儒家礼教态度上和处事之道上均有差别,而同薛宝钗则有很多相似点:容貌、才华、文化内涵、包容、人情练达等方面都很相似。当然,姚木兰这一形象也有对薛宝钗形象的创新之处。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两场府外宴席描写属于"闲笔",除有"接引"过渡"宝黛爱情主线、调节叙事章法疏密张弛的结构作用外,还凸现了众多人物的形质气性,冯紫英"擦边球"式的出场,一派英气扑面而来,为《红楼梦》群钗世界熔冶了几许刚性;所截取的宝玉园外生活断面,还为主体情节的演进增补了丰富的社会生活内涵,强化了作品的写实性。  相似文献   

12.
一般认为章学诚撰写《朱陆》《浙东学术》是为了建构戴震学术统系及章氏自身的学脉,并以之与戴震抗衡。但事实上,其本旨在于提倡学问当切于人事,《朱陆》《浙东学术》实为“六经皆史说”之两翼,是章学诚注重人事、实践的学术体系的体现。易言之,《朱陆》《浙东学术》体现了章学诚由“六经皆史”而“史皆事也”的学术体系。  相似文献   

13.
北静王--宝玉的精神领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抒情型人格的爱欲倾向使北静王和宝玉相互倾慕,结为知己.作为宝玉人格发展的参照模本、影响宝玉"情种"个性发展的精神领袖,北静王"不为官俗国体所缚"的行为方式,当出自于他特殊的心理内存,客观上也体现了明清之际启蒙思潮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批判了“粗陋的共产主义”女性观,扬弃了“无神论者”最初的博爱观,提出了他的“共产主义的博爱观”及“激情本体论”。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通过“宝黛钗云”这些典型人物表征了他的自发的“人性论”和“博爱观”。以至虚构了一个“太虚幻境”创立了一个类似费尔巴哈的“爱教”,这对国人当有重大的博爱启蒙价值。  相似文献   

15.
广州成为2010年亚运会的承办城市,是广州发展体育事业难得的机遇,通过对世界眼光的内涵进行分析研究,阐述了应如何以世界眼光发展广州群众体育事业,并针对广州以亚运会为契机发展群众体育事业提出战略措施,为广州发展群众体育事业出谋献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节日文化遗产在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等方面的功能和价值日益突出,其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化保护尤显重要。花腰傣花街节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应该遵循文化生态原则,呼唤本民族的文化自觉,发挥专家学者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运用文献资料、观察统计等方法对第19届羽毛球世锦赛男子单打运动员林丹和李宗伟决赛技战术进行统计,分析当今世界优秀男子单打比赛的特点及技战术发展趋势。结果表明:林丹后场球进攻能力明显强于李宗伟,扣杀球和高远球得分均占上风,在多拍对抗中林丹与以往的比赛不同,本场比赛多拍对抗占据优势,为比赛最终胜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李宗伟的前场球得分能力和得分手段略胜林丹。为此,在伦敦奥运会最后备战期中继续加强林丹后场进攻能力训练的同时需重视网前球和多拍得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林语堂独特的人生经历使其拥有迥异于同时代作家的信仰历程,《信仰之旅》是对其不同时期信仰选择的最好诠释.以宗教为切入点,透过《信仰之旅》来探析林语堂的内心世界,比较儒教与基督教的异同,尤其是两者在代表人物、代表著作、教义精神和博爱思想等方面的不同和差异.  相似文献   

19.
就体育与人的结构世界发展和提升作了系统全方位的阐述,明确提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有其独特结构世界;对体育与人的自然世界、社会世界、观念世界有基础性、本质性、能力性的关系,作了明确系统的研究阐述,对社会生活主体人独特结构世界作用作了全新的阐述,强化社会生活主体的能动性,对人的世界发展和提升的具有特殊功能。  相似文献   

20.
这是世纪之交一部具有鲜明哲思特色的"启蒙小说"。金岱小说的启蒙思想具有鲜明丰富的"我"内涵与特色。从对《精神隧道》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三个有关"我"的核心问题:1."自我"理性、主体意识如何得到认可和弘扬;2.个人合理的"本我"欲望如何得到满足;3.如何塑造符合时代要求的"超我"。《精神隧道》是对当代中国人与社会的双重批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