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训(江苏灌县中学):我是书评爱好者,对书评刊物特别喜欢。1990年,我订阅了《中国图书评论》杂志。第一期封面,有朴实大方的感觉。第二期封面还是那么美观别致。但是,当读到第73页时遇到了麻烦,横排字一下子变成了竖排,要从右边向左读。读过73页却找不到下文在哪儿。翻来覆  相似文献   

2.
潘树广 《出版史料》2001,(1):101-102
有些书籍在论及校对的历史时,认为古代称校对工作为“校雠”或“校勘”,而“校对”则是出现得很晚的词汇。例如《校对手册》(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2版)说:“校对工作我国古代就有。古代的校对工作叫‘校雠’(雠即仇)或‘校勘’。”又如《辞源》(修订本),收录“校雠”、“校勘”,却不收“校对”。按《辞源》的“出版说明”:“收词一般止于鸦片战争(公元1840年)。”此书不收“校对”,表明编者将它视为鸦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在重要著作发表、重要电文发出时,非常重视校对工作。他对校对工作的重视,体现了他一贯倡导的“认真”、“过细”的工作作风,对我们做好出版工作有深刻的启示,是非常值得我们继承的宝贵遗产。一毛泽东非常重视校对工作,根据我查阅的有限资料了解,有以下一些事实:1.1938年5月,毛泽东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在延安的《解放》第十四期发表。5月12日他在写给时任中央军委编译处处长郭化若的信中说:“校对须注意,你自己至少校一次。”“注意标点符号,不使弄错一个。”(人民出版社出版:《毛泽东书信选集》126页)2.1940年2月,毛泽东的…  相似文献   

4.
又是麦黄蝉鸣时,还带着往日所读诸多关于“麦客”的小说及报道的印象,想着问问那些从陇东等地到关中帮人收麦挣钱的“麦客”们今年如何了。恰巧,读到几篇报道,说到“麦客”。可疑问也来了。陕西日报1992年6月4日头版王春生《关中“机流”》一文说:“几年前,此时此刻的关中大  相似文献   

5.
论校对定位     
校对定位的误区 校对如何定位?按传统的说法,“校对是出版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编辑工作的继续”(《校对知识问答》),校对“起着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的作用”(《编辑、出版、印刷、发行知识大全》)。这些论述,虽然承认校对为出版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却又否认校对的独立地位,把校  相似文献   

6.
2004年5月50日,某报的校样一版头条大标题及内中均出现了“城乡结合部”的字样。校对将其改正为“城乡接合部”,但责编以“《现汉》查不到词条,读不接受”为由否定了校对的意见,导致“城乡结合部”见报。其实,校对的改动是正确的,也是有根据的。  相似文献   

7.
今年元月八日在上海逝世的著名诗人、翻译家王辛笛先生手掌中的诗国,我是难以自如进入的,尽管读了他《手掌集》(浙江文艺出版社1996年4月版)中的那些篇什,情感也不免为其诗行所移:当读到“一个仲夏之夜/在大人的蒲扇下/听过往的流水说话”(《印象》),我仿佛也在那个春夜与诗人一道,自燕京大学披着繁星沿着小河走回清华;读到“科学最高的知识可以劈分原子,但握住那一把刀的却为何还是金钱?”(《文明摇尽了烛光》)相隔不同年代  相似文献   

8.
我先是看到今年3月号上海《档案春秋》杂志封面和该刊打头文章的题目《毛泽东原始“学籍档案”发现始末》,真感到兴奋;然而读了之后。却有点失望。随即又读到北京《中国档案》4月号上的同样内容的《毛泽东“学籍档案”发现经过》(文中也明确说是“原始学籍档案”),从而觉得自己不得不发表一点看法了。  相似文献   

9.
我是济南市商河电视台的一名新闻播音员 ,也是《新闻记者》的一名忠实读者。当我读完2001年第12期上刊登的《报纸 :在竞争中开始淘汰赛》一文 ,对“电视台应增设文字校对”的建议深有同感。再读同期49页上题为《在天安门城楼上———国庆四十五周年庆典采访记》一文后 ,我觉得文章中写的应该是1994年国庆庆典 ,但文章中说到 :“……回想十七年前天安门城楼上的一次采访 ,这种感受就更深了。”十七年前 ,应该是1984年 !果然 ,文章中写到 :“一九八四年十月一日上午 ,我同邹爱国同志作为国家通讯社负责采写国庆四十五周年庆典…  相似文献   

10.
谈起文学我是外行,小说也读得不多,俞汝捷的《小说24美》却使我爱不释手,一口气将它读完。掩卷之余,感到自己的审美观念和欣赏能力得到增强,庆幸有机会读到这样一本好书。几乎忘记了交给我的任务是“吹毛求疵”。就作者和编校者所下的功夫而言,这本书是做得比较细的。仅举一例便足以说明:第5页李白的《蜀道难》和谭嗣同的《览武昌形胜》用书名号,苏轼  相似文献   

11.
校对的素质     
文字校对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呢?这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不论是出版社、杂志社、报社的专职校对,还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的兼职校对,为保证校对质量,都必须提高自己的素质。否則,便会放过讹误,贻误工作,误人子弟,有时则贻笑大方。试举近期读报中发现的下例: “一个叫简子的人”,“筒子听后”(9月21日西安晚报三版《“桃李满天下”的来历》)。这个人叫“简子”,还是叫“筒子”?自相矛盾,使人糊涂。“羸得用户信任”(9月21日西安晚报一版《醋酸乙烯乳胶供不应求》)。羸,读lei,意指瘦,如  相似文献   

12.
语气助词“呀”、“哪”、“哇”,常有被误用的情况。例如: “这是结什么婚呀?”(《作文》1984年第12期《表姐的婚礼》) “她是去找你的嫡亲侄儿,我的表弟杨炎呀!”(《传奇·传记》第3辑82页梁羽生《绝塞传烽录》) 这两句的“呀”都用错了。为什么呢?请看下文。这“呀”常用在句末表示感叹或疑问的语气。例如: “我是怎样的思念你呀!”  相似文献   

13.
据现行某些书刊介绍,校对方法颇多。从微观上分辨,有点校、折校、顺校、倒校、唱校等。然而从宏观上分析,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校对者和被校物二者所具有的,仅仅是“二性”校对,即:校对的思维性、层次性。具体一点说,校对者所具备的是主观意识的“思维性校对”,被校物所据有的是客观的“层次性校对”。所谓“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在表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判断、推理等认识活动的校对。简言之,思维性校对就是校对者的主观意识在大脑中的深层反映,并在被校物上客观地表现出来。取形式为“读、默式校对法”,即:“读校法”和“默校法”。读校法,又名“唱校法”。一般,只要两个人同时进行就可以了。有时,在保证校对质量的前提下,为了加快校对速度,可由  相似文献   

14.
读《出版工作》1988年第11期《录“像”还是录“象”》一文,作者亦均同志认为应该作“录象”而不应该作“录像”,对此我有不同意见。按“象”、“像”二字在某些意义上本来相通。亦均同志文中引《说文解字注》也说:“按:古书多假象为像”;又说:“似古有象无像,然像字未制之前,想像之义已起,故《周易》用象为想像之义。”而亦均同志下文却据《现代汉语辞典》中“想象”一词的释义,推论出由“想象”派生出来的表示形状、样子意思的“图象、印象、形象、影  相似文献   

15.
新年刚到,新一轮媒体竞争的冲锋号已经吹响。中央电视台宣布将于今年第二季度推出一本新闻性杂志《央视新闻周刊》,并提出“观点权威,观念全新,观读愉悦”的口号。相信凭借央视雄厚的新闻资源、人才积累,以及成功创办《东方时空》《焦点访谈》的余威,也会在新闻性周刊市场上争得重要一席。免费地铁报将要创刊的消息在业内已经传了多次,但每次都是空喊“狼来了”,没有下文。最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官员称:新闻出版总署及各相关省市新闻出版部门均未收到开办免费地铁报的申请,而且为维护中国报业市场的有序竞争,新闻出版总署目前…  相似文献   

16.
羚子 《出版视野》2004,(4):44-44
列宁把校对看成是出版最重要的条件。他说:出版“最重要的条件是:保证校对得很好。做不到这一点,根本谈不上出版”。毛泽东对新闻出版工作的要求是“不出”错字。毛泽东同志是十分重视校对工作的,他在编辑《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一书时,就亲自做读校工作,一一改正校样上的差错。1938年6月,在《论持久战》发表时,他曾不止一次地亲自校对,在退校样时,还亲自写信给有关同志,说:“都校了,第三部分请再送来看一次,第一  相似文献   

17.
“三校一读”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中为加强图书生产流程中校对环节的管理,确保图书编校质量而作出的规定。从这一量化了的规定中,我们不难看出,校对的次数被视为保证图书质量的关键之一。应该说,“三校”之规定综合考虑了图书编校质量、出版周期与成本以及市场等因素,在一般情况下,“三校”是可行的。但是,对于“重点图书、工具书等,应相应增加校次”,这是《图书质量保障体系》对“三校”之规定所作的补充,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校对次数不能简单地以“三”为限,应以质量论校对。遗憾的是,在执行上述规定过程中,不少出版…  相似文献   

18.
我看“家”与“商”读到鲁迅先生《集外集拾遗》中的一则广告——《三闲书屋校印书籍》: “本书屋以一千现洋,三个有闲,虚心绍介诚实译作,重金礼聘校对老手,宁可折本关门,决不偷工减料,所以对于读者,虽无什么奖金,但也决不欺骗的。”说得好!这种对革命、对文化出版工作、对读者的负责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出版家的气魄!  相似文献   

19.
<正> 在图书馆学期刊发行日益艰难的形势下,《大学图书馆学报》却办得很有特色。其影响不仅遍及全国图书馆界,并已超出国内,赢得了一些海外同行的佳作,已被公认是我国图书馆学的核心期刊。但是,白壁有瑕,该刊在编校质量上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校对不严。如第55页的题名《中国情报心理学的奠基工作——推荐〈情报心理学概论〉》中的“工”是“之”之误。一字之差,意义全然不同。又如第49页上的脚注“白迪安是 C.E.Pe-rushek 小组的中文名字……”中的“组”应为“姐”。一字之误,令人难免费解。再如白迪安的《图  相似文献   

20.
尊敬的主编: 您好! 我是一位业余写作爱好者,平时喜读《新闻与写作》,受益匪浅,于是今年也订了一份。昨天收到今年的第一期,爱不释手,直至深夜1:30方读完。《新闻与写作》办刊之优点自不必说,我来信只是针对一个问题谈一谈。 不知您发现没有,贵刊时有一些错字出现,如今年第一期第15页右半部分倒数第6行:“……往往对个问题避而不谈”……”其中漏了“这”字,第16页左半部分正数第5行:“(均见《穆青散文集》年365页)……”其中“年”应改为“第”;第30页左半部分倒数第3行:“……笔者处过理一篇人物专访……”其中“处过理”应改为“处理过”。当然这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