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炎热的夏季即将来临,提起夏季很多很多体育教师谈“热”色变。烈日当空,骄阳似火,如果是在南方,高热潮湿,昼夜温差极小,则更是闷热难熬。在炎热的环境中进行教学训练,不仅影响教学训练的质量,严重时还会危机学生的生命安全。如何安全的度过夏季,尽可能的减少气温升高带给机体的不利影响,提高夏季课程的质量是体育教师不能回避的问题。有效的预防热疾病,提高夏季教学训练的质量,提高热环境中比赛的成绩,基于对以下问题的理解,譬如人体的体温调节机制、热的产生的机制、体温过高将对机体有何影响?怎样才能尽快适应热环境?在热环境中训练如何进…  相似文献   

2.
热适应训练提高运动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早在1997年,Levine等研究表明,"高住低练"较在平原水平环境下的住和练能有效地提高有氧运动能力。这种"高住低练"的训练模式率先提出环境暴露和相关的适应能提高运动员的有氧运动能力。众所周知,缺氧和热应激导致的环境适应是最原始和最剧烈的适应方式。实际上,高温环境的热适应较高原环境的高原适应更能从环境改变角度促进人体有氧运动能力的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3.
7 训练适应理论   7.1 训练适应的可逆性和系统性--对早期训练中“时断时续训练“的否定   所谓“训练适应“,是反映运动员机体在外界环境(自然环境与训练、比赛环境,其中主要是训练负荷)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生物学方面的“动态平衡“,并按照刺激-反应-适应-再刺激-再反应-再适应的规律变化.   ……  相似文献   

4.
军事行动和训练经常在极端环境和高代谢的条件下实施,暴露在高温环境下,工作负荷大。环境因素和行为因素决定热应激。这些因素的结合可导致热相关的损伤。热相关的损伤代表着职业上的危险,特别是对于从温和区域迅速部署到热环境中的士兵。传统上,对热的适应被认为是生理上的适应,但是这些损伤应该被设定为可预见和可避免的损伤,通过遵循一些简单的指导、教育和行为上的适应,可有效地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5.
一、高原训练原则 1.在耐力项目中,通过较高的高原与较低的高原训练所提高的运动成绩,有明显的界限。 2.在高原训练和居住的运动员,未必比在平原训练,然后完全适应高原训练的那些运动员成绩更好。 3.高原训练时必须考虑每个运动员对高原训练的适应程度和速率特点。某些运动员需要更长的调整时间。  相似文献   

6.
服习是指人体对外界环境产生适应性变化的生理过程。生活在气候温暖环境中的人对酷热气候的适应称“热服习”;生活在低海拔地区的人对高海拔自然环境的适应称“高山服习”。  相似文献   

7.
气温、空气湿度和气流的综合影响,可引起人体过热或体温过高的环境,称为热环境。根据环境温度与人体热平衡之间的关系,通常把35℃以上的生活环境和32℃以上的训练环境视为高温环境,相对湿度在60%以上的环境称为高湿环境。热适应是指机体在高热环境中表现出来的耐受高温和抵抗热损伤的能力。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奥运会的比赛已逐渐演化为各国科技力量的竞争,"科技奥运"也将是北京2008年奥运会和  相似文献   

8.
<正>高温、高湿环境对人体的物质能量代谢、体温调节功能以及呼吸循环等系统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湿热环境中运动训练时,机体产热增加而散热受阻,体温极易升高。体温过高会影响运动能力,使人烦躁、疲劳、食欲不振,严重时可发生中暑、热痉挛等热疾病,甚至可导致死亡。一、湿热环境下运动训练对身体机能的影响1.水和电解质。在湿热环境下运动训练,机体的水盐代谢加强。汗液为低渗液,固体成分占0.3%~0.8%,主要为钠盐,还  相似文献   

9.
研究表明,经7~14天暴露于热环境,运动员可产生热适应,但这一过程必须循序渐进.最初,训练课的时间和强度都应低于正常训练水平.例如:如果平时标准的训练课为60分钟高强度练习,那么在热环境中的头几节训练课应改为15~30分钟中等强度的练习.经过7~10节训练课,逐渐恢复至常规训练水平.  相似文献   

10.
投入7000万英镑,但联赛开局2平3负积分垫底,这样的"回报"自然让热刺人难以接受。原因是啥,你知道吗?太累了,都想歇歇了!热刺新援帕夫柳琴科就向英媒体大吐苦水,表示自己成为职业球员后,从来都没有参加过这么高强度的训练,"在英超,他们拥有一套不同的训练系统。当每隔一周才有比赛时,训练会变得异常艰苦,我刚刚来到时几乎无法适应。在训练时,我看过自己的手表,  相似文献   

11.
张娟娟 《精武》2011,(5):13-15
在热环境下运动时,热应激和运动应激联合作用导致体温、脑和肌肉局部温度升高并且出现脱水,全面影响运动员的生理功能、心理过程及运动能力。本文综述了热环境运动时机体的生理反应,热环境对运动成绩的影响,热环境限制运动能力的因素以及在人环境条件下进行运动训练的建议,为的是使我们能更好的适应环境,提高运动成绩。  相似文献   

12.
力量素质在体育运动中是重要素质,它与其他素质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力量训练是身体素质训练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力量训练时,往往会出现开始阶段力量增长较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增长速度会逐渐下降,甚至出现停顿现象。造成力量增长停顿的主要原因是训练负荷增长不合理。 运动训练的本质是使机体的内环境与施加负荷的外环境不断取得平衡的过程。如果肌肉对已有的训练负荷已经适应,肌肉力量就不再增长,最多只能维持在现有的水平上。如果训练负荷增长过快,长期、连续的大重量刺激超过了人体机能适应的限度,往往会降低身体和心理的工作能力,使力量增长出现停顿甚至负增长现象。  相似文献   

13.
<正>一、高温环境对运动训练的影响在炎热的夏季进行运动训练或者体育活动时,机体代谢能量消耗比安静时增加20~25倍,在这些能量中,用于肌肉做功的不超过25%,其他的则以热的形式释放出来,为了维持体温的恒定,机体必须将其排出,否则,即便是中度的运动也会使体温在5~6min内升高1℃,会大大增加机体的热负荷,机体因为体温升高而大量  相似文献   

14.
夏季来临,高气温、高湿度、热气流、热辐射的综合作用会形成热环境,多数青少年运动员都要克服热环境坚持训练,此时应进行合理补液,这是热环境下训练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5.
邱俊强 《中华武术》2008,(11):12-14
高海拔训练,意味着在高于传统高原训练的高度(〉2500米)进行训练。对某些耐力性项目如登山,滑雪项目来说,对高海拔的适应以及在高海拔环境下训练已经越来越多受到关注。在人工模拟高海拔和自然高海拔训练中,后者因为条件艰苦、不易控制而鲜有运动员尝试。对于世居高原的竞走运动员来说,由于长期在高原环境下居住,对居住地的低氧环境已经产生适应,可以尝试进行更高海拔的短期训练。  相似文献   

16.
在训练中不断增加运动负荷,有意识地打破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使之发生向较高机能水平的转化,在较高运动负荷水平上,获得相对平衡,这个过程称为训练适应。如果运动员运动训练和日常生活的总负荷超过运动员机体的承受能力,则可能导致疲劳及过度疲劳(过度训练)。  相似文献   

17.
<正>一、低温环境下训练的机体代谢特点低温环境下进行训练时,机体热能消耗量增加,这主要是由于机体在冷应激的状态下,为了抵御寒冷,会引起甲状腺素分泌以及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动增加[1],其中甲状腺素分泌的增加,会使体内物质氧化所释放的能量以热的形式散发,即,氧化磷酸化解耦联;交感-肾上腺系统的活动增加,会使体内三羧酸循环加强,引起能量代谢过程中氧化酶的活性增强,促进热的产生,从而引起能量消耗。由于在低温  相似文献   

18.
世居高原运动员有较好的耐缺氧能力,为探讨他们上到更高高原训练身体机能状态变化的规律,对13名世居昆明(1890m)的男、女自行车运动员到更高海拔地香格里拉(3200m)的训练进行研究,分析训练安排、运动员身体机能变化以评价训练效果。研究表明,世居高原运动员更高高原训练的安排基本与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一致;更高海拔训练时,在合理的训练安排下,运动员的尿常规、血红蛋白、血清肌酸激酶、血尿素、血乳酸等指标随训练负荷的变化在正常范围内波动,与平原运动员的高原训练变化规律基本相同;高原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和血清睾酮水平先升后降,训练后较之前有上升,白细胞趋于下降,可能是高原缺氧和训练安排的综合影响造成。结论世居高原自行车运动员已经适应高原环境,上更高海拔训练是承受更大缺氧刺激,提高机体机能水平的有效方法;经过多次更高海拔的训练,自行车运动员的缺氧适应会逐渐提高。建议以后的实践中大胆增加运动负荷,以期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以湖北省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16名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监测近2年本地平原训练和海埂(1888m)、多巴(2366m)2次赛前为期4周的高原训练过程中血红蛋白(Hb)、肌酸激酶(CK)、血尿素、身体成分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进行跟踪监测,了解湖北省男子青年篮球运动员本地平原和高原训练过程中各指标的变化。研究方法:2年间均每周一清晨测定Hb、CK、血尿素、身体成分等指标,评定运动员训练身体状态。结果与结论:2次高原训练虽海拔高度不同但结论基本一致。(1)高原训练时期,Hb明显升高;训练中,当训练负荷加大时Hb下降;Hb浓度下高原后与上高原前对比显著升高。(2)运动员高原训练强度不及平原,CK值对比平原有所下降。(3)整体晨起平均血尿素在刚上高原时维持在较高水平,浓度与负荷量变化一致,适应高原后血尿素变化保持平稳,可以反映运动员对高原环境的适应情况。(4)运动员的体重在高原有下降趋势,但去脂体重和体脂百分比在高原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20.
乒乓球的多球训练具有强度大、密度高、练 习次数多等特点,在少儿启蒙阶段和各级训练中 都广泛采用。但传统的直式收集多球网架在实际 应用中仍不很理想,练习者若击球角度稍大或击 球出界都容易偏离网架,往往每组球练完后,都 有不少球掉在地上。为了减少队员捡球所耗的时 间和体力,我在实践中设计并自制了曲尺式收集 多球网架。现介绍如下:(见照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