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对贝尔纳奖获得者作共被引分析所得出的7大子群:SSK的微观进路、科学体制社会学、争论与风险研究、技术论、科学技术的女性主义研究、SSK的宏观进路及科学史,结合学科背景与获奖者个人的基本学术情况,试图理清STS研究的主题,展示以贝尔纳奖获得者为代表的STS领域的宏观图景。  相似文献   

2.
美国科学史学会每年颁发各种奖项,在国际科学史界有巨大影响,对科学史的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文章对2007—2009年所颁发奖项的获奖者和获奖作品,包括萨顿奖、菲泽奖、戴维斯奖、罗西特科学中的妇女史奖、普赖斯/韦伯斯特奖、内森·莱茵戈尔德奖、海泽教育奖八个奖项作了述评。  相似文献   

3.
贝尔纳科学学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娜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3):38-40,29
贝尔纳开创了科学学这一新学科,贝尔纳科学学在科学学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与西方其它科学学理论相比较,贝尔纳科学学的特殊性表现在它的理论前提、基本理论的框架及其发展的逻辑行程等所具有的意义上。研究它的特殊性,能为构建当代中国新的科学学提供一点思路。  相似文献   

4.
《科技管理研究》2005,25(12):1-1
2004年9月,经广东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同意设立“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科技管理奖”(粤科函成字[2004]646号)。这是一项民间设立的奖项,主要奖励在科技管理理论研究与科技管理实践中作出创新性贡献的人员。2005年首届“科技管理奖”评选工作已于11月底结束。获奖等级及获奖者名单如下:一等奖李子和中山大学袁凯瑜中山大学二等奖杨云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吕建秋华南农业大学陈琴苓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刘璇华广东工业大学张顺茂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三等奖王楚鸿华南师范大学郑业鲁广东省农业科学院科技情报研究所李霆暨南大学饶从志中山大学…  相似文献   

5.
李淑敏  李正风 《科学学研究》2018,36(7):1170-1179
通过对贝尔纳奖获得者进行作者共被引分析,采取多元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绘制STS领域的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其存在七个学术子群,并确定了各子群的主题,按因子分析方差贡献率从大到小依次为“SSK微观进路”、“科学技术的女性主义研究”、“科学体制社会学”、“技术论”、“争论与风险研究”、“SSK宏观进路”、“科技史”;获奖者在研究内容上存在大量交集,研究主题渗透交叉、依赖较紧密;尽管Thomas Kuhn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影响最大的STS学者,但在STS学术共同体中,Bruno Latour影响力却是最大。  相似文献   

6.
试论贝尔纳历史主义科学学理论构建的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贝尔纳开创了科学学这一新兴学科,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科学学基本理论,他从科学史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科学作为社会历史的产物,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其他要素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而科学学理论应当立足于科学的社会历史性,将科学视为社会系统的一个同形结构。这种科学学理论被称为历史主义科学学理论,而构建这一理论的基石则是科学的历史性、可调控性以及可预测性,即“科学三性”。对“科学三性”的考察,有助于我们理解科学学这一学科的特殊性质,也有助于当代中国科学学理论的建构,并为促进科学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
正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定价:30元作者梳理了50年来科学史从智识史到社会史再到文化史的发展历程,通过精当的案例分析,展示了科学史家将社会学和人类学进路用于历史研究导致的新图景,论述了平衡科学史中智识精英和普通人作用的重要性,阐述了比较相同时期不同文化和不同时期同种文化中的科学的方法,诠释了作者提出的"文化簇"概念及其作用,并从方法学上总结了科学史发展的现状,前瞻了该领域的  相似文献   

8.
钟旭  余东芳 《情报杂志》2002,21(9):F002-F002
对中国“自然科学奖”获奖者--获奖项频率分布的研究表明,科研人员优质科研成果科学生产率的频率分布符合广义上的洛特卡定律,但科研人员优质科研成果的科学生产率远低于科学著述的科学生产率。该结论还表明洛特卡定律具有较广泛的适用性,这对于拓展洛特卡定律的应用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国科学学学科建制形成以1982年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成立为标志,该过程深刻影响了中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对此予以研究有助于发现中国科学学学科的发展规律。通过访谈重要的历史亲历者,深度分析历史文献,文献计量分析中国科学学早期研究成果,发现中国科学学学科建制化过程体现两个显著特征,即聚焦中国科技发展亟待破解的难题引介国外研究成果、重视发展学科独立的理论体系,其间深受贝尔纳科学学研究思想影响并形成了研究范式。历史经验证明坚持贝尔纳传统、弘扬科学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能够有力推动中国科学学学科发展的动力来源。  相似文献   

10.
<正>为促进中国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发展,清华大学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中心与科史哲奖基金会理事会(筹)联合设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奖",旨在奖励科学史与科学哲学领域的青年著作,促进青年学者的学术进步与职业发展。本届奖项的评奖范围为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正式出版的科技史、科技哲学、科技社会学或相邻领域的学术专著;获奖人的年龄(以出版年为准)不超过  相似文献   

11.
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奖作为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指示器",具有重要的社会评价功能,第一至五届评奖结果见证了30年来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变化和发展趋势。历届高校人文社科奖统计表明:传统优势学科逐渐式微,新的主干学科格局正趋于形成;获奖成果高度聚集在研究型大学,地方高校异军突起,差异化特色发展渐成取向;引领学者自觉打造学术精品,亟待完善人文社会科学奖励机制;多学科综合研究尚有较大发展空间,跨学科研究是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知识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跨学科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已经成为影响创新进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对于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学术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在梳理当前国内外跨学科测度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科学引文索引(SCI)以及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中的Web of Science分类,从学科专业化指数、学科集成指数和学科扩散指数三个方面来衡量研究的跨学科性,并通过科学地图可视化的方法来展示跨学科研究的学科分布特征。最后,本文选取2005年至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所著文献作为实证案例,通过构建的测度指标来研究这些顶级学者论文的跨学科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物理学的创新性成果具有明显的学科特征,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们的研究成果总体上专注于物理学科领域,学科的集成程度和扩散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13.
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评选理念及其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广仁 《科学学研究》2006,24(5):677-683
认为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虽然是基础科学领域最有声望的奖励机制,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成果的水平也是层次不齐的。它包含最优秀的科学成就,但也有很一般甚至错误的成果;在它没有包含的成果中,有达到其获奖标准而因为处于“第41席”未能获奖的,也有按其标准不能获奖而其实属于最优秀的科学成就的。因此,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范围和理念有其局限性。分析了保守性、重事实轻理论、英雄主义、权威决定论等理念在诺贝尔奖评选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聚焦2000—2019年广东省获得的国家级和省级科技项目成果,从获奖项目的专业领域、创新主体性质、地域来源等信息分析了新世纪以来广东省科技奖励工作的特征。研究发现,广东省科技奖励工作存在地域分布不平衡、个人奖励制度建设缓慢、科技获奖项目后评估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因此建议优化个人奖励设置、引导社会力量参评科技奖励、建立符合区域协同发展的科技奖励体系。  相似文献   

15.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聚焦陕西省14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奖数据,分别从获奖总量等级分布、获奖成果所属类别、获奖高校研究竞争力、获奖成果学科分布等维度进行分析,总结近年来陕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建设发展成效,为新时代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获奖成果数量经历了高峰期、波动期和稳定期3个阶段,评奖体系对具有学理深度和学术厚度的高水平、高等级研究成果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对策建议类研究成果日益受到重视;相较于社会学科,人文学科获奖成果数量相对偏少且获奖等级不高,而理工类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建设成果逐步凸显。基于分析结果,提出推动在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建议,包括进一步强化研究成果的创新质量、学术贡献和学科特色;提高调研报告类成果获奖占比;培育和产出更多具有原创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推动构建多元化的学术话语体系等。  相似文献   

16.
熊小刚  徐顽强 《软科学》2012,26(5):45-50
结合学者们的前期研究成果及反复咨询多名专家意见,将国家科技奖励制度运行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奖励投入和奖励产出两大类,其中奖励投入从人力资本、资金投入和设备投入来衡量,奖励产出从获奖项目数、获奖人员数和奖励效应来衡量,构建了一套由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0个三级指标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群组决策分析模型来确定每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专门软件yaahp 0.5.2版本的群组决策功能计算得到了各个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有效避免了单个专家和传统的层次分析法主观性太强的缺陷,提高了每个评价指标的客观性程度。  相似文献   

17.
从J.D.Waston和F.Crick获奖的3个问题入手,分析了学术交流、原创思想以及对科学发展方向和阶段的把握在科学研究中的意义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高等教育和科学研究为早日获得诺贝尔奖所应采取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以1981~2005年55位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为例,用被引次数和期刊影响因子两个指标进行了其科学论文质量的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发表论文被引次数在发表后10年内增长明显,高影响力论文的被引高峰更迟。提示期刊影响因子计算中论文被引两年的时间跨度需要适度延长,以引导期刊避免"短视",发掘更多真正高影响力论文;指出过度依赖文本计量评价的做法是机械的,只有有机结合定量与定性评价,才能真正实现科学论文质量评价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文章探讨了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科学论文产出状况、受资助前后的变化,并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获奖前科学论文产出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我国一流青年生物医学科学家高质量原创性论文稀少,与诺贝尔奖级科学家获奖前的群体水平差距较大,在科学群体的层级结构中仍处于较低层级;我国目前科研管理中的“定时”和“短时”制度有悖于科学研究自由探索的需要,科研管理应尊重科学规律,还科学研究时间自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