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静 《中国广播》2008,(11):13-16
2008年7月1日,广东省委副书记、深圳市委书记刘玉浦走进了深圳广电集团新闻频率(先锋898)的直播间,成为一档广播直播节目——《民心桥》的嘉宾。在节目中,他由衷地说:面对麦克风,就好像面对着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他盛赞《民心桥》节目是“党风桥”、“政风桥”,是“党心桥”、“政心桥”。  相似文献   

2.
孙东韬  何流  朱代良 《新闻世界》2008,(12):173-173
2008年9月1日,一名可爱的小女孩跨进了合肥42中的大门,身后送她上学的家长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小女孩名叫张欣儿,是该中学的初一新生,送她上学是她的爸爸张强——合肥警备区的一名干部。“真没有想到,小孩能如愿以偿地到理想的学校上学!”张强充满感激地说。就在不久前,他还在为女儿的入学问题煞费脑筋。  相似文献   

3.
令人心寒的“震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评论作品《“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一文(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6月)后,笔者不但失去了往日读此《上学》作品时也曾感受过的心灵上的震撼,反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强大的寒意。为什么?。请看邵全海在文中写道:“据《上学》的作者———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讲,他第一次看到这种‘绳桥’时就惊呆了,那感觉只有一句话:触目惊心。后来,一种责任感使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为拍摄出真实而感人的瞬间,多次与孩子们同行,在惊险的‘绳桥’上走在孩子们的面前,一手抓钢丝,一手拿相机,冒…  相似文献   

4.
在数学和新闻学之间架起一座桥很难想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大量参数的线性潜在结构方程式模型的分析软件”的主持人,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闻传播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的主持人竟是同一个。“两栖人”叫柯惠新。她在几年前绝没有想到,人到中年,自己还会在数学与新闻学之间架起一座连结的桥。  相似文献   

5.
叶程鹏 《新闻记者》2003,(10):25-25
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一文(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后,我不但失去了往日读此《上学》作品时也曾感受过的心灵上的震撼,反而在内心深处产生一股寒意!为什么?请看作者在文中写道: “据《上学》的作者——三秦都市报摄影记者杨小兵讲,他第一次看到这种‘绳桥’时就惊呆了,那感觉只有  相似文献   

6.
晴和 《传媒》2001,(7):43-45
采访小丫真的不容易,因为她并不想接受很正经的“采访”。她说:“我很普通,上学——工作——进修——再工作,就这样简单。我只想把我的节目做好,我没有什么值得采访的。”但是,一个多月的等待与不懈努力终于印证了“坚持就是胜利”这句话。终于,  相似文献   

7.
趣味驿站     
《出版参考》2009,(9):28-29
“不差钱”的校园版 上学的人说:上学其实可短暂了,宿舍一出一进,一天过去了,嚎?宿舍一出不进,一学期过去了,嚎?上学这一天最痛苦的事儿是啥,你知道吗?就是“去上课了,老师没点名”!上学这一天最最痛苦的事儿是啥,你知道吗?就是“没去上课,老师点名了”!上学这一天最最最痛苦的事儿是啥,你知道吗?就是“第一节课去了不点名,第二节课走了老师点名了”!  相似文献   

8.
《今传媒》1997,(8)
1996年度“陕西新闻奖”新闻图片获奖目录(共24件)标题单位作者●一等奖(4篇)第一次“合影”新华社陕西分社陶明孩子上学“走钢丝”谁来修座“平安桥”三秦都市报杨小兵久病床前有孝媳陕西日报张学斌徐秦生高疆抱病迎大考爬地答卷得高分西安晚报张波●二等奖(...  相似文献   

9.
前些时候在报上看到一篇题名《桥》的文章,开头一段一連用了好几个比喻,是这样写的: 我的故乡是个“人家尽枕河”的小鎮。市街是小鎮的动脉,市河也是小镇的动脉。而一座座的桥呢,是市河的标点,也是市街的标点。市梢头的桥最高大,它是个惊叹号——至少在孩子們的心目中是个惊叹号。(加重点是我加的)  相似文献   

10.
事实上除了新疆新闻出版行业的同仁外,社会上并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份名为《新疆新闻出版》的专业期刊——尽管这份期刊已经出版了三年,在新疆新闻出版行业,平均每10人就拥有一份。《新疆新闻出版》于2003年下半年创刊时,著名散文家、人民日报副总编梁衡为之题词:“架起信息桥,沟通内地,沟通世界。”如今这座“桥”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已经搭建起来——这份由新疆  相似文献   

11.
贵刊2003年第11期刊登的《令人心寒的“震撼”》一文中,作者叶程鹏先生联系浙江日报摄影部邵全海先生在《“绳桥”上的震撼———评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上学〉》(原载浙江《新闻实践》2003年第6期)一文中提供的《上学》“摄影背景”引出对《上学》作者的批评。叶先生认为,在  相似文献   

12.
读书感言     
我先交待一下自己的读书经历——本人上学不多,只有小学的文化程度。我的知识积累主要是在18岁来到北京人艺以后,通过自学取得的。提到读书的“指导老师”,就不能不说说剧作家曹禺和演员于是之。  相似文献   

13.
几年前中国青年报摄影记者解海龙深入贫困山区,拍摄上千篇穷孩子想上学的照片,但最使人心动的是一位小女孩那渴望上学的希望目光。 1998年湖北发生特大洪水,几百名摄影记者在抢险一线拍摄了上万幅照片,但武汉晚报邱焰拍摄的“母女之情”成为最具感人的照片之一。 两幅照片都是重大题材,两幅照片视点却又那么小,两幅照片有众多记者拍过,给人留下记忆的也就是这几张,“我要上学”的照片引发了千万人的同情带来了“希望工程”,“母女之情”唤起了万众一心战胜百年  相似文献   

14.
苏州石路步行街的美景自不待言,但地名碑“鸭黛桥”是错的。首先是把桥址弄错了,现在立碑题名的应该是“万源桥”;其次是把“鸭蛋桥”写成了“鸭黛桥”。  相似文献   

15.
“钱江晚报现象”研讨会8月底在杭州举行。来自北京、上海、南京、武汉和浙江有关单位的专家认为,“钱江晚报现象”的产生、形成和不断系统化的基本原因和经验,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有一个明确的办报宗旨——心向读者,情系万家,并不断发掘其丰富内涵,使得办报人有一个明确的“坐标”,有一个扎实的根基,也因此有了一个个与读者贴近贴心的好点子、新举措。二是有一条清晰的办报思路——把报纸办成一座“桥”,融合党心民心,传递真情亲情;面向受众,不断研究读者的需  相似文献   

16.
随着1998年元旦钟声的敲响,在漫画园地辛勤耕耘40个春秋的常进先生步入了花甲之年。令人欣喜的是,新华出版社推出“新世纪漫画家”丛书之一——《常进漫画集》,这无疑是常先生六十华诞的一份珍贵贺礼。 常先生出生于山西清徐县高白村,父母亲给他起了个乳名叫“二毛”,颇富幽默感。1957年8月,在太原第一师范上学的他便在《商业周报》(《经济日报》前身)发表了漫画处女作——《一窗之隔,两个季节》。师范毕业后在芮城县任教,在十多年的教师生  相似文献   

17.
林新 《网络传播》2006,(10):12-13
《平时是天使周末是魔鬼》是《南方周末》2006年2月23日的一篇深度报道。该报道的引题是:“乡村女教师含泪供弟上学”。报道讲述的是乡村女教师徐萍(化名)从2002年春节开始,为了让三个弟弟上学和偿还家庭债务,“瞒”着家人出去卖身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当无力者看中一座桥,这座建筑就开始承担交通意义之外的社会功用,它在此时转化成了信访局。劳动仲裁部门,公安局,法院……甚至——情感的宣泄口。当陈富超爬上桥,当章俊带着几个农民工爬上高楼,想用被一些媒体称为“跳楼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解决他们面临的麻烦时,事实上是在提示这个社会,那些所谓正常的麻烦解决程序出现了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今年6至7月,江西省崇义县遭受了特大的洪涝灾害,崇义的重灾区——过埠镇,农作物被水冲毁,房屋倒塌,造成了很大的损失,致使大部分学生家长无能为力再送孩子上学继续学习。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江西省新闻出版局发扬“送温暖,献爱心”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拨  相似文献   

20.
其实,我对于“家园”并没有什么过高的奢望。 我甚至很少使用“家园”这个词。我的祖籍广东、出生地杭州、19岁离家去北大荒下乡、27岁到哈尔滨上学、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在北京定居,20年中三次搬家——如此四处游走漂泊,早已淡薄了传统意义上“家园”的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