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课后服务存在的现实困难,中学主动求变,依托高校资源优势,在双方主体“需要”与“被需要”的协同合作中,创造性地构建并实施了“高校-中学”课后服务协同建设模式的实践样本。该模式一举打破了课后服务所需课程、师资及质量的掣肘,在“四个变化”转型中提升课后服务能力,满足了“双减”下中学对高质量课后服务专业课程与资源的需求,引领校本课程建设与开发、提升教研水平;创新师范专业教育实践模式,彰显师范文化特色,为深化新时代教师教育改革,创新“高校-中学”课后服务协同模式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开展课后服务是一项解决家长接送难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民生工程”。目前,中小学课后服务面临服务主体较为单一、教师负担加重、服务水平有待提高等现实困境。基于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合作关系,师范院校参与课后服务具有减轻教师负担、提升课后服务水平和增强师范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等方面的价值意蕴。为此,可从打造“双导师制”的课后服务团队、设计聚焦“核心素养”的课后服务内容、倡导“活动课程”的课后服务形式、彰显“过程性”的课后服务评价四个方面,探寻师范院校参与课后服务的实践理路,以期提升中小学课后服务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3.
为加强师范院校与中小学的深度合作,全国多地区、多形式、多层次的区域性教师教育联盟不断成立和深入发展。构建协同、共生、共赢的区域性教师教育发展机制和共建模式。区域性教师教育联盟与中小学合作主要有校—地合作模式、校—校合作模式、校—所合作模式等。通过构建区域性教师教育联盟,能够进一步促进师范院校与中小学之间的合作,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模式创新、资源研发、实习实践、技能提升等领域,广泛合作,各展所长、协同创新、互相支持。共同促进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化,共同提高教师教育质量,提升教师教育的水平和质量。  相似文献   

4.
教育信息化的到来,为解决高师教育远离中小学教育实际问题提供了现实条件.高师院校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与基地中小学实现教育实践课程共建.师范院校可以借助中小学教师岗位情境完成教学任务的程序,实现对师范生的虚拟现场培训.中小学也可以借助高师教育资源,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协同高师教师开发出实战性很强的教育实践课程.  相似文献   

5.
“双减”背景下,“减负增效”对学校课后服务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创新应用课程资源提升活动品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为课后服务提供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的学习资源,助力课内课后一体化。文中结合趣味语文课后服务课程实践,探索平台资源在课后服务中进行的应用价值,提出了资源优选、整合加工、资源活动化等使用策略。  相似文献   

6.
丁杰  张涛 《教学与管理》2024,(12):52-55
在“双减”政策实践中,中小学教师是深化改革的重要力量,“双减”政策的提出,对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给中小学教师的行动带来挑战。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教师担负的责任发生了多方面的改变,准确把握中小学教师角色,探索其在课程开发、课堂创新、评价改革、课后服务、家校社联动中的责任变革。从强化教育价值观念,提升教育实践能力,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完善自我和家庭交往渠道着手,引导中小学教师积极的履行担当,深入贯彻“双减”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引导教育回归学校,回归课堂,重构良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7.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教育关系到教师高质量发展。21世纪以来,“师范教育”一词被“教师教育”替代、将教师教育纳入高等教育体系、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这三大事件都是着眼于教师高质量发展。教师教育联结教育强国建设的基础教育“基点”与高等教育“龙头”。基于基础教育“基点”的教师教育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基础教育能否“搞得越扎实”、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基点,从而起着基础性支撑作用。作为高等教育“龙头”的教师教育就在于引领与创生:引领意义包括引领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和教师发展的方向,以及在“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教师教育模式中起主导作用;创生意义则在于创新教师教育模式。构建以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的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蕴含了师范院校为主体、高水平非师范院校参与、教师教育体系构建这三大要义。在新的形势下,师范院校要守正创新,即扬师范院校的师范之长守教师教育之正,补师范院校的学科之短创教师教育之新。  相似文献   

8.
“双减”背景下课后服务的重要性进一步突显,现阶段我国课后服务快速推进但实践层面表现出无序与混乱,而发达国家课后服务已具有较为成熟的运作模式。在考察美国、北欧、韩国与日本课后服务实践基础上,课后服务模式可以归纳为服务国家教育战略的动态模式、确保平等的社会福利模式、重塑学校公信力的教育模式以及福祉与教育综合推进模式四类,各模式在供需关系、服务对象、服务人员、内容与效果、质量评估方面分别呈现出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对完善我国课后服务进行思考,并提出如下建议:明确课后服务的价值功能,分类推进课后服务政策;搭建课后服务资源网络,家校社多方联动;设置多样化活动,推进课后服务活动课程化;建立课后服务质量评价与监督机制。  相似文献   

9.
瞿林 《教师》2020,(4):7-8
“三点半”课后服务在我国中小学的普遍开展,为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提供了时间保障、经费支撑和师资队伍等资源的优化。“三点半”课后服务中,校本课程的发展面临着规划目标不明确、教师积极性不高、课程连贯性系统性有待提高等难题。“三点半”课后服务进一步促进校本课程发展需注重三点:学校课后管理需更为规范;教师开发课程需更为主动;校本课程开发设计需更具活力。  相似文献   

10.
赵捷 《毕节学院学报》2013,(11):116-120
师范院校图书馆如何配合师范院校办学理念的调整,利用本馆文献资源和专业人员优势,探索实践图书馆为“教师教育”服务的内容和手段,以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以贵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为“教师教育”服务开展的实践为例,对提升服务“教师教育”理念、深化“教师教育”服务内容、重视为教师继续教育服务等方面进行了探讨,提出拓展、深化“教师教育”服务是师范院校图书馆服务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1.
我国高校教育硕士培养存在诸多弊端,习惯性地落入单纯依靠高校、片面追求学术性、用理论来堆砌课程教学等思维定势中。为彰显教育硕士培养的特色和价值,高师院校需加强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校的对接,着眼于教师教育职前职后一体化,着手构建“地方政府—高等院校—中小学(G-U-S)”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体现多元共同体的价值,突出教师培养的“职业性”“实践性”“师范性”等本质属性。在协同育人的指导思想下,衡阳师范学院对教育硕士培养模式进行创新设计,构建具有地域特色的教育硕士培养“3421”模式,健全教育硕士培养运行机制,完善了教育硕士的人才培养方案体系,发挥了高校与政府的协同创新作用,体现了教育理念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创新、培养模式的创新以及评价体系的创新。  相似文献   

12.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地,各中小学陆续开展了课后服务工作。然而在此过程中一系列供需矛盾日益显现,如学校减负教育供给与家长教育诉求、教师工作强度加码与学校工作要求、课后服务内容单一与学生多样需求等。信息技术因其信息性、高效性和快捷性应用于课后服务,对于优化中小学课后服务工作具有重要价值。信息技术赋能课后服务的六大核心要素(学校、家长、教师、学生、信息技术平台以及后勤团队)之间的协同合作能有效打破家校断裂化壁垒、突出教务制度化管理、促进校际多元化育人。通过强调家校之间的信息传递、构筑教务系统的线上平台、激励校际资源的线上共享,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后服务工作,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各中小学课后服务质量,更好地落实“双减”政策。  相似文献   

13.
在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数字孪生等智能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利用技术创新师范生培养模式,适应新时代教师教育振兴计划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已成为推动高校教师教育专业发展的关键。当前大量师范院校仍主要以“微格教室”作为教师教育实验课程场所,存在设备陈旧、反馈滞后等问题。为突破这一局限,本研究提出“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概念及其数智高效、虚实共生、开放融合、协同创新等特征;基于教师教育理论与系统设计理论阐述了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的设计原则,从物理空间—虚拟空间—云端分析三个向度建构了教师教育智慧学习空间框架。本研究立足教师教育的育人立场,围绕师范生主体、教学反思、课程推衍、循证探究等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加快教师教育数字化转型及创新性发展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UGS幼儿教师教育模式实现了高校、政府、中小学(幼儿园)协同创新“三位一体”.实践取向的教师专业发展主张教师通过反思改善实践,实现专业发展.高师学前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要依据新“标准”改革培养方案并合理设计课程的目标与内容;在理清幼儿教师能力层次结构的基础上精心设计实践课程;以反思与行动研究帮助师范生积累与提升实践性知识;通过多种形式对实践课程进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根据评价反馈提高课程质量.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教师教育经历了由“旧三级”向“新三级”的大幅度转型,转型期的中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为卓越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奠定了政策及实践基础.但是,面向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我国在师范生的招生与学制、优质中小学协同培养、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等方面仍存在政策瓶颈.突破这些政策瓶颈是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的优先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16.
中小学高质量课后服务是基础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高质量课后服务是指学校充分利用多种资源在校内开展的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多样化真实需求的服务工作。现实中,中小学实现高质量课后服务还面临着学校主体资源的有限性、学生客体需求的多样性以及教师工作负担的无限性等多重矛盾交织的局面。未来,中小学可从课后服务课程化、教师工作弹性化和家庭教育协作化三个方面进行高质量课后服务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7.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面向核心素养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意见》《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政策要求,面对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培养面临的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要求不匹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尚不完善的问题,培训实践体系未能适应教育信息化发展需求、与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要求脱节的问题,培养机制未能很好融合校内外资源和创新力量、协同创新培养本专业人才的问题,华南师大教育信息技术学院从2015年起以“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协同培养”的教育理念为指导,迭代构建提升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信息技术应用创新能力“三融合”培养模式:“五结合”高水平课程体系、“四位一体”培训实践体系、“六结合”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培养了大批能够胜任教育信息化建设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教育技术学专业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为我国同类型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建设与改革起到推动与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师范院校教师发展往往缺乏教育实践问题研究的支撑,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问题研究又缺乏专家指导。通过主管部门组织,二者在共同完成课题过程中,建构师范院校和中小学教师的发展共同体,弥合理论和实践的鸿沟,推动区域内师范院校、中小学校和主管部门的协同,实现师范院校教师和中小学教师共同发展,推动区域教育事业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学与中小学协同推进科学教育,为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推进新课程方案有效落地提供重要的专业支撑。为加强科学教育,大学教师通过参与开发地方课程与教材编写、设计学校科学教育课程、创新科学教育教学方式、整合科学教育资源等实践策略,为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注入专业力量。基于经合组织创新学习环境之教学核心要素的研究,未来大学与中小学可在学习者、内容、教育者、资源等方面进一步着力,通过有效协作共同推进科学教育开展,探索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0.
在“双减”背景下,中小学利用课后服务开展国防教育,可以形成二者之间相互成就、共同发展的耦合关系,其价值体现在:国防教育是中小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既可以丰富学校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又能够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丰富中小学课后服务的内容和形式、优化中小学国防教育工作,提出了大力提高中小学对国防教育的重视程度,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后服务活动相结合,大力建设国防教育数字在线资源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国防教育教师队伍等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