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桂林救亡日报,郭老在《洪波曲》有这样一段记载: “救亡日报社的朋友们到了桂林本来打算立即复刊的,但因经费无着,地方上的当局也无意帮忙,以致虚悬着。我扭着陈诚,向政治部要津贴。他很勉强地答应了每月津贴二百元。这津贴的数目虽然少,然而是中央机关所津贴的报纸,对地方党部的麻烦也就是一副挡箭牌了。同时又由夏衍到香港去筹了一笔经费,于是这份文化人的报纸便在翌年元旦又在桂林复刊了。——这报纸是在两年之后,张治中做  相似文献   

2.
抗战全面爆发后,桂林一度成为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文化中心,享有"桂林文化城"的美誉。据统计,当时集结在桂林的作家、画家、音乐家、戏剧家和新闻工作者等,多达1000余人,其中闻名全国的近200人。①大批新闻工作者到达桂林后,或继续出版原已出版的报纸,或创办新的报纸。这一时期,先后有《大公报》(桂林版)、《广西日报》、《扫荡报》(桂林版)、《救亡日报》等多达16家大小报纸发行。②同时,中央通讯社桂林分社,国际新闻社(以下简称"国新社")、工商通讯社、救亡  相似文献   

3.
6月12日 ,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市新闻出版局联合召开“上海生活服务类报纸工作座谈会”。与会者就上海生活服务类报纸的现状、面临的问题以及发展前景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达成了一些共识。《申江服务导报》主编徐炯、《生活周刊》主编李世雷、《上海壹周》主编陈保平、《上海星期三》主编裘正义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张子让在座谈会上作了交流发言 ;《解放日报》总编辑宋超、《文汇报》总编辑吴振标、《新民晚报》总编辑金福安和《新闻报》总编辑裘新也在座谈会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上海生活服务类报纸发展势头良好“生活服…  相似文献   

4.
张恨水先生系安徽省潜山县岭头乡人,他是一位誉满中外的高产作家,又是主编报纸副刊的高手。他自1919年步入新闻界,在长达30年的新闻生涯中,先后主编过《皖江日报》副刊、《世界晚报》副刊、《世界日报》副刊以及北平《新民报》副刊等。张恨水主编报纸副刊有以下特色:  相似文献   

5.
桂林日报     
《传媒》2002,(6)
《桂林日报》是中共桂林市委机关报,自1951年创刊以来,在中共桂林市委的领导下,积极为桂林市两个文明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并且报社本身不断发展壮大。如今,桂林日报社办有《桂林日报》、《桂林晚报》、《体坛导报》三张报纸,共有员工206人,其中高级职称29人,中级职称105人,初级职称51人。 《桂林日报》、《桂林晚报》覆盖全市17个县(区);《体坛导报·博彩》覆盖广西全境并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成都、沈阳、长沙、昆明等城市分印。  相似文献   

6.
桂林日报社是广西创刊较早,较有影响的地市党报之一。现办有《桂林日报》、《桂林晚报》和《体坛导报》三张报纸,下属一个印刷厂共有采编人员和员工470人。自1998年底地市合并成立新的桂林日报社以来,在新的党委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紧紧围绕提高报纸质量、加快报社事业发展这个中心,不断加大机制改革力度,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充分调动了报社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了报纸质量的提高,“双效”明显。2000年,该报社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地方报社管理先进单位。一、创造好的机制,激发员工的热情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报业的改革发展趋势,桂林日…  相似文献   

7.
《大公报》(桂林版)是一份高度重视抗战救国,以“国家利益”为宣传中心的民营报纸.通过详细分析《大公报》(桂林版)言论在抗战中的舆论影响,重新评价《大公报》(桂林版)言论的独特价值和历史地位,并指出该报舆论监督本地化和即时化的特点,为当前舆论监督的异地化、延时化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广西日报》昭平版初创时期194 4年 5月 ,日寇发动湘桂战役 ,桂林被迫疏散。当时桂林的文化人 ,一部分向重庆方向撤退 ,一部分则顺漓江南下 ,向平乐、昭平方面疏散。欧阳予倩先生领导的广西省艺术馆那时正在演出《草木皆兵》和排练《杏花春雨江南》。敌人疯狂前来侵犯 ,欧阳予倩手无寸铁 ,只得赶忙雇了船 ,带着艺术馆全体工作人员和家属向昭平方面撤退。差不多同时到达昭平的有桂林文委委员张锡昌、广西大学千家驹教授、桂林广西日报总主笔莫乃群以及广西工会负责人徐旭 (寅初 )、周匡人等 ,还有胡愈之的弟弟胡仲特等。这些文化人一到昭平 …  相似文献   

9.
自《洛阳日报》1985年在我国率先打响报纸自办发行的第一炮后,近两三年,许多报社也纷纷作了尝试。截至今年2月底,全国正式登记注册的报纸共1491种,其中搞自办发行的已有312家,市级报纸26家。这26家报社是:《天津日报》、《洛阳日报》、《太原日报》、《太原晚报》、《开封日报》、《合肥晚报》、《柳州日报》、《新乡晚报》、《桂林  相似文献   

10.
中国报纸由西方传入,《申报》1872年创刊,《新闻报》1893年创刊,《时报》1904年创刊,被誉为"知识界的恩物"的《申报》、"商家耳报神"的《新闻报》与文化人的宠儿"的《时报》,在上海滩望平街上形成鼎足三分的局面.这些报纸锐意革新的勇气,使其他各报纷纷效仿,望平街出现了激烈竞争的兴旺景象. 其中,狄平子、史量才两位报界先驱,对我国报业的改革创新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国际新闻界     
英《金融时报》等三家媒体联手在俄创办一份新报纸英国《金融时报》、美国《华尔街日报》及荷兰独立媒介公司4月7日宣布将于今年8月合作推出一份俄文经济类报纸。这份报纸面世后将首先在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地发行。现任《莫斯科时报》经济新闻编辑的列昂尼德·别尔什茨基将出任这份尚未命名的报纸的主编。别尔什茨基说,这份新报纸将拥有20个俄文编辑记者,其内容的30%为翻译《华尔街日报》和  相似文献   

12.
胡正强 《新闻知识》2007,(12):73-75
我国现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政论家夏衍,从抗日战争开始到全国解放,先后从事了十二年的新闻工作,在上海、广州、桂林等地辗转主编过《救亡日报》,担任过《新华日报》的代总编辑,参加过《华  相似文献   

13.
六十年代末以来,美国的报纸读者对报纸的信任程度越来越差。为使报纸工作得到读者的监督,《纽约时报》的一位名叫 A·H·拉斯金的人于1967年6月11日在《纽约时报杂志》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报业出了什么毛病》的文章。他希望报纸从自己组织的内部发展渠道来监督报道的质量和准确性。他建议报纸设立读者代表,并认为读者代表应由有新闻工作经验的、有权威的和能够听取读者意见的人来担任。同年同月,《路易斯维尔信使日报》兼《路易斯维尔时报》的主编 N·E·艾萨克斯接受了上述建议,立即任命曾长期在信使报担任城市版主编的约翰·赫  相似文献   

14.
重庆《新民报》创刊时,有副刊两个,一名《血潮》,一名《最后关头》。都是综合性的。继后又有《大时代》和《万方》。1941年增出晚报,辟副刊《西方夜谈》。抗战结束时,原有的副刊除《西方夜谈》外,都已鸣锣收兵。1946年秋天,我和报社的几位同志都觉得“报纸不可无副刊”,商量一番后,即将聂绀弩老兄请来,由他在日报上主编一个副刊,命名《呼吸》。正像人由呼吸不灵到恢复了呼吸似的,报纸的活力又加强起来,继《呼吸》之后,日晚两报都增辟了不少副刊,有力扬主编的《虹》,孟超主编的《人间乐园》,刘尊一主编的《学  相似文献   

15.
少谈些政治多谈些经济─—学习列宁《论我们报纸的性质》一文的体会尹连根列宁的一生,都与党的出版物密切相关。他当过许多报纸和杂志的主编,为《火星报》、《前进报》、《无产者报》、《真理报》、《消息报》写过大量文章,1921年,在填写莫斯科苏维埃成员卡片时,...  相似文献   

16.
1929年9月9日,三个年轻人陈铭德、刘正华、吴竹似,在南京,选择孙中山第一次起义的日子,创办了一张报纸《新民报》。到了1946年5月1日,《新民报》上海版晚刊创刊,《新民报》拥有了五社八版的规模。五社为南京、重庆、成都、北平、上海,前三社均为日、晚两刊,从而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民营报纸。它创办之初,正是蒋介石用现代方式组织起来的专制国家成立不久,“党化新闻界”使中国新闻界受到空前的钳制;它的大发展之时,正是抗战胜利不久,中国面临和平与内战、民主与专制两条道路选择的关键时刻。也就是说,在一文网森密的国度里,《新民报》能够在保持文化人气节,又发挥文化人长处前提下成就如此辉煌的局面,无论从报社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主编的《世界经济导报》今年6月在上海创刊,半月一期。这个报纸专门报道世  相似文献   

18.
经过激烈的竟争,克劳德·朱利安已被选为法国最大报纸《世界报》主编.根据惯例,他将于1983年走马上任.朱利安今年五十六岁,他已在《世界报》工作了二十九年,曾任该报国际版主编和《外交月刊》主编.著有八本书,主要是写古巴与北美的.他精通英语,熟悉美国事务,同情第三世界国家.朱利安在任《世界报》的《外交月刊》主编七年中,月刊发行量增长了一倍,并以此为论坛,发表了他的反帝国主义观点.《世界报》在这次改选主编过程中,编辑部成员分裂为旗鼓相当的两大派.经过六轮选举,  相似文献   

19.
《波士顿环球报》正加强措施以提高专业人员的写作能力。兼任《美国报纸编辑人协会》主席的该报主编托马斯·温希普认为,在今后20年中,要在吸引读者方面应付有线电视等宣传媒介的挑战,改进报纸的写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在这方面,《波士顿环球报》,  相似文献   

20.
不少文化人都赞同:有什么样的报纸副刊,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而书评恰是报纸副刊凸显文化品质的重要部分。2008年7月6日,《东方早报》在创刊5周年之际推出了《上海书评》,这并不算是这个每周日随报发行16个专版的副刊出现的最好时机。在当前的出版业,相对于各类畅销书的风生水起,较为严谨的书评则不那么受到重视,甚至于沦为图书营销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