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移动社会化媒体隐私保护功能的可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 对我国移动社会化媒体的隐私保护功能的可用性进行对比研究,并针对移动社会化媒体隐私保护功能的可用性提出改进建议。[方法/过程] 基于我国主流的3种移动社会化媒体(手机QQ、微信和手机微博)的隐私保护功能,通过用户实验和访谈调查收集可用性数据,并运用多独立样本检验等统计方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结论] 微信的隐私保护功能在有效性、效率和用户满意程度这3个可用性标准上均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移动社会化媒体的隐私保护功能应从功能设计、功能引导、菜单层级、文字表述和默认值设置等方面提升可用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意义]社会化媒体信息隐私泄露事件频繁发生,加剧了用户对信息隐私的担忧,用户在使用社会化媒体过程中是否愿意向平台披露个人信息成为推动社会化媒体平台健康发展的关键。[方法/过程]利用隐私计算理论和沟通隐私管理理论为框架,结合隐私关注,构建社会化媒体用户信息披露意愿影响模型。以微信平台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样本数据,使用Smart PLS软件对模型合理性进行验证。[结果/结论]研究发现,感知收益、信任、感知信息控制均正向影响信息披露意愿,隐私关注负向影响信息披露意愿;信任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感知信息控制负向影响隐私关注;隐私倾向正向影响隐私关注和感知风险。  相似文献   

3.
智能媒体既为用户提供了智能化生存的可能性,也为用户的隐私保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隐私素养成为用户智能化生存的关键性指标,并引起了学界的广泛讨论.文章从文献综述的角度,对智媒时代的用户隐私素养进行梳理,主要就隐私素养概念、隐私素养的测量以及隐私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辨析,以更为全面地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和不足,为后续的隐私素养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4.
社交媒体作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社交工具,在满足用户社交需求的同时,也衍生出隐私安全问题。社交媒体用户隐私侵犯的表现具有普遍性、严重性以及保护上的困难性。中心化互联网是社交媒体侵犯用户隐私的根源,用户的隐私边界意识薄弱和社交媒体利润驱动等因素也强化了隐私侵犯行为。DID(分布式数字身份)作为“安全可信去中心化”的数字身份技术,是实现用户数据确权的重要技术支撑,为治理社交媒体隐私侵犯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媒体方兴未艾,由此产生的信息安全问题也日渐显露。文章分析了社会化媒体的特点、面临的安全威胁,并从信息监督、隐私保护等方面,探讨了当前社会化媒体下信息安全的关键技术,以期为构建安全的社会化媒体环境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网络媒体具有虚拟性和开放性,在当今互联网的自媒体时代下,用户个人隐私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隐私保护并不仅仅是指网络社交媒体对于用户个人隐私的保密程度,更包括用户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本文研究了微信和微博这两个网络媒体对于用户隐私保护方面的措施,比较了两种用户群在隐私保护方面的行为习惯。研究表明,微信更接近于人们现实生活中的朋友强关系,而微博则更加趋近于公众向社会发声的平台。微信的私密性和隐私保护措施高于微博,微信朋友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更容易分享自身的日常生活,泄露相关个人信息,缺乏隐私保护意识。  相似文献   

7.
“互联网+”时代用户信息环境具有开放性与复杂性,这给用户隐私保护带来更大的挑战.文章从“互联网+”环境用户隐私安全特点入手,系统分析了“互联网+”时代用户面临的隐私风险类别,并从技术上阐述了“互联网+”环境下用户隐私风险防范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隐私保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研究的相关成果及技术方法在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隐私保护中存在应用的局限性,难以满足现代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隐私保护安全性约束。现有技术方法并不是针对数字图书馆而专门提出,它们在安全性、可用性、高效性、准确性等方面无法满足数字图书馆用户行为隐私保护的实际应用需求。理想的用户行为隐私保护应在不改变图书馆架构、服务算法、服务效率和服务准确性的基本前提下,系统全面地改善用户行为偏好隐私在不可信数字图书馆服务器端的安全性。表1。参考文献46。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探究目前移动社交媒体用户对隐私风险的感知状况,及如何共筑良好的信息安全环境。移动社交媒体是当下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信息载体,同时也是隐私泄露的重灾区,因此本文从用户自身角度、媒介运营角度、政府管理角度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从而提高用户隐私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0.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社会民主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图书馆用户隐私问题日益突出.对图书馆用户隐私和隐私权、图书馆用户信息隐私问题、图书馆用户活动空间隐私问题和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对策4方面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概括,有助于了解国内外图书馆用户隐私问题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意义]通过分析新媒体环境下信息隐私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了解国内外研究前沿及发展趋势。[方法/过程]运用定性分析和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信息隐私研究起源及发展、研究热点、研究趋势进行分析,呈现新媒体环境下国内外信息隐私研究的发展动态及发展趋势。[结果/结论]从研究热点看,国外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隐私披露行为、新媒体环境下信任对社交网络用户信息隐私行为的影响和不同社交网络用户的信息隐私行为等内容;国内研究主要围绕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行为、不同社交媒体用户信息隐私关注和新媒体环境下用户信息隐私保护等内容;研究趋势主要围绕移动新媒体用户信息隐私披露态度和信息隐私披露行为、新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披露的大数据分析工具、新媒体环境下隐私信息泄露风险及隐私保护机制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美国州立公共图书馆网站用户隐私政策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利用网站调查法对美国各州立公共图书馆网站的隐私保护政策的现状进行分析,以了解国外图书馆服务中用户的隐私保护研究状况,有助于我们认识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并对我国图书馆开展用户隐私保护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云计算是继分布式计算、网格计算等技术的一种新的计算模式,它的实质是对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等资源的按需提供与使用.本文讨论了云计算环境下电子商务的发展机遇,以及在隐私保护方面的挑战,提出一种云电子商务隐私保护模型,提供对云电子商务服务提供商与用户之间就隐私保护的约定以及对服务涉及的隐私泄露的监控的功能,从而能够有效地保护在云电子商务环境下用户的隐私信息.  相似文献   

14.
概括国外图书馆服务中用户的隐私保护研究文献的内容,并从图书馆与隐私权的研究、数字图书馆与用户隐私保护问题的研究、未成年人的隐私保护研究、参考咨询服务与用户隐私保护的研究4个方面进行总结分析,以了解国外图书馆服务中用户的隐私保护研究状况,为我国图书馆服务中用户的隐私保护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要确保社会稳定和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移动应用(App)的个人信息保护至关重要。本文以2021年11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作为缓解用户对个人信息被收集、使用与保护的不确定性的突破口,展开隐私保护方法设计研究。总结归纳《个人信息保护法》中App服务商需要告知用户的隐私相关信息,理解用户对这些隐私相关信息的偏好,据此提出并设计App下载阶段面向用户的隐私告知方法,并通过基于插图的实验方法展开三项研究,系统探究用户在App下载阶段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以及隐私告知对用户隐私不确定性和App下载意愿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在中国App应用中,用户普遍存在隐私不确定性,且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具有情境依赖性,即在信息敏感度更高的移动应用环境下,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更高。本文提出的隐私告知能够有效缓解用户感知的隐私不确定性,并且显著缓解隐私不确定性对App下载意愿的负向影响。图6。表8。参考文献44。  相似文献   

16.
用户使用社交媒体不断地主动发布自己的信息,时常会带来隐私问题上的困扰。过去对隐私的概念界定受到冲击。本文基于"情境脉络完整性理论"分析我国微博上的两个隐私困境的案例,探讨在社交媒体环境下隐私伦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原因是由于用户发布的信息冲破了原有的信息情境脉络,从而破坏了"适宜性"、"传递性"原则。  相似文献   

17.
论图书馆用户的隐私保护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论述了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的内容和政策,指出了图书馆用户隐私保护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美国消费者隐私保护的部分规制,在新媒体时代呈现出一定的不适用性,政府相关监管部门,通过各种努力,尝试解决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媒体平台侵犯用户隐私的问题.在规制尚不完善时期,来自于利益相关群体的舆论监督,有力促进了社交媒体平台的自律,这种企业自内而外的努力,有助于保护消费者的隐私权利.  相似文献   

19.
简述了数字图书馆个性化信息服务中的隐私保护问题,概括总结出常用隐私保护技术的分类,提出了针对数字图书馆用户的隐私保护层次模型,并探索总结了隐私保护技术在数字图书馆的应用,提出了结合语义推理机制、智能化技术来保护用户隐私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社交媒体用户隐私悖论行为影响因素初探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意义]频繁的隐私被社交媒体泄露,导致用户对自身的信息安全产生了一定的担忧,因此,用户表现出隐私悖论行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的形成因素是值得探讨的议题。[方法/过程]以调节定向理论和调节匹配理论为基础,构建社交媒体用户的隐私悖论行为产生的研究模型,包含感知次级控制、侵犯隐私经验、集体主义倾向、社交媒体信任度以及隐私顾虑等因素。同时,通过网络问卷的方式,对社交媒体用户进行调研及分析。[结果/结论]通过对394个样本的分析,发现用户的感知次级控制和集体主义对社交媒体信任度有正向促进作用,进而驱动用户的社交媒体契合行为;而用户的隐私侵犯经验会影响其隐私顾虑,从而激发用户隐私保护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