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熹注《中庸》时,追求义理上的贯通,发明“中和新说”,明确指出“中和”乃兼言性情,“喜、怒、哀、乐,情也。其未发,则性也,无所偏倚,故谓之中。发皆中节,情之正也,无所乖戾,故谓之和”。朱子在贯释孟子“四端”、“四德”说时,也依循伊川的思路,作出了性情论的理解。朱熹的性情论说解,是针对佛禅的“反情”、“恶情”说,李翱等人的“灭情”说而提出的重情的主张;而其“心统性情”论中的“心”,则为一种“有限心”,须“持敬”、“格物致知”,才可达于“理”,这也同佛禅之“心”及受佛禅影响之“心即理”说划清了界线。  相似文献   

2.
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小学作文教学改革和发展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姚永朴的"性情论"既强调了"性情"在文章作品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即古人之法度,以写一己之性情"的"模拟——脱化论",为小学生语文教师的写作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实施的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3.
赵翼性情论的内涵体现为:一是强调情感的真实性,二是提倡情感的自然抒发。在思想禁锢非常严酷的乾隆时代,赵翼主张诗歌要抒发真情,将“情”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反对封建教条对人的情感的束缚上具有个性解放的进步意义,对清代诗歌理论和诗歌创作都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4.
朱熹主张“四端皆情”,提出中和新说,给情以适当地位。王夫之在反思朱子的性情论时,明确认定四端是性,七情是情;性为道心,情为人心,批评朱子走的是“以性为情,以情知性”的路子。王夫之的思想特点是“根据个人心性而推演出入文繁变”,他将自己的性情论思考贯注到诗学领域,重申了“诗道性情”的诗学命题,并以之捷举和改造传统的“兴观群怨”之说。  相似文献   

5.
张载的“心统性情”说在其作品中虽只有一句话,但在其整个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学的影响颇大。虽然有些学者对此有所论及,但由于张载此论直指内奥、大提整体,故对张子此论的理解有不少的歧义和曲解。因此,在张载的整个哲学的宏观背景下,厘清“心统性情”说的“心”、“性”、“情”等概念范畴及其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阐释“心统性情”的内涵和要义,以及与“心统性情”相关的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德性之知与见闻之知这两个观点中的发见就显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6.
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三单元作文训练,要求“写一篇作文,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重点部分写详细些,其他部分写简单些。”“这种”借物喻人”、“以物明理”的文章学生初次写作,写起来比较困难。笔者经过长期实践,探索了一条“启发(积累借鉴)→讨论(口述见闻)→写作(说后笔述)→  相似文献   

7.
章学诚的个人回忆中有一段神秘的“天授”经历,在这一神秘体验的背后隐藏的是章学诚对性情论的重视。透过这一富有神秘色彩的“天授”经历,性情的重要性被提升至天授于人的高度。性情是每个学者内在的直观性的体现,应自由发挥而非被世俗世风所裹挟。在极度重视客观实证主义的乾嘉考据学时代,如何达到学、性、情三者的和谐统一,不为纯智识主义压制而丧失个人主体性的发挥,避免学者沦为纯粹考据的机器,成为章学诚反思的重点。性情论对于今日反思绝对的客观实证主义,重拾史学的人文性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8.
苗欣 《中学文科》2007,(6):57-57
余秋雨的《道士塔》共分四个部分,我们可以用“文路教学法”分阶段帮助学生理清文章思路,达到整体感知的目的。第一部分文章开始并未谈“道士塔”,而是说莫高窟大门外的景象,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一点,及时提问学生:文章开始部分的写作目的是什么?(为了引出“道士塔”)如何引出“道士塔”的?(门→河→地→塔→道士塔)这是什么写作手法?(移步换景)好处是什么?(使文章结构紧凑,线索清晰)这就是简单的文路教学法,下面按照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文,画出课文第一部分的线索图。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对中国古代人性论思想做了比较全面的批判总结,其中的性情观不但是其人性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探析明末清初时期伦理思潮的关键。总体上看,这些性情观的主要内容表现为"性以气善"的性善论、"恶自情出"的人情观、"性情相需"的性情关系论等。  相似文献   

10.
明代诗人对“真诗”的追求多强调主体“性情”之真,他们因对于“性情”的理解不同而产生出相异的诗学主张。钟惺、谭元春论“真诗精神”,分别从德性与才性两个方面对主体“性情”提出要求:一、主体德性之正,强调诗歌所表现的情感不能违反儒家伦理之道,是对“风雅”精神的继承;二、主体才性之奇,强调诗歌应展现出文采之奇秀与语言之简练,是对道家自然观的阐发。为了获取“真诗精神”,他们认为需要用“养气”的方式涵养主体“性情”,进而通过虚静内心和饱读诗书的路径加以修炼。“养气”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主体之“性情”与古人相合,德性与才性相融并呈现出“厚”的状态,便构成了“真诗精神”的外在特征。  相似文献   

11.
文章深入地论述了曾子的文章写作全程观,从“前写作”的文章“认识”论(包括格物、聚材、蓄意、观察、阅读等)到“显写作”的文章“表达”论(蕴涵立意、构思、体式、措辞等)以及“后写作”的文章“传播”论(旨在成品的社会效应和价值评估),说明了曾子的文章写作观是继承了孔子“以文鸣世”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包卫 《怀化学院学报》2005,24(4):108-110
通过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和探讨研究,了解到人们对“性情”及“性情教育”本质内涵、主要特征和具体现状的认识情况,得到许多耐人寻味的现象和发人深省的结论,从而为性情教育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践依据,并为学校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和心理教育开辟另一条途径与思路。  相似文献   

13.
先秦性情互用,二者具有内在相关性。“性”在先秦哲学中有生之本质义,亦指人之先天禀赋;“情”由性而来,亦与性合一。庄文中性、情交织,彰显出“情生于性”“性情不离”的内蕴。在性与情的交涉中,庄文彰显“天情”要义,提出“性命之情”,倡导真性真情。庄子自身亦率性任情,痛惜“矫性伪情”,呼吁通过“修性反情”“复归天情”,进而由情入道。  相似文献   

14.
大凡有所建树的哲学家,都具有特立独行的思维方式和不为世俗所拘的执拗。在世人看来他们难免显得卓尔不群、不合常情。从“人类的导师”苏格拉底开始。到近现代各位知名的大哲学家、思想家.几乎无一不被当时的人们认为性情古怪、行为乖张。事实上。人类认识的进步很大程度上就源于这些人的“古怪”和“乖张”。  相似文献   

15.
借助存在主义和符号论美学的运思方法,从诗歌的本源、诗的内容与形式、诗情的传达与接受诸方面对船山诗学情感论进行疏理,可发现“诗道性情”论不仅仅关涉情感的“真”“正”,而且蕴涵着情感形式、情感的开放性等丰富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张孟杰 《现代语文》2007,(1):110-110
《项脊轩志》主旨是记项脊轩,文中景物虽小,但描写鲜明,很好地反映了作者的性情:写兰桂竹木,“桂”可以是“归”,也可以是“贵”;而“竹”则不妨谐音为“朱”,以此寄复兴家业的愿望;写枇杷树主要是表达对亡妻的深情思念,除此之外,还表达了对科举考试屡试不进的遗憾、伤痛以及辜负家人重托的怅惘之情。  相似文献   

17.
熊明川 《现代语文》2009,(1):123-125
写作的本质是什么?写作是一种人生交际的形式,是一种内在情感的宣泄。因此,写作的动力来源于作者的真情实感。古人早有“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毛诗序》)、“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之说,迄至现代,除了个别“假文人”的无病呻吟之作和受利益驱使的迎合应制之作,真正的文学创作都是作者内在情感的展露。  相似文献   

18.
上一讲我分析了各种写作误区的样态,这一讲我就来讲一讲怎样走出写作的误区,在挥洒性情的写作中体会那些自己曾经望尘莫及的写作快乐。下面是两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同学们在学习中不妨尝试着练一练。  相似文献   

19.
张菁  隽永 《天津教育》2009,(2):53-53
(160)两人不合两个人合不上来,不投合,言行不合拍。表现为性情、志趣、意气、观点、爱好、看法、思维方式、行为等不一致,不能同力同心相处。(一般是隐性的,不表现为正面冲突。“两人”可具体为“妯娌”“兄弟”“父子”等)(合:一致,统一,联合,投契,相同)  相似文献   

20.
苏轼“以诗入词”改变了传统词的创作道路和发展方向,就其自身原因来说是他的性情品格与词体的特性不相契合。采用词这种文体进行创作,必须具备一种与其特性相吻合的悱恻幽约的情思,这一点,苏轼是不具备的。苏轼的性格气质以豁达开朗、潇洒超旷为特征,这正是苏词的“风韵”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