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一、背景资料求助者:小惠(化名),女,10岁,小学三年级学生,汉族,无宗教信仰。在父母陪同下前来求助。在班级担任班干部,学习优秀,在老师、同学和父母眼中是懂事、优秀的孩子。身体健康,无病史,无明显躯体状况。 (一)父母陈述  相似文献   

2.
高一年级男生因高一第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觉得自己不能适应高中的课程和生活,对不起自己的父母,情绪低落、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晚上睡觉不易入睡,影响到学习,前来学校心理咨询室寻求老师帮助。心理咨询教师与求助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与求助者协商,制订咨询目标与方案,运用情绪ABC理论帮助学生改变认知,经过3次咨询,求助者的认知有了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3.
一例女大学生在男友与她分手后,出现焦虑情绪、睡眠障碍、食欲下降、学习效率下降等症状。咨询师通过摄入性会谈收集了资料,发现求助者之所以陷入困境与其早年缺乏父母关爱有关,容易把异性的关心当作恋情,缺乏对不同类型情感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咨询师主要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帮助求助者进行认知重建,通过5次咨询,王某情绪趋于平稳,睡眠得到了改善,学习效率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4.
一、求助者一般资料 金××,男,19岁,独生子,汉族,某重点中学高中三年级在读学生。身体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三代无精神病历史。[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一、背景资料求助者:小静(化名),女,14岁,初中二年级学生,成绩中等,身体健康,无明显躯体症状。在班主任的陪同下前来求助。(一)班主任陈述小静小学的时候在学校就不和任何人说话,只和父母有言语沟通。父母曾带其去杭州某医院就诊,诊断为选择性缄默症,即患儿在某些需要言语交流的场合(如学校、有陌生人或人多的环境等)持久地"拒绝"说话,而在其他场合言语正常的临床综合征。  相似文献   

6.
王微丹 《时代教育》2015,(3):224-225
本文是一例因父母复婚后争吵而引发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咨询案例报告。求助者是一名大一男生,因父母争吵感到自己改变不了父母争吵的行为而出现焦虑、入睡困难等症状。咨询师在和求助者商议后,根据其个性特征和问题特点采用了合理情绪疗法,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有所好转,睡眠得到改善,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7.
一例抑郁症的心理咨询案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求助者一般资料金××,男,19岁,独生子,汉族,某重点中学高中三年级在读学生。身体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史。家族三代无精神病历史。父亲是某企业管理干部,母亲是国税局干部,家庭和睦。二、求助者自述主诉:焦虑不安,烦躁,情绪抑郁,心烦,嗜睡,情绪低落,有强迫观念。  相似文献   

8.
一、案例基本情况(一)一般资料求助者小晴,女,汉族,17岁,高中三年级学生,身高1.55米,小眼睛,头发微黄,有些卷曲,体态正常,无重大躯体疾病。小晴是家中独生女,父母都是农民,父亲身体不好,有残疾,在集市上修鞋;母亲操持家务,种地养猪。小晴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从小对其要求严格,希望她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将来能考上大学,过上较好的生活。(二)主诉及个人陈述主诉:焦虑、烦躁、注意力下降、记忆困难、失眠、心情不好没人诉说。  相似文献   

9.
一、一般资料 求助者黄某,16岁,是南方某重点中学高一女生。自幼身体健康,无重大疾病。家庭经济状况良好,父亲是大学教授,母亲是中学教师,有一个姐姐,比她大七岁,是公务员。父母双方家族均没有精神疾病历史。  相似文献   

10.
读来读去都是一年级 成龙出生在一个贫寒的家庭里,饱受无文化之苦的父母.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成龙6岁时,就被父母送进学堂读一年级,可是没想到一年级竞成了成龙平生的最高学历。  相似文献   

11.
李琛(化名),8岁,小学二年级学生.父母的离异使他一直认为"别人都不喜欢我",具有攻击性行为和交往不良的倾向.我尝试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初步改善他的攻击性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李琛与老师、同学及家人的人际关系的改善.  相似文献   

12.
求助者李某(化名)是一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在2010年9月开学初生病,康复后以生病为由不肯在校坚持上学。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经过3次咨询,求助者情绪好转,恢复正常学校生活,咨询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隐私权教育     
滕朝阳 《教育》2010,(10):11-11
9月11日,河南淇县小学五年级学生、年仅11岁的李某到法院状告父母,原因是未经自己同意,父母翻看了他的日记,侵犯了他的隐私权。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道德认知能力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成为教育研究的重点之一。本文运用问卷法抽样调查了全国四所城市4328名中学生道德认知能力的现状,探讨了不同年级、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的当代中学生在道德认知能力各维度上的特点。研究发现:中学生的道德概念理解能力与其所在年级、其父母文化程度成正相关;不同年级、性别、父母文化程度的中学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存在差异;中学生对义与利、公与私、平等与公正等道德冲突的判断处于矛盾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一、资料整理 (一)求助者一般资料小C(化名),女,17岁,维吾尔族人,我校新疆内高班高二年级学生。无重大躯体疾病史,无家族精神疾病史。初中时成绩优秀,性格活泼开朗。进入内高班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情绪波动大,感觉不如他人,在公共场合更觉得很不舒服,容易紧张。一次情绪失控大哭后,班主任介绍而来。  相似文献   

16.
胡娟  王晖  詹鲁 《文教资料》2009,(16):124-126
咨询员根据时求助者临床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发现,由于求职者父母对其期望过重,求助者对高考也看得比较重,考试受挫后自责、自卑,缺乏自信.从而引起了考试焦虑情绪.咨询员与求助者通过心理测验和上级心理咨询员的指导,形成了一般心理问题的诊断,共同协商制定了咨询目标与咨询方案.咨询员成功地运用合理情绪疗法并辅以放松训练,对缓解求助者的焦虑情绪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本文是一例大学生由错误认知导致的一般心理问题的心理咨询案例,求助者因错过一次期中测验,认为期末总成绩必然会落后于其他同学,感觉自己一无是处。临近期末考试,出现焦虑、烦躁、情绪低落、失眠,咨询师根据求助者的情况采用了认知行为疗法,经过4次咨询,求助者的认知、情绪和睡眠问题基本解决,取得了较好的咨询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一、案例介绍 曹×,男,16岁,高一新生。家庭结构:三口之家。父亲是一个私营企业的老总,母亲协助父亲,两人均初中文化,经常出差在外,家庭基本和睦。 学生情况:求助者性格内向,文静,不顽皮。父母对其管教较严格,从小学习很认真,小学和初中成绩一直很好,在父母和老师眼里是个聪明的“乖孩子”。平时与同学交往不多。  相似文献   

19.
一、资料收集1.一般资料求助者陈某,男,1992年5月出生;某重点中学学生。2007年在家休学一年,2008年秋季复学。父母都是农民,文化水平较低,年纪都很大。因父亲长期在外包工程,故家庭经济状况良好。有两个姐姐,  相似文献   

20.
<正>一、割伤自己的小雅小雅,13岁,七年级女生,有一个上四年级的弟弟。小雅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小学一二年级在老家上学,乖巧懂事,成绩比较优秀,老人溺爱孙女。小学四年级时小雅转学到父母身边,因为转学适应出现问题,她的成绩达不到父母的期望。小雅父母对她要求严格,教育方式简单粗暴,时常打骂、责罚小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