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3月12日,《体育报》“读者点题采访”专栏刊登了一篇本报记者采写的通讯《篮球处长——访国家女篮教练杨伯镛》。在通讯的前面还有这样一段说明;“欧阳礼同志:看了文章的标题,你想知道的事情已经知道一多半了吧,杨伯镛同志近日刚刚接到通知,到国家体委就任新职,我们想到你和其他一些读者希望了解他的近况,故将在匆忙中赶  相似文献   

2.
中国近代报刊史上究竟谁是最早运用通讯体裁的记者?目前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最早运用通讯这种形式进行写作的,大致要算是第一个新闻记者王韬了。”另一种说法是:“我国报纸之有通讯,实以黄运生为始”;或者说通讯体裁是黄远生“首创的”。有的文章则又把黄远生的通讯叫做“报刊通讯体裁的雏形。”主张王韬说的理由是:“王韬曾两次到好几个资本主义国家游历,掌握了丰富的感性材料。在1870年普法战争进行期间,他亲身目睹战争情况,执笔写成《普法观战记》一书。后来去日本,又写了《扶桑游记》。这新鲜的见闻,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眼界。”据查,《普法观战记》实为《普法战记》。普法之  相似文献   

3.
在1986年5月12日的《新华日报》上,有一个好标题:《一个成功者的负疚》。细读内容,寻味之余,越发觉得这个标题好。好在哪儿?我想,不妨用“新”、“深”、“美”三个字来概括。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文章能否吸引读者,关键的第一步是看标题怎样。标题新颖独特,就能引人注目。当我蓦地瞥见这一标题时,心想:成功者理应高兴万分,怎么会“负疚”起来?反差之大,令人感到新奇!怀着疑间,我迫不及待地读下去。读毕,方知是赵绍龙同志写的一篇人物通讯,介绍淮剧  相似文献   

4.
小言论的标题,如同一个人的眼睛。好的标题就象一双水灵灵的眼睛,能传神,能传情;不好的标题则象一双干涩的眼睛,无光采,无神韵.文章写得好,标题作不“活”,不能先声夺人,读者可能也就不再往下看文章,玉被璞掩,不为人识,岂不可惜! 好的小言论标题,应是议题或论点精练、鲜明、生动而又概括的文字体现,做起来需要刻意经营.作“活”标题,一是要善于把长题变为短题。标题短了,醒目、易记、上口;长了,就会给人们一种沉闷感.人民日报《今日谈》有一篇小言论,标题是《“轮”?》.说的是一位同志怨气颇盛地说:“我在这个单位十来年了,差不多的都提升了,这次也该轮到我了.”作者通过议论、批评了这种不辨贤愚、不分良莠地按人头、年头“轮”着提拔干部的错误观点.这个标题、仅有一个字,但作者巧妙地  相似文献   

5.
理解的媒介     
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写过一首《摸鱼儿》词,里面有一句:“脉脉此情谁诉?”也许因为这首名词中有此佳句,所以《人民日报》一九八六年十二月十日第四版的一篇通讯用了这句词作为标题,就显特别有韵味,令人喜读  相似文献   

6.
读书看报,我有个习惯:先看标题,并把好标题抄在小本本上,细细玩味。最近,随便翻翻我的“标题本”,从《扬子晚报》上抄下的标题最多,这些标题都很有特色。有的标题新颖、独特,引人注目。如《吃回头草的好马》、《她配了一把通向监狱的钥匙》》、《夜半蛙唱起风波》。有的标题幽默诙谐,意味深长,能给人以难忘的印象。如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消息吸引读者?笔者认为:在消息写作中要尽可能地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使消息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首先要用好标题来先声夺人。如我采写我们公司实行干部持证上岗一稿,用了《华兴公司实行干部持证上岗制度(肩题),“阿混”干部难混了(主题》的标题。由于“阿混”干部一词形象生动,肩题交待事实清楚,便博得了编辑的好感。此稿很快被刊登在192年5月26日的《陕西工人报》显著位置。稿件刊登后领导和同事们都说标题好,文字活。又如我采写的我们公司为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配套一稿,用了《华兴公司和上海大众千里喜结“良缘”》的标题,“结良缘  相似文献   

8.
病句逆伦     
外国人看汉语,都觉得其妙无穷。比如关于中国女排战胜古巴女排的消息,有的报纸的标题是《中国队大胜古巴队》,有的报则标以《中国队大败古巴队》云云。初学汉语的外国人会奇怪:中国队究竟是胜了还是败了?其实,那前一个标题的意思是“中国队大大地战胜了古巴队”,后一标题意为“中国队大大地打败了古巴队”,都说得通。就语法来讲,前一个为主动句,后一个是使动句,犹如分别说“我胜你”和“我使你败”一样。如此弯弯绕,别说外国人,就是没学过汉语语法的国人,有时也弄不明白,所以文人们给大众写文章,还是老实一点)L为好。类似…  相似文献   

9.
同任 《编辑学报》2006,18(4):308-308
有的刊物中常出现与如下类似的问题。1实验1)材料…………2)仪器与设备…………3)方法…………这就把列项说明的领句“材料”“仪器与设备”“方法”在编排形式上与层次标题混淆起来,其结果它们既不是列项说明的领句,又不是层次标题。如果作为层次标题,那么就应当采用如下格式:1实验1.1材料…………1.2仪器与设备…………1.3方法…………即层次标题的序码用阿拉伯数字,左顶格排,而且从其个数来分层次,如“1”表示一级标题,“1.1”表示二级标题,“1.1.1”表示三级标题,标题之后不用任何点号;而列项说明的领句则不同,它前边用数码如“1)”(第1…  相似文献   

10.
杂文的标题     
一般说来,就多数情况看,标题是文章主题的集中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说,选题,也可以说是选“标题”,新闻报道尤其如此。所以,安岗同志曾说:“标题是什么?当一个记者从事采访活功,他看到一些问题、现象和事实,在写作中把事实概括起来,就形成了标题。实际上,标题就是一篇文章的主题,它是文章主题的最简明、最有力、最好的体现。”然而,杂文的标题却是形形色色,仪态万千。有的标题可能是集中概括文章的主题,有的可能是概括所要陈述的事实、所要阐明的倾向或褒贬的对象。这又如一位有名的杂文作者所说的:“好的杂文标题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思想上,  相似文献   

11.
很久未读中国青年报,一天傍晚拿到报夹,信手翻来,一版一版地看下去,那富有魅力的标题吸引了我。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中国青年报的编辑在,“眼睛”上是下了功夫的,标题生动形象,活泼多姿。 1、比喻式标题。翻开最近时期的中国青年报,总的感觉是版面活、内容活、标题活。标题活起来的重要一条,是借助了一个修辞手段——比喻。如8月30日头版的通讯《扑不灭的太阳能之火》,是写青工陈喜德冲破阻力研究太阳能利用的事迹。作者把这位青工比喻成一团“太阳能之火”,而且是“扑不灭的”。这个标题既生动形象,又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8月16日头版消息《康生是造神闹剧的红衣大  相似文献   

12.
张子祥——这个英雄的名字,一下子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三山五岳。他学习雷锋的一桩桩、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被人们相互传颂着,赞美着。人们看到了新时代的活雷锋。报道张子祥事迹的那篇通讯,也是一篇佳作。这篇人物通讯,从标题到正文,从叙述、描写到抒情、议论,通篇朴实无华,议论恰到好处。首先是通讯的题目朴实。标题中直呼其名——“张子祥”,随即点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读者一看就明白如画。自然会想到:他作为新时代的活雷锋,究竟有什么先进事迹呢?一种强烈的欲知感,促使读者会急切地阅读正文。  相似文献   

13.
《新闻记者》越办越有生气了。它给我总的印象是:栏目众多,内容翔实,可读性强,实惠有用。就以“一月报评”来说吧,1988年第9期贵刊登载了一篇题为《《光明日报》开辟“学者答问录”专栏,社会精英探讨时代重大问题》的文章,就当前重大问题、特别是涉及到改革问题提出独到的见解,既符合民意,又引人深思。又如同期“业务交流”栏目中刘文峰的《绝妙好题从何来?》一文,读了很受启发。作者依照自己多年的实践,推敲标题的准绳,对“真、新、实、活、短、情、俗、韵”八个字进行了具体、生动的阐述,读来如拉家常,丝丝入扣。  相似文献   

14.
在这个连吃饭都盛行快餐的时代里,人们对通讯的阅读需求远不如短快的消息,所以怎样把通讯,尤其把长一点的通讯写“活”,就显得尤为重要。“活”有多种手法,而细节在其中的分量则是不言而喻的。好的细节描写不仅可以渲染气氛,深化主题,而且能够提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人物的“立体感”,甚至可以催人泪下,感染读者。那么,细节的描写从何处入手?我想不外乎以下几种渠道:一是靠观察。具备一双敏锐的“新闻眼”,采访也罢,调研也罢,都要靠记者的眼睛去用心观察,捕捉常人难以发现的细节。《人民日报》老记者柏生早年采写《韧性的战斗》一文时,一头…  相似文献   

15.
俗话说:“看书先看皮,看报先看题。”可见新闻标题的重要性。编辑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给记者和通讯员的稿件标一个准确、鲜明、生动、简练,能够吸引人的好标题。作为农业类报纸的编辑,在制作新闻标题上除了把握新闻的一般规律和基本要求,还要着眼于突出农民报自身的特点.时刻想着农民是我们的主要读者和消费者,按照“贴近农业、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的原则,努力把标题做好、做活。做出让农民喜爱的标题做得适合农民的口味。  相似文献   

16.
徐海波 《新闻窗》2009,(4):20-21
美国汤姆斯基金会编写的《新闻写作基础知识》中有这么一段话:“你可以把马牵到水边,但你却永远无法强迫它喝水。当你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时候,你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不过有一个办法可以诱使他阅读你的报道,那就是运用精彩的标题。”做新闻的也有一句话:“好题一半文”。一篇文章如果有一个精彩的标题,就能吸引读者的眼球,让人有进一步读下去的欲望。有了醒目的标题就可以抓住读者。现在流行说“抓住眼球”。一篇内容较一般的文章可能会因为一个出色的标题而提升很大档次,而一篇可读性强的稿件也许会因为一个平庸的标题而被海量的信息所淹没。  相似文献   

17.
俗话说:“题好一半文”,新闻标题怎样制作才能生动、活泼?一位老编辑告诉我:“标题要想做得活,动词一定不可缺。”他还给我举出两个例子:一是《参考消息》报曾经登过一则标题,叫《中国鞋在德国“踩”住意大利》。你看,他不说中国鞋在德国多么畅销,已经超过意大利了。而是用了一个动词“踩”字,既形象,又贴切,对比鲜明,把意大利“踩”在下面了,映衬出中国鞋的畅销。二是《北京晚报》有过这样的标题:《记者盯上了中国入世》,一个“盯”字把记者们对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注程度充分显现出来,“盯”住不放了。老编辑的经验对我很有启发,我便…  相似文献   

18.
怎样使文章的标题具有夺人魂魄的魅力呢?——在标题中设置悬念可谓一法。怎样在标题中设置悬念呢? 一、标题标出令人惊讶、诧异构新鲜事实,甚至人们闻所未闻的新奇事实可以造成悬念。如:《男人生小孩》好怪,男人生小孩?这篇社会新闻,并非实有其事,男人生小孩也只是一位博士的科学设想。但是,这种设想本身稀奇、有趣。标题抓住读者心理,巧设悬念。它如:《会飞的猪的一生》(人们闻所未闻的新  相似文献   

19.
某诗刊发表了一首叫《思》的诗。诗文只一行:“载着梦的竹篮掉进深井——”。载着梦的竹篮子是什么样儿? 掉进了深井又象征什么? 那个题目是相思、思念或是思考? 有的作者写文章,爱搬弄新名词,生怕人家读懂了似的。如,某报宣传一位先进人物,讲到感人之处时,来了这样一句:“他未曾把缺乏食物的信息反馈到大脑”。什么意思呢? 说白了,就是“他  相似文献   

20.
《人民日报》7月7日发表的《以史为鉴——纪念“七七”事变五十周年》社论中,用了“荦荦大端”这句成语。有读者问:这句成语作何解释,为什么有的报纸刊作“荣荣大端”? 荦,音luò(洛)。《现代汉语词典》对“荦荦”的解释是:“明显的要点或主要的项目”。《史记·天官书》:“此其荦荦大者,若至委曲小变,不可胜道。”新华社在播发这篇社论时,把“荦荦大端”错成“荣荣大端”,因此,有的报纸在转发时也跟着错了。“荦”与“荣”,无论形、音、义都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