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中国少数民族法制史是中国法制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要在中国法制史研究的基础上拓展民族法制的内容.尽量将具有少数民族法制特色的内容挖掘出来,同时摆正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国家发展中各民族法制的位置。因为,历史上的民族法制是中国法律发展史中的一部分,是在中华法系的大背景中产生和发展的。今天借助中国法制史和民族史研究的成果,少数民族法律史的研究已成为可能和必要的,这对于深入挖掘民族法律文化遗产,丰富民族法律文化研究成果,繁荣民族法学,加强现阶段民族法制建设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云南是我们伟大祖国多民族的缩影。全国五十六种民族中,云南就占了四十六种,其中,人口在四千以上的民族有二十四种,到一九八四年底为止,全国少数民族人口共1065.2万,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为全国少数民族人口的七分之一以上。解放前,云南省少数民族分别处在前资本主义的各个历史发展阶段,构成了一部“活的社会发展史。”解放后,  相似文献   

3.
忠奸斗争,是中国古代忠臣义士与权奸邪佞区别对应的重要伦理尺度.《说岳全传》和《杨家府演义》两部英雄传奇小说集中地反映了以汉民族为主的中原政权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武装冲突时,汉民族中的爱国忠臣和叛国奸臣之间为国家兴亡、百姓安危而产生的剑拔弩张的抗争.  相似文献   

4.
中国专利局的一份统计称,中国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近四分之一,中国每年申请的专利总量却仅占世界专利总量的千分之一;英国学者李约瑟博士在研究世界科技发展史后指出,当今世界的科技发明与科学发现有一半以上源自于中国,而近代人类一百项重大发明(包括蒸  相似文献   

5.
古代少数民族状元的出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少数民族文化水平的提高。对它的论述研究,有助于古代少数民族文化及政治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一、古代少数民族状元产生的原因少数民族状元的产生,有其政治、文化和经济的原因。(一)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优惠的少数民族科举考试政策及措施的实行,是少数民族状元能够产生的政治条件。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正式建立于唐朝,它是汉民族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同样,对少数民族来说,少数民族状元和少数民族科举制度的出现与形式,也是少数民族政治、文化和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水平…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由多数民族结合而成的拥有广大人口的国家,除百分之九十几以上为汉人外,"还有蒙人、回人、藏人、维吾尔人、苗人、彝人、僮人、仲家人、朝鲜人等,共有数十种少数民族,虽然文化发展的程度不同,但是都已有长久的历史."前些年关于民族形成问题(主要是汉民族形成问题)曾经展开了讨论,但直到现在为止,由于缺乏足够研究汉民族形成问题的资料,因而虽有不少史学家作过若干的努力,尚没有作出比较一致的结论来.而民族形成和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又  相似文献   

7.
元代蒙古贵族入主中原后,倡导学习汉民族文化,一大批少数民族诗人登上了元代诗坛。“他们有着深厚的汉族文化修养,精通汉族语言,创作诗词,工丽精深,其成就卓著,往往超过同代的汉族作家。”①泰不华便是这样一位接受汉民族文化较深而又成就卓著的少数民族诗人。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典藉极为丰富的国家,具有四千年之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我们的祖先在长期生活和劳动中,经过多次不断地民族融合,才逐渐形成了现在以汉民族为主体的、包括其他少数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作为中华民族的主体成份——汉民族,就是华夏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从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不断融合的结果.1.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它是由"黄帝"、"炎帝"和"蚩尤"主要是这三个远古时代部落联盟不断融合而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儿女至今自称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后裔".这是因为,根据古史记载和神话传说,最先创造我国远古文明的,是黄帝和炎帝这两个部落群.他们最早都居住生活在陕西,后来  相似文献   

9.
透过“他者”视角China’s National Minority Education—Culture,Schooling,and Development一书,记录和再现了20世纪90年代国外学者眼中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教育的社会文化图景,聚焦了教育人类学领域关注的核心议题:族群、文化和教育,其中对少数民族高等教育入学优惠政策、少数民族学生学业成就归因理论、少数民族文化与学校教育等问题的探讨,在时下仍有其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本书凝聚了一批研究中国民族教育的国际著名专家学者,包括本书的引介者、译者在内,这一代教育人类学人对中国民族教育相关政策、成功案例、研究成果起到了推介、传播等积极作用,并在20世纪90年代,推动了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发展和民族教育研究。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程度的若干定量分析林香顺,李红杰本文将根据1990年中国人口普查中的有关资料,分析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目前的文化程度。一、少数民族人口文化程度的基本状况及其与全国水平的比较在1990年的人口普查资料中,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少数民族...  相似文献   

11.
周骥 《现代语文》2007,(8):39-40
音位理论起源于西方,是普通语言学和普通语音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理论.上个世纪30年代,音位理论开始被引入我国语言学界.其后,音位理论在中国语言学界得到了广泛和成功的应用,中国几代语言学家运用音位理论对汉民族共同语和汉语方言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相似文献   

12.
丽江方言词语的文化内涵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云南丽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丽江古城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之一。该地区的文化是一种复合型文化积淀,主要是云南西北部与其他地区、汉民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相邻地区少数民族的文化积淀。透视当地特有的方言土语,能够揭示该地区文化的广厚内容和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少数民族教育若干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课题组一、本课题研究的宏观背景(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局迫切要求加强民族教育理论研究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全国有55个少数民族,人口9120万,占全国总人口的8.04%。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各民族...  相似文献   

14.
汉人以接纳为主而日益强大,而羌人却以供应为主而壮大别的民族。看一看今天的羌族所在的位置。青藏高原的东缘,四川盆地的两沿。这里自古以来,是汉民族的边地。王明珂曾经拿东汉帝国的版图与现在中国大陆汉民族主要分布地区(少数民族自治区除外)相比,发现两者有惊人的重叠。他得出结论说,到了汉代,汉人在亚洲大陆已扩张至地理上的边缘,以后就没有大动过。特别是汉区的西部边缘,今天仍然基本是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分界之线。  相似文献   

15.
●板块一 知识要点精讲(一 )我国的少数民族及其分布特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迄今为止 ,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有 56个。在中国 ,由于汉族以外的 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 ,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在我国少数民族中壮族人口最多。 1 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的数据表明 ,在全国总人口中 ,汉族人口占92 % ,少数民族人口占 8%。我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 :大杂居 ,小聚居 ,相互交错杂居。汉族集中地区也有少数民族聚居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也有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  相似文献   

16.
汉民族传统节日蕴含深厚的生命教育资源,挖掘其中的生命教育内涵,通过文本涉及的节日内容进行或多或少的生命教育渗透,通过汉民族传统节日文化专题讲座进行系统的生命内涵解析,通过汉民族传统节日与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对比进行双向或多向的生命教育,以此引导少数民族学习者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生命实践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区,仅首府乌鲁木齐市就有43个少数民族。民族教育主要以少数民族学生为教育对象,所使用的教材、语言都是以少数民族文字或语言为主。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相互支持、相互帮助,从文化到生活习惯都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向着更先进、更完善的方向发展。作为少数民族教育来说。同样,与汉民族教育也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互为补充,共同发展的。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生活中的民族之间的差异,少数民族教育与汉民族教育之间也存在着差异。这种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民族教材和教学的内容和质量  相似文献   

18.
孟庆梓 《考试周刊》2012,(53):39-40
近代中国的基督教发展史在中国基督教史研究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针对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渐进的探索历程,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涌现出了一批颇有影响的研究专著,我们从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改革开放以来近代中国基督教史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的演变轨迹及其当前发展趋势与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北方的蒙古高原上,曾居住过许许多多的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以自己独特的生存方式发展着自己的原始文化,并不断地与先进而又悠久的中原文化相互碰撞.在这个碰撞过程中,有很多的少数民族接受了汉族文化的冼礼,通过自身的变革,把本民族文化的个性融入汉族文化的生命洪流之中,成为汉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既使他们的原始部落文化进人文明的境界,同时又给汉民族注入了  相似文献   

20.
正中国1.1亿多少数民族人口中,约有6000万人仍在使用本民族语言。据相关统计,现在有130多种少数民族语言和30多种少数民族文字。中国少数民族社会语言生活的可持续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在民族地区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二是依法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力。中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语言生活中重要的知识载体和信息传播工具。中国绝大多数现代政治经济、科学技术的知识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