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鲁迅先生的《祝福》,以饱含同情的笔墨,描写了主人公祥林嫂极其不幸的命运遭际,生动有力地控诉了社会制度的罪恶。为塑造好祥林嫂的形象,令人信服地揭示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根源,鲁迅先生着力描绘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环境,着力勾画了“我”、“鲁四老爷”、“四婶”、“卫老婆子”、“柳妈”等众多人物,这些人,或见证、或制造、或参与、或催生了祥林嫂的悲剧。在这些人中,卫老婆子是一个特别不可或缺的人物。  相似文献   

2.
鲁迅小说《祝福》中的柳妈,在祥林嫂的一生中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那就是,瓦解了祥林嫂对生活的信念,使其陷入惶惶不可终日的境地,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不可避免。相信这是很少人会怀疑的结论。但在对柳妈形象的具体界定上,却有很大的分歧,概括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认为柳妈是“不  相似文献   

3.
毛淑敏 《文教资料》2011,(31):104-106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对悲剧作了以下几方面的阐述:悲剧的含义是什么:悲剧由六个成分组成,即情节、性格、思想、言词、形象和歌曲,其中情节最为重要,其次是性格.最后是思想;情节的布局是“悲剧艺术中的第一事”.它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情节要具有整一性,二是布局应有“突转”和“发现”。一反古希腊人的“命运悲剧”观。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冲突的本质是主人公犯错误,即“过失说”;在悲剧的社会作用的认识上,观点与柏拉图相反,认为悲剧对人的心灵有净化作用,它能陶冶人的情操,有助于美德的形成。以上内容构成了亚里士多德对悲剧理论的主要贡献。  相似文献   

4.
试论《孔雀东南飞》的悲剧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雀东南飞》是一部催人泪下的爱情悲剧,其悲剧美表现在:催人泪下的悲剧冲突,光彩照人的悲剧形象,首尾呼应的悲剧氛围。  相似文献   

5.
陈琦 《华章》2012,(31)
在著名戏剧《雷雨》中,蘩漪这一人物形象一直是最受争议的女性形象,深受作者和读者的喜爱.在蘩漪身上交织着最残忍的爱和最不忍的恨,形成鲜明的个性特征.《雷雨》以蘩漪为中心线,细致刻画了人性悲剧和封建家庭的悲剧,进而影射出当时封建社会的悲剧.本文对《雷雨》中的“蘩漪”形象进行分析,探究蘩漪人物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祥子是老舍在《骆驼祥子》中塑造的悲剧形象,其悲剧具体表现为事业悲剧、婚恋悲剧、“人”的悲剧和文化悲剧。老舍将悲剧形象祥子判定为“社会病胎里的产儿”,这一判定至少有两层内涵。其一,祥子的悲剧具有社会性。祥子是病态社会城市底层市民悲剧的代言人,这种悲剧不仅仅是祥子一个人的悲剧,而是一个群体、一个阶层人民的悲剧。其二,病态社会的压迫是造成祥子悲剧的重要因素,是造成祥子堕落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是集器量、将略、用人等方面的复合悲剧的历史形象。他的悲剧既是个性悲剧、人格悲剧,也是社会、时代悲剧和贤人政治悲剧。其“一生唯谨慎”、“事必躬亲”、“鞠躬尽力,死而后已”,这些既是诸葛亮自我实现的成功因素,也是其在治蜀期间的个人悲剧以及由此长期演聚的民族精神、民族心理和民间智慧化人士的偶像与世俗人格化身的表现。这种大成悲剧形象,不仅有其贤人政治化的局限性和危害性,也深具经久不定的影响力和人格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作者塑造了秦可卿这个理想的女性形象,把她作为“情”的化身,她的毁灭奠定了全书的悲剧色彩。因此,秦可卿是作者创作意图与主旨的集中体现,是《红楼梦》中的纲领性人物。  相似文献   

9.
亚里士多德是第一个为悲剧下定义的人,他在其《诗学》中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借以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陶冶。”对于早期中国而言,“悲剧”是一个舶来之词,悲剧的概念是随着近代中国学术的建立才出现的一个研究范畴。王国维先生于1904年在他的《(红楼梦)评论》中第一次运用悲剧理论对《红楼梦》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  相似文献   

10.
章琴 《考试周刊》2013,(71):19-19
文章从《伤逝》中子君形象入手,从爱情中寻找“悲剧美”,从性格中分析“悲剧美”.从作品中总结“悲剧美”。子君形象,为鲁迅关于“悲剧”的定义作了形象的注释。在表现有价值的生命被毁灭的同时,描写比死亡更厉害的人物心灵的受残害。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旧制度吃人的本质,深刻表现了子君被摧残、被吞噬、被毁灭的过程。使子君形象呈现出了强烈浓重的悲剧美感色彩。  相似文献   

11.
悲剧是文学永远的神圣领地,悲剧的美学倾向在西方和中国却大有差异。王国维是将悲剧这一美学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红楼梦〉评论》是开创“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学术范式的范本。王国维将《红楼梦》划归为“第三种悲剧”,并赞其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他对《红楼梦》悲剧价值的挖掘视角和研究方法与其西学背景密不可分,尤其与他对叔本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汲取和融合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女士和老舍先生分别根据自己的人生经历、社会生活和身处当时社会大背景下的独特心境,写出了不朽的短篇佳作---《金锁记》和《月牙儿》。虽然男女有别,但两位作家都以女性视角观察社会,用男性缺席的结构方式叙述故事,写出了两代女性的悲剧人生。对比《金锁记》中的长安形象和《月牙儿》中“我”的形象,发现二者有着诸多相似之处。如何理解其相似,怎样看待这两个形象背后潜藏的时代投影,需要从“她们共同的命运注脚---缺月意象”、“母亲主导下的宿命式悲剧”、“作者身世在小说中的投影”三个方面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悲剧是文学永远的神圣领地,悲剧的美学倾向在西方和中国却大有差异。王国维是将悲剧这一美学概念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人,其《〈红楼梦〉评论》是开创“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文本”学术范式的范本。王国维将《红楼梦》划归为“第三种悲剧”,并赞其为“彻头彻尾之悲剧”。他对《红楼梦》悲剧价值的挖掘视角和研究方法与其西学背景密不可分,尤其与他对叔本华、康德等西方哲学家思想的汲取和融合有重要关联.  相似文献   

14.
欧阳杰 《黄冈师专学报》1998,18(B07):62-63,72
中国悲剧历来擅长伤逝之嗟。“逝者如斯夫”如大音稀声.其中无所在包的沉痛无奈、惆怅遗恨令人不绝于耳.不尽于心。著名文学家曹雪芹用尽一生心血所谱写的鸿篇巨制《红楼梦》,便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作品。其所创造的以。金陵十二钗”为代表的女性形象系列的悲剧,唱出了震荡乾坤的封建末世的哀歌。正如王国维在《红楼梦评论》中所言,乃“彻头彻尾之悲尉也”,  相似文献   

15.
从平行研究角度浅析《哈姆雷特》与《雷雨》的悲剧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洁敏 《文教资料》2014,(28):15-16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剧坛的“巨人”,是“人类最伟大的戏剧天才”,其代表作《哈姆雷特》集聚了多种艺术成分,体现的人物特性完美而又悲剧,反应的人文主义思想鲜明又强烈,这些都是莎士比亚的悲剧艺术特点。曹禺,中国现代著名剧作家,他的处女作《雷雨》被认为是中国戏剧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雷雨》的诞生奠定了曹禺作为中国现代戏剧第一人的地位。同时也为中国戏剧发展开拓了道路。本文采用比较文学中平行研究的方法,将两部戏剧的悲剧主题进行对比分析,达到更深入地解读两部作品,从而更好地了解两住剧作家的创作思想及中美文化背景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夏沃什的悲剧故事是《王书》的四大悲剧之一,夏沃什这一形象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产生了世界性影响。  相似文献   

17.
被鲁迅先生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愧为文学与史学完美结合的经典之作。在130篇的鸿篇巨著中,仅人物传记就达112篇,尤以悲剧人物的描写最为出色。他们或雄奇或慷慨,带有极其浓烈的悲剧色彩、悲剧情感,同时又不乏崇高之美、阳刚之美。《史记》的文学价值美学价值也充分体现在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悲剧形象中。他们的悲剧命运有着共同的特征,即“表现为带有一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的失败或挫折,表现为正义的毁灭,英雄的牺牲,严重的灾难、困苦等等。”①从而显示出悲剧人物巨大的精神力量与人格力量,震憾并…  相似文献   

18.
《诗经·卫风·氓》叙述了女主人公"我"追求自由恋爱自主婚姻终遭遗弃的悲剧故事。作者的主观目的在于"情鉴",客观上塑造了痴情女子"我"的动人形象,并且构建了始乱终弃的悲剧模式。唐传奇名篇《莺莺传》和《霍小玉传》创造性地继承了这一悲剧模式,并加入了丰富的时代色彩,成功地塑造了崔莺莺、霍小玉两位女性形象。《氓》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传统题材"始乱终弃"的悲剧模式的先声。  相似文献   

19.
晴雯是《红楼梦》里描绘的众多女性形象中一个个性比较鲜明的人物。但同时也是生命历程最短的悲剧人物。该文试图以晴雯的言行为切入点进行批判性分析,她“心比天高”而“白矜与自傲”;她“身为下贱”却“不善自藏”地“任性高鸣”:最终“风流灵巧招人怨”,而这些是造成晴雯悲剧命运的深层次原因。  相似文献   

20.
《孔雀东南飞》是封建社会中一个典型的爱情悲剧,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早有定论,但我觉得有重新探究的必要。什么是悲剧?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鲁迅说,悲剧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对自由幸福爱情的追求是“历史的必然要求”,是“美好的有价值的东西”,但在封建家长制、封建礼教的迫害之下,他们的这一要求“实际上不可能实现”而致“毁灭”。因此,这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典型的悲剧。那么,悲剧的原因何在?我这里先列举历年来研究的几个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