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5 毫秒
1.
小说《围城》利用了西方“流浪汉体”模式作为其小说叙事结构。“流浪汉体”给《围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开放空间”,让其主人公可以自由地从一个环境“跨越”到另一环境。这样的小说空间布局是很容易被赋予诗意的、浪漫的、不断开拓的特征。但《围城》的主人公方鸿渐的精神世界却在这一“开放空间”中不断“萎缩”。概因方鸿渐不过活动在一个貌似不断敝开的“开放空间”中,而当时整个中国的“开放空间”不过是大一点的“封闭空间”而已。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认为:在《围城》这部小说中,所谓“开放空间”与“封闭空间”实际上是不断相互转换、界限越来越模糊的一对空间概念。  相似文献   

2.
鲁迅先生在他的《中国小说史略》讲义中把《西游记》归为“神魔小说”,并名列这一章的首篇,可见《西游记》在古代小说发展史中的地位。作为古典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被列为初中生课外阅读的必读作品。  相似文献   

3.
鲁迅先生为使吴承恩做《西游记》的作,便不顾事实将其“杂记”认定为白话小说;沈承庆先生要否定吴承恩是《西游记》小说的作,则将其“杂记”认定为游记。二人都有失偏颇,而吴承恩的“杂记”实是志怪传奇,与白话小说和游记无关。  相似文献   

4.
《西游记》小说形象在现代审美文化发展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其中主要表现:一是不仅《西游记》小说形象在民众事象中广泛延续,而且在社会重大变革中也可见其影响,毛泽东屡次引用便是显著例子;二是小说文本被改为戏剧、诗词、电视剧各种形态;三是现代小说创作包括鲁 迅、张恨水的小说创作都不同程序受到《西游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孙悟空人物设计褒贬的佛学释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游记》是一部以神话小说为载体,通俗地图解佛学思想,弘扬佛法,点化众生的教科书,也是作者针对中国现实社会的各种弊端开出的改造国民性的一剂良方。孙悟空在这个佛学著作申是人闻罪恶的制造者,《西游记》在前半部分对孙悟空所持的是否定的态度,作者真正肯定的是经过改造以后的“斗战胜”佛,真正肯定的是孙悟空的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作为一部神魔小说,既不是直接抒写现实生活,又不类同于史前的原始神话。在它神幻奇异的故事中,似乎蕴涵着某种深意和主旨。对此,历来的评论家曾有过种种的探讨,产生过不同的解释。明清两代评论家认为“或云劝学,或云谈理,或云讲道,皆阐明理法,词甚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胡适强调《西游记》“至多不过是一部很有趣的滑稽小说、神话小说,他并没有什么微妙的意见”(胡适《西游记考证》);还有人认为书中是阐述“三教合一”的心学。近半个世纪以来,更多的人习惯于用社会政治的观点来解读这部小说,提出诸如“起义说”、“斗争说”等。但很多人忽视了这一视角,《西游记》是大成于人之手的,其作吴承恩在其中倾注了大量情感,此书不可能不融进他的人生经历和他对社会清醒尖锐的批判与思考。所以书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必然有其深刻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7.
清末民初小说处于中国小说从古代向现代转型的过渡时期,小说分类标准既不规范又不统一,小说类型繁杂。本组笔谈分别选择了按内容分的倡门小说、社会小说,以创作方法论的翻新小说和就篇幅而言的短篇小说四种类型的小说进行研究。《论民初“倡门小说”》着重从内蕴方面考察了“倡门小说”对“狭邪小说”的承继与突破,揭示出潜隐着的近代小说由重“事”的叙述到重“情”的表现的转变轨迹。《论晚清直面现实针砭时弊的社会小说》对晚清社会小说的出现背景、主要内容以及意义做了较为详细的分析梳理,文本细读是其所长。《作为小说类型的晚清翻新小说》通过对1909年前后出现的“翻新小说热”现象的研究,第一次把“翻新小说”上升为一种小说类型来研究,饶有新意。《“小说界革命”与晚清短篇小说的崛起》认为“小说界革命”为晚清短篇小说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而晚清短篇小说的显著特征是过渡性。正是晚清短篇小说作家的多方尝试为“五四”及以后真正现代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准备了条件。[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林语堂译介过西方流浪汉小说,并对西方流浪汉小说在表现内容和艺术手法上有所借鉴,同时融入了鲜明的民族色彩和现代意识.他竭力赞颂流浪中的自由意志和批判立场,在一些以移民为题材带有自传色彩的小说中拓展了乡愁主题,塑造了性灵而悠闲的中国式“放浪者”流浪汉形象.  相似文献   

9.
鲁迅开拓了明代神魔小说的现代研究路径。他不仅提出“神魔小说”的概念,而且针对其产生的社会背景、文本特征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梳理,特别是对《西游记》的评述考证,奠定了《西游记》的现代研究范式。同时,鲁迅将神魔小说内蕴着的独特美学价值加以评价、总结,并在自己的创作中承继了神魔小说的某些审美特质。  相似文献   

10.
梅花引     
《西游记》 自出版以来,《西游记》在绝大多数时候被归为“无名氏”所作,直到最近,学者们证明其作者可能是吴承恩。为什么这部世界上最好的传奇小说的作者要隐瞒身份呢?这个问题能从吴承恩的身份中找到答案。吴承恩是一名正统儒家学者,诗文对他有一定的影响,而在中国的传统文学界,接受正统教育的人应当致力于创作一些为社会所尊重的作品,如诗歌和文章,或者专心研究经典文章,他们绝对不能去做像写小说这样愚蠢无用的事情。  相似文献   

11.
小说《西游记》是以"灵根孕育"始,而以"五圣成真"终,五圣之中,最沉默、最不可或缺的是龙马。龙马的形象和功能要到杂剧《西游记》中,才确定下来。汉民族的马文学中有其意象原型,与蒙古族英雄史诗中对骏马的描写又有相似之处,也就是说杨景贤在蒙汉马文学的共同影响下,创作出了龙马的形象和故事。最终使马由一个不被重视的脚力,变为取经途中的"五圣"之一。  相似文献   

12.
元末明初剧作家杨景贤,是蒙古族第一位和最杰出的戏剧家,也是当时成就较高的杂剧作家之一。杨景贤有丰富多样的作品,其代表作杂剧《西游记》在思想艺术上成就较高,影响较大;杂剧《西游记》对小说《西游记》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所以应当提高杨景贤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3.
崇敬胡适先生的澳籍华裔学者柳存仁先生,虽然名义上仍坚持吴承恩作《西游记》的看法,但他面对《西》书结构和文本的"全真味",面对宋元明全真教史中的大量资料,多层次全方位地证明了《西》书从构思、演衍到撰稿,均与全真教有关联,从而提出《西》书有一个全真教古本,确是近年《西》书研究中的一大创获.它实际是对"吴作"说的致命一击.  相似文献   

14.
《西游记》虽为神魔小说,但依旧秉承了中国文学亲近自然、抒写自然的传统。小说作者在绘就的独具特色的"西行"美景中给我们展现了寄予生态理想的"福地洞天":花果山水帘洞和万寿山五庄观。这两重"福地洞天"是作者秉承东方文化的优良传统精心营造的人与自然和谐美的生动范例,是作者积极先进的生态意识的体现。品鉴《西游记》中的"福地洞天",为应对当前的生态危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关于《西游记》文化的话题是以百回本《西游记》为核心生发出来的,因此,应该以《西游记》为坐标原点开展讨论。反映《西游记》问世之前的相关文化背景及其投影者,可称之为"前《西游记》文化";《西游记》问世之后出现的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文化现象,则可称之为"后《西游记》文化"。这样可能便于理清脉络,将讨论引向深入;部分地避免因时空错乱而带来讨论中的逻辑混乱或论证偏颇。  相似文献   

16.
交流是人类的原始欲求,同时也是文学传播史上必不可少的一环。《西游记》作为一部通俗小说,既有文本价值,又有商品价值。《西游记》的怍者与读者所提供的文本交流经验,希望对于当代企图新建中国文学话语体系的人们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7.
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作为理论指导,从语篇体裁语境的角度,对《西游记》英译文的语篇体裁进行了分析,旨在对解读《西游记》和章回体小说的英译及英汉对比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人写小说往往隐晦姓名,但常讲究在文本开头和结尾处以隐喻、暗示等方式留下自己真实身份的痕迹。本文在笔者公开发文已对《西游记》第一二回关于其最终定稿人为明代万历时期江苏茅山乾元观全真道士阎希言师徒的有关隐喻、暗示进行破译的基础上,进一步破译其第一、二回和第一百回的隐喻暗示,包括其对当时茅山正一道派的讽刺,对阎希言师徒所在茅山乾元观和定稿人姓“阎”的显示等,进一步证明今本《西游记》最终定稿人就是阎希言师徒。文末还针对有关疑问,说明《西游记》定稿时,文艺作品采用隐喻、暗示等方式非常普遍:阎希言师徒在《西游记》定稿时不署真实姓名.也是政治原因使然.  相似文献   

19.
试论西王母形象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王母的形象演变经历了四个时期。在《山海经》中,西王母是一位狞厉的瘟神和杀神,体现出远古神话的原始风貌。在《穆天子传》中,西王母是一位才华横溢、气度雍容的女王。在汉代仙话中,西王母成了掌管不死之药和仙桃的吉神。从魏晋的《汉武帝内传》到明朝的《西游记》,西王母一直是众仙的领袖。西王母由原始神话中的凶神,变成了仙话中的吉神,又变成了神魔小说中的美神,这是道家的神仙观念所使然。  相似文献   

20.
《镜花缘》与《西游记》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作品,都写到了“女儿国”,但它们对《山海经》中所描述的“女儿国”的承继关系、女权意识及女儿国在两书中的权重和描写手法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不同。《镜花缘》较《西游记》中“女儿国”的描写、对社会现实的揭露和抨击更具讽刺和批判性,这与李汝珍所生活的时代和当时社会人文思潮的影响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