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明裤子上满是水渍,小凯却硬说自己没玩过水;嘴边沾着显眼的巧克力痕迹,欣欣却偏偏不肯承认吃过巧克力。诸如此类的谎言在三四岁的孩子身上非常常见。这让年轻的父母大伤脑筋——当孩子撒谎时,究竟应该怎么办?分清原因,对症下药根据动机不同,3岁~6岁孩子的谎言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幻想”型撒谎 大多发生在6岁以下孩子身上。这一阶段的孩子常常分不清想像与现实,因而常把想像的事物当做现实。在想像的过程中,往往会即兴、随意地把自己听过的故事、看过的事物经过想像加工后套用到现实的人或事上去,出现没有逻辑、不真实的“撒谎”。…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经常要求孩子不要说谎。但事实上,很多父母无论是给孩子描述一种奇妙的事物,还是吓唬孩子不良行为可能导致的后果,他们经常编造非常有创意的“谎言”来欺骗孩子。即使是那些最重视诚实品质的父母,也会对自己的孩子说谎。  相似文献   

3.
《家教指南》2008,(6):33
一要让孩子走路回家。离开家人一整天,孩子见到家人往往会有“撒娇”的表现.小班的孩子尤其如此。家长在接到孩子时,可以给孩子温暖的拥抱以示爱意,但如果离家不是很远,家长要坚持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这一年龄段的孩子已经具备走路回家的体力了,让孩子自己走路回家,也是给孩子“已经长大”的心理暗示,有利于孩子的心理成长。  相似文献   

4.
幼教信箱     
女儿最近很爱说谎,每当我责问她为什么要撒谎时,她都说是她想出来的。她才5岁就说谎,长大以后怎么办?海南郑双枚答:这一年龄的孩子有个显著的特点,就是会把想像的东西和现实相混淆。因此孩子所说的谎话,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想像谎言”,他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是在说谎,这与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故意欺骗别人的谎言有本质的区别。对此,家长不要用道德标准去评价孩子的谎言,这是孩子想像力丰富、活跃的表现。但如果孩子总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久而久之,他的思想和行为就容易与现实脱节,过家长朋友们:在教养孩子过程中,相信你们都曾遇…  相似文献   

5.
游戏,似乎是人生来就会的。例如四五个月大的孩子会自己玩,他们会握紧小铃自己摇,或者抓握挂在面前的玩具。会坐、会爬、会走、会跳的孩子各有自己不同的玩法。但是,如果家长能帮助孩子选择力所能及的玩的方式,寓教育于游戏中,会更有利于孩子的发展。越是年龄小的孩子越是需要大人的帮助。年幼的孩子不仅在生活上需要大人的护理,在心理上更依赖大人。大人能陪伴孩子游戏,会给孩子带来安全感,让孩子有一个积极的健康的心理;还可以通过玩具、逗弄(肤体接触)、语言交流等等,让孩子获得各方面的信息。家长与孩子游戏时应“声”“色”俱施,各种感…  相似文献   

6.
家庭游戏3则     
1.我们的手真有用准备:图画纸,彩色笔。玩法:妈妈先将手按在纸上,用笔把手描下来,边描边问孩子:“妈妈的手会做什么?”让孩子回答。然后请孩子也学妈妈的样子把手描下来,问:“宝宝的手会做什么?”让孩子回答。接着妈妈在自己描的“手”中画上孩子回答的内容,如孩子说“会洗衣服”就在“手”中画上衣服。让孩子在自己描的“手”中画上他回答的内容,如会刷牙,就画上牙刷,表示会做的事,边让孩子回答边画,充分发挥孩子的想象能力。2.小小游艇  相似文献   

7.
保护孩子是父母应尽的职责,而父母更应该让孩子直面困难,处理发生在自己身上的重大生活事件。您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做吗?选择“从不”、“偶尔”、“经常”、“总是”回答以下问题。1.我经常不允许孩子做一些同龄人可以做的事情,因为害怕他会出事。2.我有些过分担心孩子的健康。3.如果孩子的游戏我不能够接受,我会说“这个要求,我不能满足你。”4.当孩子还没有按照我的期望去做的时候,孩子会感到不安。5.别人说我对孩子太关心,有时候被认为是过分夸大的。6.我喜欢孩子按照我的吩咐去做事。7.我在过马路、在外面吃饭的时候,常常会想起孩子。8…  相似文献   

8.
艾威 《家长》2012,(8):39-40
我没有以身作则教儿子诚实做人,更没有让儿子替我“保密”的同时,告诉他“善意的谎言”也是谎言,如果使用不当,也会有碍于诚信。  相似文献   

9.
“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子!”这可是爸爸、妈妈常跟孩子们说的话。谎言会让人失去朋友、婚姻破裂、引发犯罪。可是,我们的生活中似乎从来没有缺少过谎言的陪伴。科学家指出,人们平均每天要说两次谎,一年就是700多次!难道我们都是无可救要的坏人吗?别太害怕了,因为这些谎言中的大部分往往是无意识或善意的,只有一小部分人在使用恶意。那么,怎样区别谎言的真与假、善与恶呢?  相似文献   

10.
《父母必读》2010,(5):147-149
养育宝宝就会不断地经历“第一次”,有些出人意料,但有些却可以预先安排和组织,比如第一次去理发店,第一次看牙医。让孩子对“第一次”少些畏惧,也会让他对这个世界更多一分安全感。放松自己孩子对情绪是非常敏感的,如果父母焦虑,很容易就被孩子察觉到了。所以如果你总能在新环境或新事物前保持冷静和自信,孩子也会轻松、愉快地度过许多个“第一次”,包括理发。  相似文献   

11.
这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它让人感到丝丝温暖;这是一个说谎的孩子,却让人忍不住去喜欢。小作者利用爸爸对自己的爱,骗爸爸戒除了烟瘾。读着这个充满温情的小故事,我不得不赞扬小作者的智慧、细心和勇气,还有她对爸爸那份无价的孝心。  相似文献   

12.
把孩子培养好,首先家长要有自信心,要充满成功的信念。家长对孩子抱有更多的信心时孩子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就可能会有更大的进步。对孩子充满信心,期望值不能太高,过高的不切实际的标准,会使孩子屡战屡败,信心受挫,从而也使家长自己对孩子失去信心。缺乏自信的家长,往往对孩子也不抱太大的期望,几乎放任孩子,而采用的手段往往粗暴武断,这种消极的期望往往会成为现实。要让孩子自己在生活中多体验、多尝试。不要老是对孩子说:“不可以”、“你还太小”、“我已经说过好几遍了”,应多鼓励孩子:“我相信你”、“你能帮我真好”、“我知道你会…  相似文献   

13.
景巧华 《成才之路》2009,(21):96-96
在生物教学中,是千篇“一律”的老师讲,学生背,认为会背了就可以拿到高分。就可以提高成绩。孰不知每个孩子的情况不一样,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环境,自己的成长过程,而我们偏偏要采取“一律”的做法,这不利于孩子的教育。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所以,应该立足于每一个学生。人本来各不相同.我们应该不拘一格“育”人才,也就是孔子所说的“有教无类”:他的学生中有会做买卖的子贡。也有很勇武的子路。有各方面的人才。因此,我们要打破“一律”这个“牢笼”,放飞学生的思想,让思维长出翱翔的翅膀。  相似文献   

14.
谎言似乎是万恶的源泉。有谎言的地方,便有指责。尽管谎言竭力为自己辩护,但还是难逃公愤。人们对待谎言,像对待过街老鼠一般。无奈之下,谎言说:“好吧!既然大家都不理解我,那我就消失几天,让你们知道,我谎言也不是一无是处的!”  相似文献   

15.
卢娣 《早期教育》2001,(22):39-39
树立榜样,让孩子学说。家长说话应做到发音正确.表达清楚、通畅、连贯、完整,切忌说“娃娃话”。可以通过听录音、看电视.要孩子多接触规范语言,学会说话(2)积极引导,让孩子会说。如果孩子喜欢用简单的词语和手势表达自己的意思.家长可以装作不懂.积极引导孩子多说话。如果碰上孩子表达有困难.家长可以自己先说,再让孩子重复儿遍。(3)激发兴趣.让孩子想说,家长可以向孩子提供较为喜欢的东西,比如玩具、动物等.并围绕它们与孩子进行交谈。  相似文献   

16.
武哲 《家教指南》2009,(9):40-42
请不要轻易将谎言与孩子的品质划等号,因为谎言有时只不过是幻想,或者孩子小小的如意算盘。很多父母对自己的孩子都有一个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自己的孩子已经长大了,懂事了,不再是个小宝宝了,所以孩子们应该很明白自己说的话是事实还是谎言。其实不然!事实上,说谎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17.
信息窗     
一项儿童调查惊人:“父母让我们真心烦”在孩子心里,最让他们烦心的是什么?济南市青少年宫对济南的少年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进行了一次调查,200名年龄在3岁到12岁的小朋友道出了让大人们吃惊的答案。问到在家中最烦心的事时,49%的孩子认为“父母唠叨”最让人心烦;20%的孩子认为“大人常打牌、麻将”让人心烦;19%的孩子为父母“很少让自己出去玩,或不让其他孩子到自己家”而心烦;15%的孩子认为“父母经常抽烟、喝酒”让人烦;14%的孩子对父母“让自己多做作业”感到心烦。即使感到心烦,仍有40%的孩子不敢给家长提意见。给大人提意见会怎么样,他们能接受吗?3%的孩子认为“大人根本听不进”;40%的孩子认为“大人有时能接受”。  相似文献   

18.
一、培养孩子有主见。家长应该让孩子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至于你或其他人是否喜欢并不重要。如果你让孩子做什么事都依赖于你,需要你的同意、允诺或是遵守常规,按你设计的生活方式去生活,那么,孩子创造的热情就被你窒息了。当然鼓励孩子有主见,并不意味着过分宽容和不负责任,而是鼓励孩子去追求、探索,用自己的方法接触事物。如:对1~2岁孩子,允许他们编造游戏;对3~6岁孩子,可以让他们自己编自己的故事。自己选择自己的朋友。二、不要给弦子贴标签。家长不应给孩子贴上标签.如“小宝贝”、“太上皇”,“艺术家”、“懒家伙”、“笨蛋”等等。很多家长让孩子拥有太多的标签,这  相似文献   

19.
你常常对自己学习、生活各个方面没有自信吗?也许这篇文章可以让你走出自卑的阴影,重新获得属于你的信心。不要给自卑加上“不想出风头”的美丽谎言吧。  相似文献   

20.
孩子的传记     
当孩子一天天长大,父母的心中会很欣慰,孩子对自己的成长历程却并不在意。如果有一个机会,让孩子了解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的成长故事,他们会觉得有趣、新鲜,也更能了解爸爸、妈妈、老师及他人为自己付出的辛苦,更能体验生命的伟大和珍贵。因此,北京教科所的冉乃彦老师在北京慧忠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中开展了写“我的传记”的活动。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些非常生动、真实、感人的生命历程小故事。 如果您有兴趣,也可以让孩子写写他的“传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