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布依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衍生出"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九月九"等民族传统节日并形成了独特的礼俗,通过以这些节日礼俗作为一个窗口可以透视这一优秀民族的文化心理,探讨节日礼俗的特征和功能。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采用单类内隐联想测验(SC-IAT)考察63名布依族大学生的内隐民族文化认同.研究结果发现: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文化持积极的内隐认同态度,对布依族文化接近内隐自我认同;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文化的内隐认同态度和内隐自我认同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中的SC-IAT能较好测量布依族大学生对布依族文化的具体内隐认同态度与内隐自我认同.  相似文献   

3.
闽台之间同文而相习、同祖而相承、同种而相近等同质文化特征,通过岁时节庆礼俗、祭祀礼俗、人生礼俗等礼俗事象,得以充分呈现。闽台民间礼俗的规范作用和维系功能使其在两岸文化认同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突出闽台礼俗文化价值,挖掘闽台礼俗文化内涵,将提升两岸文化认同,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获得更加稳固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贵州省荔波县淇江河流域布依族人日常生活中的文化事项进行考察,探讨当地布依族如何通过诸如语言、山歌、节庆食物、服饰工艺等日常文化事项表达他们的文化认同。布依族人生活经验早已形成了他们的文化特征,在特定的情境中,他们乐于展演他们的文化认同,区别于周围其他的少数民族,凸显出布依族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5.
客家民系是比较保守的民系,虽然客家人迁徙到各地,却仍然传承着源自于传统之儒家礼俗。然而,礼俗会因为社会变迁、族群融合而有所变化,婚姻礼俗亦然。客家人的婚姻礼俗常因时、因地、因人而有所不同,使得客家婚姻礼俗随时代而有所变迁。台湾的客家婚俗,也随着时代与地域之不同而有所差别,至今仍可看出源自于原乡古代的礼俗。客家人的婚姻观念是以“广传家族、繁衍子孙”为主要目的;传统客家婚姻礼俗极为讲究,每一项婚姻礼俗都代表客家人的文化精神与理念。探讨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之变迁,可说明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乃源自于大陆原乡,论其渊源皆以《礼记·昏义》:之“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礼为依归,但在台湾又有所转化,演化成在地化之客家婚礼习俗。现代台湾客家婚礼,都已经过简化,古老完整之婚姻礼俗,已不多见,客家年轻一代,更不复知晓客家婚姻礼俗之文化意涵。本文探讨台湾客家传统婚姻礼俗内容,彰显客家文化中的婚姻民俗与精神信仰,有助于认识台湾客家婚姻礼俗丰富之内涵。  相似文献   

6.
布依族对歌文化是布依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体现民族智慧的结晶,它孕育于布依族独特的生存环境之下。通过探究布依族对歌在异地扶贫政策中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困境,以及在政策之下对歌文化为适应时代发展而产生了文化变迁等问题,进而提出为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而采取科学的措施,以适应时代发展,保护民族文化多样性。  相似文献   

7.
站在文化反思立场上,对现代化给哈萨克民族造成的历史灾难提出冷峻批评,直面传统与现代的文化冲突,坚持对哈萨克民族文化精魂的真诚守护,在文化融合的广阔视野中,对哈萨克民族文化认同进行重新书写,体现了哈依霞·塔巴热克既具有现代观念,又不乏民族自觉意识的思想个性和艺术风采,应当能给当前的民族文学以启迪。  相似文献   

8.
丁波 《中国德育》2009,(11):75-76
中国传统节日是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以族群特有的丰富的活动,华丽而隆重地延续着族群的文化记忆,自觉地承系着民族的文化认同。随着传统节日礼俗的日臻完美,它所承载的文化,逐渐成为中华传统道德的汇集与浓缩。中国传统节日的这种特质,在重阳节中得到了淋漓展现。  相似文献   

9.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女性作为繁衍后代、族群延续的重要力量,在人类发展史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女性在少数民族地区民俗节日文化的传承与表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女性在周覃镇布依族铜鼓乐中具有传授型角色、表演学习型角色的身份,承载着传承民族文化、族群认同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顾太清女士是满族的贵族,在满清时代是上层社会的人,但是在之后的文学创作过程中,对于本身的民族特征并没有摒弃,而是融入到创作中,所以,她在创作《红楼梦影》过程中不仅体现了满族人民的性格特征,而且也认同满足人民生活的方式,同时继承了一些满族观念,比如宗教,婚姻等,这些民族特性不断地影响着顾太清,所以《红楼梦影》的创作魅力以及气质是与众不同的。同时,《红楼梦影》中体现出的文化也是两种不同风格的,然而顾太清描写的时候两种文化之间并没有冲突,其结合是非常自然和谐的,从而体现出《红楼梦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从怒江勒墨人“公房”看其婚恋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勒墨人是白族的一个支系,勒墨人居住于怒江州泸水县洛本卓等地,他们的生活习俗保存着大量的白族古老习俗,今天在怒江流域还可以看到勒墨人最后的“公房”。勒墨人称供青年男女谈恋爱的“公房”叫“观那好”,汉语的意思是“逛情侣的房子”。勒墨人的婚姻经过定情、订婚、结婚三个过程。在婚俗中有优良的传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也有一些应该丢弃的糟粕。  相似文献   

12.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时期的教育形式多样,既有传统教育,又有非传统教育即汉文化教育,尤其是汉文化教育在明朝以来发展迅速。奢香夫人及毕节地区其他土司都在不同程度上重视汉文化教育,彝汉文化的交流加强,促进了毕节彝族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3.
中华民国时期,河南境内的婚俗出现了新的动向:婚礼仪式由繁趋简,婚姻当事人的自主观念增强,婚姻当事人的年龄有所提高,婚俗中的迷信色彩淡化。这一时期,河南的婚俗呈现出新的特点:新式婚礼发展不平衡,新旧婚俗并存,新式婚俗依然存在严重弊病,新式婚俗提倡晚婚。  相似文献   

14.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历史文化研究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毕节地区彝族土司主要是指历史上形成的水西土司、乌撒土司、扯勒土司,其形成、发展、终结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又漫长的历史过程,除与彝族社会历史发展和彝族迁入贵州的历史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外,更为重要的是,它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历代中央王朝,尤其是元明清三代为维护封建专治统治而建立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历史上毕节地区彝族土司共经历了历史铺垫、形成、发展、终结四个阶段,对其进行研究,旨在以史为镜、加强民族团结、振奋民族精神,构建和谐毕节,达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取大理市上关镇、周城和下关三地近两年内家里办过喜事的三十户人家作实地调查,试图反映大理白族婚俗的沿袭与变化程度。大理市洱海上游的上关镇和白族村——周城白族婚俗沿袭的比较多,而洱海下游的下关变化较大。大理市白族婚俗在婚姻制度、嫁娶类型和婚礼程式上有一定沿袭,在订婚、结婚、交彩礼和回门四个方面有较大变化。  相似文献   

16.
毕节方言地名词有两大语源:其一为外来汉语地名,包括两种情况,即由汉族移民异地移植的地名(如古南京地名)和按汉语命名方式命名的地名(如府、县、乡、村、铺、伍、所等通名)。其二为借词地名,即源于各少数民族语并已经通用的地名。毕节方言地名系统来源的多元化特征,也折射出其所独具的多元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化过程中,吐鲁番维吾尔族婚俗在的服饰、场地、乐器、结婚时间、双方花费、婚礼持续时间和婚礼程序等方面发生了变迁。究其原因,有政治、经济、思想等多种因素影响。吐鲁番维吾尔族婚俗是吐鲁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取增加资金投入、进行保护性开发、保障当地群众合法权益、加强数据库建设、建立婚俗博物馆等措施,对吐鲁番维吾尔族婚俗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的对外交往呈现出日益外向型的特点,海外华人及其文化认同日益得到人们的关注,客家人,作为汉民族的一个民系,由于其独特的移民史而在这其间更为引人关注。海外客家人的认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海外客家人随着其身份和国籍的改变,在政治认同上逐步形成了忠于居住国的价值取向。而文化认同的发展有其特有的轨迹和规律,由于存在着种种难以割舍和明晰的因素,在相当一部分的海外客家人中,还或多或少地保存着强烈的中华文化认同的取向。尊重、正视这一现实是我们在发展与海外客家人之间的民间经济外交时应予以重视的问题。唯有尊重历史和现实,尊重海外客家人的情感与选择,才能使得客家人在中国的对外民间经济外交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