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父亲参与对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他们通过角色期待、抚养方式、游戏互动等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的认同、性别角色的稳定性和性别角色的恒常性的形成,同时也影响儿童自我概念、未来婚姻观和社会归属感等性别角色的内容发展,应通过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增加陪伴互动时间、利用社会支持等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正确形成.  相似文献   

2.
性别角色是儿童适应社会,实现社会化的重要内容,3-6、7岁的幼儿阶段是性别角色形成的重要时期。儿童在习得性别角色的同时开始习得所处社会所固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大量研究证明,性别角色刻板印象限制并阻碍了儿童富有个性的发展,双性化的性别角色类型更有益于心理健康、情绪情感、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适应。绘本是儿童普遍喜欢的儿童读物,绘本中蕴含的性别角色期待和性别意识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载体。本研究以绘本阅读为出发点,探讨在教育中如何利用绘本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向幼儿园教师和家长提出相应的教育建议。  相似文献   

3.
浅谈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教育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分析,阐述了性别角色双性化的优势和培养儿童性别角色双性化的必要性,分析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形成的因素并提出改变传统性别角色观,对儿童进行双性化教育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健康的性别角色对人的发展有极其重要的影响.生物遗传因素、家庭教养态度、社会文化、认知因素等共同影响着儿童性别角色发展.  相似文献   

5.
人们通常把儿童从生物因素为主要特征的自然个体成长为一个社会成员的过程叫做儿童的社会化。儿童社会化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内容,如社会态度的形成、社会角色的获得、性别角色的获得等等。而其中性别角色在幼儿健康人格形成方面起重要作用,越来越受到儿童心理学家和广大幼教工作者的关注。现以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性别角色教育调查情况的个案为依据,侧重分析了家长、教师、社会对幼儿性别角色意识的影响,提出了“因性施教,培养集两性优点于一身的儿童”的教育策略,并对双性化人格教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玩具是儿童休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益智健身的重要作用,同时也影响着儿童对于性别和社会性别角色的认知。玩具主要在男女性外貌、人格特质和社会角色三个方面影响着儿童的性别角色塑造,并同时影响着儿童成人之后的休闲活动选择。  相似文献   

7.
电视媒介作为学前儿童的“重要伙伴”,陪伴着学前儿童的成长,但由于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极容易认同电视媒介传播的性别角色,从而影响自身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从女性主义视角探究,电视媒介对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有积极的影响,但也有明显的刻板的消极的影响,应在性别角色设置、特征定位、家庭和社会观念熏陶等方面采取有利于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靳松  黄干 《考试周刊》2013,(30):167-168
性别角色伴随人的一生,对儿童乃至成人的心理发展都有重大的影响。性别角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分析性别角色形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存在于学校教育过程中的性别角色差异的现状,力求探析影响儿童性别角色差异的家庭、学校教育因素。  相似文献   

9.
龙双燕 《海外英语》2015,(1):193-194
语言社会化指出,儿童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会接受相对应的价值观,形成相应的性别角色。该文详细介绍了语言社会化和性别角色两个概念,并从直接学习和间接学习两方面具体分析了儿童性别角色形成中家庭模范的影响作用。该文指出家庭规约的影响及儿童自主的观察模仿,都有助于儿童性别角色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
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影响因素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性别角色是社会约定俗成的用于表现男女差异的社会行为模式。对两性角色行为的获得,不同的心理学流派有不同的看法。实际上,从仅具有生物差异的男女婴儿,到承担社会认可的男性角色和女性角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化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应包括生物因素、社会因素、父母的直接社会化作用及儿童的自我社会化等多种因素。其中,生物学的两性差异是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前提条件;社会因素在性别角色行为获得中起决定作用;父母的直接社会化作用在性别角色行为获得中起主导作用;儿童的自认和模仿学习是性别角色行为获得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编问卷调查了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现状,发现当前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性别角色教育意识、性别角色教育内容、性别角色教育形式和性别刻板印象四个方面,其中尤其以性别刻板印象问题较为明显或严重。在对上述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教育策略,主要包括加强对在职学前儿童教师培训,提升其学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的意识;根据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适宜的性别角色教育内容与多种多样的教育方法;采取适当措施尽量淡化性别的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教育还应体现出渐进的发展阶段性特点等。  相似文献   

12.
性别角色发展是儿童社会化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对国内外关于性别角色发展的有关理论的探讨,考察女性性别角色形成的影响因素,指出学校教育中女性性别角色教育的方向和前景。  相似文献   

13.
男女平等一直是社会所提倡的,但是目前我国女童的教育中仍然存在着男女教育不平等的现象,这对女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发展是不利的。家庭是儿童接触的第一个社会组织,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在平日的亲子接触中,父母的性别观念、性别刻板印象等都会通过自身的行为举止以及养育方式传递给儿童。因而家庭教育对女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发展有着潜移默化且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关于儿童教育中理想性别角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双性化人格是理想的性别角色模式,它结合了男性和女性心理素质的优点,儿童期是性别角色形成的关键期。影响双性化人格形成的因素包括:性别角色定型观念、家庭、社会角色期望等。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教学中应摆脱传统模式束缚,致力于塑造更适应社会发展即具有双性化人格的新一代。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要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育方式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探讨了现代社会以“因性施教”、“双性化人格”教育为代表的几种新型教育理念和具体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16.
一、问题提出 儿童性别角色的形成虽然有生物因素的作用.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社会文化。小学阶段正是儿童初入社会、接触社会的启蒙期.教师如能通过研究运用同伴交往、群体建设、校园文化等教育方式,科学而系统地把相关知识、社会规范、价值观、道德规范等传授给学生.对影响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方向和内容方面的作用将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学校作为一个人的性别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是科学引导青少年性别角色合理化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7.
论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进程中,父母的影响不可忽视,尤其是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和重要的影响。文章主要从父亲的性别化的行为模式、父亲在家庭里扮演的角色与功能、父亲与孩子的交往方式和教育方式等方面,探讨父亲在儿童性别角色认同、性别身份认同、性别行为定型等性别角色社会化发展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儿童性别角色期待问题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儿童一出生,就会被社会分别贴上男性或女性的标签,开始其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历程。性别角色社会化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表征,早期教育对促进儿童性别角色社会化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但如何对儿童进行早期性别角色教育却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性别角色是指属于特定性别的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和群体中占有适当的位置,及其被社会和群体规定的行为模式。[1]在个体形成与其性别身分相适应的、为社会所认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之前,社会和他人总会根据个体的性别身分,对其提出某种角色要求或寄予某种角色期望,这就是性别角色期待。无论是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理论为基础,提出要运用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教育方式来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性别角色观;探讨了现代社会以“因性施教”、“双性化人格”教育为代表的几种新型教育理念和具体的培养策略。  相似文献   

20.
分析诸多学者对性别角色的概念界定发现,性别角色虽然受到社会各因素的影响,但其发展基础仍来源于生物因素.由此,本文选取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学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三种理论:生物进化理论、生物社会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对性别角色发展的生物因素进行概述和分析,分别从进化原理、遗传基因、激素影响和性生理特征等方面分析性别角色发展的机制,客观、辩证地评价各理论流派的理论学说,以期帮助学前教育工作者了解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