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一、中专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1.超限逆反 指教师或家长提出的要求超出了中专生的承受能力或认知水平.如某些家长反复唠叨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或其他问题,却不给予理解或帮助;个别教育者不分中专生的能力高低,一概过高要求、批评指责,这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即主体执意表现与施教者要求相反的言行:"让他东、他偏西,叫他打狗他骂鸡."  相似文献   

2.
中专生是一群比较易产生逆反心理的特殊群体,本文从中专生的逆反心理各种表现入手,分析了形成的原因,并从教师、同伴和学校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应对中专生的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中专生存在的严重逆反心理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分析和对待.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中专生逆反心理在各方面的主要表现;其次是剖析学生在生理、心理、性格、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第三是加强中专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校育人环境、研究和探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确对待并且选择最佳教育方式,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出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的合格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4.
针对目前中专生存在的严重逆反心理现象,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正确分析和对待。首先要了解和掌握中专生逆反心理在各方面的主要表现;其次是剖析学生在生理、心理、性格、社会、家庭、学校等方面产生逆反心理的原因;第三是加强中专学生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优化学校育人环境、研究和探讨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正确对待并且选择最佳教育方式,通过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培养出心理健康、适应社会的合格专业人才。  相似文献   

5.
一、中职生主要存在的影响群体和谐的心理倾向和障碍 (一)逆反心理 学生的逆反心理主要表现为主动型逆反心理和被动型逆反心理。主动型逆反心理一般表现为学生有意识地与老师或家长的意愿对抗。如有的学生信奉“人不为已,天诛地灭”的处世哲学,事事处处表现出玩世不恭的心态;有的表现为发泄对老师的不满,与学校作对。被动型逆反心理多是在老师或家长的言行刺激或其它条件直接的影响下,表现出来的与教师和家长意愿相违背的心态。  相似文献   

6.
逆反心理是指认知者在特定的认知情境中产生的与认知信息相对立相矛盾的并与一般常态活动性质相反的情绪体验和行为意向。它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心理现象,存在于各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身上。当前中专生的表现较为突出。 一、中专生逆反心理的成因 中专生逆反心理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外部刺激和情境因素的原因,也有中专生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的原因。 从客观上来讲,中专生的日常活动不够充实,实习内容单调乏味,教育者的观念陈旧和方法的不当,是引发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的主要原因。当前新知识不断出现,若教师不注意知识更新,传授给学…  相似文献   

7.
一、初中生逆反心理的表现 (一)信度逆反。有相当数量的初中生对学校、领导、教师的宣传,表现出一种不认同、不信任的反向思考。 (二)期望过高逆反。家长或教师提出的要求超出了学生的承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容易引起子女的抵触情绪,从而产生逆反心理。  相似文献   

8.
逆反心理,在中外传统心理学概念中没有提及,然而,却是我国近年来教育实践中被人们关注的一种心理现象。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如我们常见到学生顶撞当众批评或挖苦他的老师或家长),其实质在于突出主体(自我)的某种需要或尊严,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或存在价  相似文献   

9.
张芳芳 《考试周刊》2014,(95):176-176
中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是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表现为中学生的接受心理与教师、家庭的教育导向、教育内容或目标要求的心理冲突,这种冲突往往是教师、家长所无法预见的。  相似文献   

10.
周江云 《成才之路》2009,(16):21-21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会给学生带来心理压力,引起心理障碍。逆反心理还容易造成感情失控,使学生与家长、教师感情疏远、关系僵化,甚至对立,学生就会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  相似文献   

11.
逆反心理是客观要求与主观需要不相符合时所表现出的强烈抵触情绪。逆反心理是青少年成长过程的一种自我防御、自我保护的手段,其表现形式多样。教师和家长对青春期青少年逆反心理进行合理引导,充分发挥其积极效应,是青少年能否顺利度过危机年龄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逆反心理在心理学中指的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逆反心理大都具有危害性,如果不能得到正确的引导,逆反心理过重或自己不善于处理和自我调节,容易导致学习退步,以及与老师、同学关系紧张,与家长感情疏远甚至对立,学生听不进正确的教育和劝导,可能造成大错.因此,教师有必要深入了解逆反心理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引导学生在产生逆反心理时,学会自我控制和调节,塑造健全人格,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3.
不良逆反心理是指与好的、正确的、积极的东西对着干的一种心理。学生出现不良逆反心理时,正受某些情绪、观念的支配,很难意识到他正在犯错误,但当老师同学经过讨论,把某些表现摆到他面前的时候,他就可能意识到这是错误的。帮助中学生克服不良逆反心理,可分四步。第一步,列举中学生不良逆反心理有哪些表现1.与老师、家长对着干如气温骤降,某同学正想加衣服,其父亲或母亲说,“再不加衣会感冒的!”这同学偏偏不加了,甚至还会故意脱一件。不良逆反心理严重的同学,以敢于顶撞老师、家长为自豪,事后,他能体验到一种快感。2.与他人、团体对着干某…  相似文献   

14.
逆反心理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出与要求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导致小学生逆反心理的原因较多,教师应注重改进教育和教学方法,减少学生的逆反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进入高中,学生多多少少表现出一定的逆反心理,重者表现为对学习生活消极、冷漠,甚至与教师、家长"对着干"。如果不及时采用一定的策略来应对,将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逆反心理是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与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形  相似文献   

16.
逆反心理是中专学生身心发展阶段的特点之一,有其负面影响但也有正面效应.残疾人中专生由于身体的残缺,必然导致心理方面的残缺,其表现比健全人更为明显与激烈,发展后果也更为严重,作为特殊教育的工作者,教师应正确分析、对待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导其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以达到教育的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一、中专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一)学校教育工作中的失误1、德育工作实效性差。主要表现为一些学校思想教育内容枯燥、贫乏,缺乏吸引力,教育方式生硬,评价工作又未能及时跟上。有些学校以智育代替德育,造成学  相似文献   

18.
在对青少年的施教中,很多家长、教师普遍感到当代青少年存在比较严重的逆反心理现象,同时又表现出束手无策的状态。逆反心理正在使很多施教者的热情和积极性受到考验和打击,因此,认真研究青少年逆反心理的表现、成因、看法、危害及寻找积极有效的疏导方法,不仅具有广泛的社会价值,而且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是指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也是人们之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青少年中,这种心理表现尤为明显,不少的孩子处处与教育者"对着干""、反着来"。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因为独立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是人生成长的必然。但是,我们发现,多数青春期的孩子都能平稳的度过这一时期,逆反心理并不是青春期孩子的专利,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对此要重新认识,深入了解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具体原因,并更多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科学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20.
在心理学中,逆反心理是指一种比较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也是人们之间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而对对方的要求采取相反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在青少年中,这种心理表现尤为明显,不少的孩子处处与教育者"对着干"、"反着来".传统的观点认为,这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们因为独立意识的萌发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的情绪体验,是人生成长的必然.但是,我们发现,多数青春期的孩子都能平稳的度过这一时期,逆反心理并不是青春期孩子的专利,这就需要家长和老师对此要重新认识,深入了解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的具体原因,并更多地审视自己的教育方式,科学有效地引导青少年对情绪的自我控制和调节,帮助他们塑造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