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语言不仅仅代表语言本身,还是文化的存在,因此语言的更新不仅是语言本身的转换,也是文化观念和心理的转换。从“五四”白话文运动肇始,文言文的存在状态和古典文化形态变得模糊而暧昧,白话文所开创的现代文化显示了其特有的现代性特征。本文以“五四”语言革命为个案来探讨现代白话文体与现代文化形态的关系,考察作为独立语言系统的现代白话如何促成现代文化与古典文化的分野以及精神文化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2.
从新旧白话的差异看现代小说的语言基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五四”语言转型以往被认为是从文言到白话的转型,但是在小说领域中,它其实也是从古代白话到现代白话的转型;因为“五四”之前,白话小说已经成为主流。现代白话是经过欧化以后产生的,它的身上有许多异质成分,在构成方式和言说方式上与旧白话都有重大不同。现代白话是现代小说的前提与基础,没有现代白话,现代小说的发生、发展都是不可想像的。  相似文献   

3.
现代散文的文体选择与创造,既体现在“文类文体”的建设方面,也体现在寻找与现代散文的内容和主题相适应的话语方式。此外,在语体文体的选择上,现代散文也有着自觉的追求。其一,是“新而不乱,奇而不渎”,在中西结合中探索现代散文语体文体发展的可能性;其二,是在“化传统”过程中,追求语体的“漂亮”和“缜密”,打破“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第三,“言与意”、“形与心”的和谐组合,构成独具东方情调的语体文体特征。  相似文献   

4.
对从晚清到“五四”一段白话与文言冲突、调适、转换的过程,不能仅做抽象评价,对于“白话”不能作概念化理解,更需具体细致地加以剖析,方能感知新文学革命的丰富内涵。仅自晚清一段白话与小说地位上升之关系看来,文白转换绝非简单的语言现象,而与文体秩序的调整、“文学”观念的萌动、作家价值取向的转变纠葛缠绕紧密相联。“五四”时期中国文学的全面变革正孕育此中。  相似文献   

5.
现代白话所代表的现代观念是传统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重要指标,胡适在不同思想脉络缠绕的“五四”时期,以白话文理论构建了现代文学的理论话语,其理论恰好契合了“五四”时代对历史现代性的要求,不仅使得中国文学突破传统的窠臼,进入到现代语境中,并且参与了精神文化的现代化,促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形态与古代文化形态的分野。因此,胡适的白话文理论在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作家废名在创作过程中坚持自己的个性,执著于幼时故乡的影子去编织自己梦的世界,找寻自己精神得以回归的家园和艺术寄托的方式,这种主体精神和艺术追求在他的小说中显而易见。他的小说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风格,但这种风格常被人们认为是作家“逃避现实”,然而社会现实人生却深蕴其中,并非真正“逃避现实”,实则是一种变相反映和有意的精神艺术超越。  相似文献   

7.
现代作家废名在创作过程中坚持自己的个性,执著于幼时故乡的影子去编制自己梦的世界,找寻自己精神得以回归的家固和艺术寄托的方式,这种主体精神和艺术追求在他的小说中显而易见。他的小说呈现出田园牧歌式的风格,但这种风格常被人们认为是作家“逃避现实”,然而社会现实人生却深蕴其中,并非真正“逃避现实”,实是一种变相反映和有意的精神艺术超越。  相似文献   

8.
关于秋瑾与近代学革新之关系,是一个尚未引起重视和得到发掘的重要问题。务实、尚俗、切用、崇外、求变、创新,共同体现出秋瑾学革新的理论取向和写作态势,其中有关白话“演说”活动的倡导组织、理论建树和写作实践,尤其创新精神和体意义,她的白话创作在晚清白话运动中具有典范性,并代表着近代散发展的正确方向。秋瑾关于体革新的理论和实践,在中国散的近代化进程中有着独特价值和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9.
作为广西第一个尝试现代白话小说创作的小说家,韦杰三的童话作品更能聚集其叙事天才的光芒。韦杰三创作童话的出发点是“娱乐”和“教育”,为了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他不厌其烦地缡纂各种智慧人物故事,注重激励儿童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同时始终不忘人类健康品行的自我修缮。韦杰三的这类作品,一般不关注环境的烘托,而是直奔他的教益性主题。但他并不说教,而是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力,为儿童建造一座和谐、安宁的乐园。如果说韦杰三的童话作品尚嫌缺少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这完全因他的生命旅程太短暂所致。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白话的历史发展出发,阐述现代白话中夹杂言成份的问题,然后调查分析初中《语》教材的白夹杂的大量现象,指出“语”教材应该在白话不断成熟的历史进程中起规范和示范的作用。这不仅对于后世从现代汉语书面语了解今天的口头活生生的汉语起提醒作用,而且对目前初中学生理解白话课中的言成份也有帮助。  相似文献   

11.
胡适诗论     
胡适的《尝试集》在中国新诗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他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具有巨大的重大的意义,他发表了著名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八事"主张,提倡白话诗的创作,改革了旧体诗,破除了旧格律对新诗的束缚把诗歌的发展引向自由的道路,同时引入西方文学方法,在一片争议中坚持着自己的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2.
梁启超的"新文体"是由古体散文演进到现代白话体散文的一种过渡形式。从以"报章文字"为主体的"新文体"到"白话文"这一文体形式的演变,在中国文学近现代转型过程中具有至为关键的过渡作用,而这一演变形式也标志着现代性文体的全面确立。  相似文献   

13.
徽州文化的相对完整性和独立性孕育了徽派民间家具的独特性。从文化心理和生活形态的研究出发,集中分析徽派民间家具的文化背景、造型与装饰、陈设与材料的思路,揭示了徽派民间家具设计以"礼"为本的造物思想。  相似文献   

14.
人们一直对现代建筑分析情有独钟,研究颇多,但是对民族乡土建筑研究远远不够,特别是关于乡土建筑对现代居住的影响研究比较泛泛。我们应站在现代视角去解读,从乡土建筑风格形成原因出发,阐述乡土建筑的形成发展以及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继承和发扬乡土建筑文化中的精髓,更好地结合应用到现代居住设计作品中。  相似文献   

15.
文言文在中国文学史上沿袭了两千多年,虽然在“五四运动”中惨遭淘汰,但直至近年来仍有毕耕先生等提倡“文言复兴”。其实,白话取代文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由诸多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我们应当在坚定白话文道路的同时,还要吸取古典文学的精髓,创作出更多、更新的作品,从而开创中国当代文学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6.
审美历史维度的乡土美学并非古典美学——现代美学——后现代美学三大美学形态在时间上的延续和继承,而是中国现代性背景下的美学体系的重建,是在三种美学形态交织下的知识分子立场的批判乡土、知识分子立场的诗性乡土和农民立场的现实乡土,这三个维度,是乡土美学历史意义上的审美选择。  相似文献   

17.
白话联有两类 ,一类是白话律联 ,另一类是白话非律联。白话律联的存在体现了人们在改革对联所使用的语体时 ,对文言联旧有声律规则的留恋和对韵律美的执着追求 ;而白话非律联则有彻底挣脱平仄束缚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清末民初时期,学堂乐歌作为一种歌诗体的音乐文学样式,在当时各种新式学堂中相当普及和流行。学堂乐歌的广泛传唱,极大地加速了中国近代新型音乐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学堂乐歌的大量传播直接参与了早期白话新诗语言的形式变革,为早期白话新诗的大众化奠定了一系列坚实基础。二者构成了一种实质意义上的同构关系,学堂乐歌在新诗发生期当属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9.
“文白”之争在沉寂了80多年后,再度出现在当代文坛。文言文的理性回归有其深厚的历史和现实的基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所致。倡导文言文理性回归的目的是要打破白话垄断,实现文学语体的多元化,丰富现代汉语的表现形式,再创当代文学的繁荣与辉煌。  相似文献   

20.
晚清以来,白话取代文言,获得主流话语权,进而成为新文学的基本表达方式,这一历史进程并非一蹴而就。白话升格的历史演进过程,在混杂着新与旧、中与西、因与替等时代主题的历史语境下展开,是断裂、交叉与可能性的多主题变奏,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晚近中国由传统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的纷繁复杂。作为白话升格的直接推动力量,晚清报界的主创、编辑、写手,以白话报为变革话语表达的试验场,成为日后五四新文学登场的最初拉幕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