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司马迁撰《史记》,记录春秋一段历史,其史料的基本来源是《春秋》、《左传》,《国语》,《世本》及谱谍等先秦典籍。《史记·五帝本纪》说:“予观《春秋》、《国语》。”《汉书·司马迁传赞》:“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当然,先秦的各种史料对司马迁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所起的作用大小也是有差异的。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是多方面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终极目的,也是一个重要的创作动因。如果作进一步的考察,我们发现司马迁创作《史记》的直接动因是为了“事亲”、“事君”、“立身”而“以显父母”、扬名天下。本文试从司马迁“事亲”、“事君”、“立身”三方面来谈论司马迁创作《史记》的动因。  相似文献   

3.
传统观点认为:《史记》继承了《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之精神,司马迁是以孔子第二自居的,故《史记》是第二部《春秋》。这种观点的偏差在于:既没有考虑到春秋与西汉两个时代社会政治形势的巨大差异,也没有顾及到司马迁与孔子千差万别的个人经历。孔子对春秋“乱世”无能为力而作《春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通过“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来达到“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之目的,其着眼点在来世;而司马谈发凡起例的《史记》之创作目的一为“宣汉”,二为整合学术,为西汉统治者“献治安策”,以适应西汉大一统的政治需要,其着眼点在当世。  相似文献   

4.
《宜宾学院学报》2015,(10):54-60
司马迁尊崇孟子,最早为他立传,视其为孔子之道的真正传人。他接受和发扬孟子的义利观,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对其加以诠释。司马迁阐发了孟子所理解的孔子作《春秋》的几个原则,并运用于《史记》创作。《史记》"实录"精神正与孔子《春秋》褒善贬恶的精神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5.
赵彩花 《湘南学院学报》2004,25(4):40-43,48
《史记》论赞是体现司马迁对"《春秋》笔法"创新的渊薮。作者通过论述口吻变换、丰富多样的修辞技巧来传达"微意"。《史记》的具体实践使古老的"《春秋》笔法"成为一个内涵丰富、魅力无穷的叙述范式,并赋予它在时间流中生生不息的自新能力。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在写殷周春秋史时多取材于《诗经》。他当时所采用的《诗经》读本是《鲁诗》,《鲁诗》不仅给《史记》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上古时期史料不足的缺陷,而且还给司马迁评价历史提供了经典依据。  相似文献   

7.
《史记》的创作受到《左传》的影响,《史记》的很多材料来源于《左传》,这在学术界已成定论。笔者运用文献资料法与比较分析法,将《史记》与《左传》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史记》在采用《左传》的材料时,显现出以下特点:表现出司马迁独特的思想《史记》立场;兼顾到历史真实与艺术处理;显现出司马迁"爱奇"的审美观;语言更加通俗化。  相似文献   

8.
《左传》和《史记》是先秦两汉的两部优秀的历史散文著作。《左传》依年纪事,传述春秋,语言简练,叙事生动,特别是其战争描写成为后代作品的楷模,具有浓厚的文学色彩。《史记》是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毕生思想和智慧的结晶.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作为史传文学的代表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位。《史记》成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对前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借鉴和吸收就是一个。通过晋公子重耳逃亡事在二书中的不同描写。可以分析《史记》在对《左传》的吸收的基础上的独创性。  相似文献   

9.
孔子作《春秋》对后世史学的影响很大。司马迁著《史记》以继《春秋》为己任 ,推崇《春秋》和孔子思想 ,在史学上继承光大孔子的学术思想 ,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10.
晋文公重耳是《国语》、《左传》、《史记》三部著作中刻画得最成功的一位春秋霸主.其记载大体相似但同中有异:《国语》中的晋文公从善如流但缺少霸气与沉着果断的决策能力,《左传》中的晋文公从一开始就充满英雄气概,《史记》中的晋文公形象更具立体感,司马迁充分刻画了人物成长与性格发展的过程.比较研究重耳在三书中的形象差异,我们可看清作者的创作倾向.  相似文献   

11.
鲁迅与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相距二千多年的两位文化巨擘。司马迁及《史记》对鲁迅的思想、文学创作等方面产生了较为广泛的影响。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司马迁是"文豪"和"雄于文"的"高手",《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可谓真知灼见。但鲁迅的论述也存在一些偏谬与误读,如指认司马迁是"道家",因记忆错误而张冠李戴等。总而言之,鲁迅对司马迁和《史记》的评说,可谓洞见与误读并存。  相似文献   

12.
今天我们所见到的《春秋》,历来以为是孔子所修,这一说法最早见于另一部儒家经典《孟子》[1]。司马迁祖述其说,在《史记》中亦表达了一样的看法。[2]孟子和司马迁说的“孔子成《春秋》”,“因史记作《春秋》”,实际上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修订、删订”《春秋》的意思。西汉以后,虽有今文、古文之争,但关于孔子“修《春秋》”的说法,没什么评议。到了唐代,几个学者开始怀疑“孔子修《春秋》”的传统看法。刘知几在《史通·惑经》中记载说: 观汲冢所记,皆与鲁史符同。至如周之东迁,其说稍备,隐、桓已上,难得而详,此之烦省,皆…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一种史体,"纪"首先指条理化、综理性的叙事模式,早期文献如《禹本纪》《吕氏春秋》,它们以"纪"名篇,主要是基于条理化、综理性的考虑,其中固然有时间的因素,但还谈不上编年。随着时间观念的明晰及介入,这种综理性的叙事发展为编年叙事应该出于司马迁的创制,《史记》"本纪"开启用"纪"来编年叙事的先河。不过,在《史记》十二本纪中,编年叙事中还夹杂早期"纪"体的特征。也就是说,十二本纪并非严格的编年体,有些本纪只叙事,而并不编年。《史记》十二本纪在文体方面主要呈现三个特征:一是从编纂的角度看,十二本纪存在以王朝和以帝王为单位两种形式,具体表现为由王朝本纪到帝王本纪演变的趋势;二是从编年的角度看,十二本纪呈现编年与编世并存的现象,亦即司马迁将"世家"掺入"本纪"书写之中;三是从文体的角度看,十二本纪的书写还融合传体笔法,将记言文献与记事文献融合,大都呈现"帝王传记"的特征。《汉书》"本纪"遵循《春秋》体例,建构"本纪"大事记的书写范式,不仅改变《史记》"本纪"的叙事模式,而且也改变《史记》"本纪"的传记特征,从而深刻影响后世正史的本纪体例。同时,由于《汉书》"本纪"采取《春秋》大事记的体例,它往往需要相关列传来补充、完善事件的过程性,故《汉书》也建构"传以释纪"的叙事模式。整体言之,司马迁写作十二本纪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论述考订帝王的事迹来考察兴盛、观察失败,这种叙事愿望单纯依赖《春秋》笔法是无法完成的,而只有借助《尚书》《国语》《左传》这样的史体才能实现,因此,《史记》本纪与此后正史"本纪"有着很大区别,即呈现叙事完备的帝王传记之特质。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和《史记》的孝道思想,主要包括"尊敬"、"奉养"、"承志"、"立身扬名"、"安葬追念"等内容和规范。一个人如何才能做到孝?司马迁主张,要尊敬和顺事父母,对父母应该竭尽全力奉养,奉养父母是子女的义务,要继承父母志向,完成父母遗愿,要努力建功立业,立身扬名,以光耀祖宗和父母,父母仙逝,要"持丧"、"侍丧"、"居丧"、"服丧",以礼安葬,守孝追思,在兄弟之间应该"孝慈"、"孝悌"。司马迁严格恪守孝道,并因孝道而成就了自己和《史记》。  相似文献   

15.
司马迁创作《史记》深受《易》理的影响,《史记》的创作宗旨,《史记》的体例与《易》理的精神是一致的,这对于深入把握《史记》的思想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澍 《现代语文》2007,(10):110-110
《史记·五帝本纪》:"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训。"司马迁似乎很重实。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也称赞《史记》为"信史"。其实不然。司马迁很好奇,《史记》不仅好奇,有时甚至流于妖诡和荒谬。  相似文献   

17.
赵生群先生从事《史记》研究三十多年,成果丰硕。其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域:其一为太史公研究,考证司马谈作史、太史公为官名、补证司马迁生于建元六年;其二为《史记》断限与续补研究,考证《史记》记事讫于太初及《史记》亡缺与续补;其三为《史记》取材研究,考证《史记》取材于诸侯史记、《史记》与《战国策》的关系、帛书《战国纵横家书》所载史料不可尽信、司马迁所见书;其四为《史记》编纂体例研究,重点考论《史记》体例、述史框架、《史记》书法、史学理论、纪传体与传记文学;其五为《史记》及三家注文本整理,最大成就即主持修订中华书局点校本《史记》。  相似文献   

18.
《史记》中有四处比较集中而详细的记载孔子作《春秋》一事,结合有关资料分析这些记载,不难看出在司马迁的心目中,孔子所作之《春秋》决不是《春秋经》而是《孔子史记》即《孔春秋》。左丘明为《春秋》作《传》一事,先秦并无记载。于史无据。乃汉儒主要是公羊家儒者傅会杜撰出来的,不可信从。《春秋考论》一书的考论是经得起检验的,其学术价值和贡献应该得到尊重和肯定,一味抹煞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9.
《史记》中道家思想占主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在学术思想上对先秦诸子都有批判和继承,但家学的渊源和自身的遭际使司马迁之文服膺于道家。道家思想是司马迁作《史记》的主导思想。《史记》在结构上以黄帝开篇,以吴太伯为"世家"之首,以伯夷为"列传"第一;在内容上对老子"无为"、"轻刑"、"寡欲"观的推崇,对道家唯物论、辩证法、变化因循等哲学观的继承和发扬都是司马迁崇道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20.
笔者认为《史记》的主导思想是儒家思想,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论证。首先,从《史记》的创作动机来看,《史记》意在和儒家经典《春秋》比附。其次,考察司马迁的漫游踪迹,他探访的都是儒风炽热的地方。再次,纵观《史记》“本纪”、“世家”、“列传”的主要篇目,它们彰显的是“让”、“义”等儒家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