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我们生活在世界全球化、经济一体化和政治多极化的时代。这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要适应本地区、本国的发展,更要具有认识世界、参与世界及改造世界的能力与素养。国际教育界为应对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将全球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来实施。全球教育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核心问题,在发达国家纷纷开展实践。基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学生国际理解素养的要求,广西大学君武小学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BC)省合作,以联合国千年发展计划提出的目标为基础,实施"全球教育"项目,聚焦"和平、环境、公民、发展"四大主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手、脑、心三方面的协调,让学生能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乐于实践,关心世界的发展,树立全球观念,以积极参与的心态去关注和平,关注全人类,成为真正的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2.
主体间性受到了教育研究者的普遍关注,培育学生的主体间性品质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主题。在学校这一公共场域中,人们应该关注学生的公共生活,引导学生过一种有尊严的公共生活,培育具有世界胸襟的现代中国公民。公民教育实验设计在理论构建中形成,在实践探索中完善,力图构建一种以公民知识的掌握为基础,以公民观念的养成为核心,以公共生活为导向,融"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于一体的多样化公民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3.
胡忠国 《快乐阅读》2011,(18):61-62
教育的核心是"育",这不仅是我国古代关于教育的要义,也是我们现在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追求的目标,我们应该努力为每一个学生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环境,多关注学生们的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真正的去关注他们的成长!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与世界问题的日益凸显,世界各国越来越关注人类共同居住的家园,并致力于共同建设更加公正繁荣适宜人类生存的世界家园.为适应世界发展趋势,各国教育开始研究"世界公民"教育,关注培养"世界公民".  相似文献   

5.
"协商课程"理念倡导教师与学生在课程活动中的协商对话,它通过对学生的"赋权",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的设置、开发、实施以及评价等过程之中,从而促进课程权力的均衡分配。"协商课程"理念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平等协商,可以保障学生的课程权力和公民权利,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公民品质,提升公民教育的效果。因此,公民教育有必要以协商课程理念为重要基础,建构以公民课程和品德课程为核心的协商课程机制,发挥课程生活的隐性的公民教育功能,以此来提升公民教育的公共性与民主性,使公民课程真正以公共价值原则为导向,最终促进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公民教育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海峡两岸都受到了很高程度的重视。如何进行公民教育、通过怎样的途径进行公民教育,以及如何创新公民教育的形式以确保其效果真正落到实处等,已成为海峡两岸共同关注的问题。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展和教育思想的不断进步,创新中小学公民教育的形式在我国大陆地区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实施公民教育的路径也在不断完善和充实当中。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台湾地区作为在中小学  相似文献   

7.
学校公民教育不仅要讲授和传递公民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公共生活的空间,通过公共生活的交互性平台来培养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共精神。当代社会在生活方式上已经逐渐从传统的"私己生活"向现代的"公共生活"转型,这为学校公民教育提供了生活实践的基础。学校公民教育应当依托于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型,为学生建构出公共生活的实践平台。在具体的教育策略上,学校公民教育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公共生活策略,主要包括学校领域内的民主管理策略、社团自治策略,以及学校领域之外的"小社区"生活策略和"大社会"生活策略等,来培育和锻炼学生的公民品质和公民行动能力,提升学校公民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8.
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要从关心、爱护出发,以尊重为基础,投入感情,创新方法,创造学生能笑着接受的批评,真正发挥批评的教育魅力,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为自尊、自爱、自强的小公民。  相似文献   

9.
李丽 《黑河教育》2014,(9):58-58
正教育专家叶澜说过:"课堂教学蕴涵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魏书生先生也曾说过:"我们在研究新课改的时候,首先要明确我们的目的和方向。我们的研究要脚踏实地,我们从哪里来,最终要回到哪里去。"这些话旨在说明,教师应从生命的层次进行课堂教学,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成为学生的乐园。英语教学也不例外。一、关注课堂,首先要关注学生让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家长、教师、学校、社会共同的呼声和愿望。那么什么是  相似文献   

10.
自"05方案"实施以来,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进行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认为只有实现法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公民教育,实现大学教育的目标。本文以"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程为基础,结合具体校园实践,探讨大学生法制教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的意义与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学校公民教育的主体是包括学生、教师以及行政服务人员在内的学校共同体,即"学校公民",此三者共同构成了公民教育的实施主体、目标主体以及服务主体。学校公民的主体特性是主体性与公共性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学校公民与学校自身的共同发展。学校要在明确公民教育主体以及学校公民主体特性的基础上,从理念、制度以及物质三个层面入手,促进学校公民教育的主体养成。  相似文献   

12.
作为承载课程文化的初中思想品德课课堂原本是一个被师生所共同拥有的生活世界,体现着生活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关注课堂的开放、关注课常的生成已成为生活化课堂教学的亮点.要获得生活化课堂的有效追求,需要我们尊重学生的"情感",关注教学的"细节",注重学生的"融入".追求教育的"无痕".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化课堂无序与有序的统一,真正达成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  相似文献   

13.
欧盟于世纪之交开始实行新一轮科学教育改革。在这次科学教育改革中,欧盟始终以终身学习的大教育观为出发点,以"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和"促进所有学生科学兴趣"为主要目标,重视基础学校的科学教育质量,并力图实行几大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为全体公民提供平等、开放、民主与包容的科学教育环境。欧盟在科学教育方面的新举措值得我们关注与借鉴。  相似文献   

14.
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是培养、教育下一代.一方面我们有责任把成绩优秀、品质好的学生培养成为国家的栋梁:另一方面我们应当面向全体学生,将那些品质、成绩稍差的学生培养成合格的公民.因此,转化后进生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究竟怎样做才能把"转差"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笔者认为:与学生沟通,恰当引导,适时教育,才是"转差"成败之关键.  相似文献   

15.
批评不但是教育人的一种手段,也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科学.要从关心、爱护出发,以尊重为基础,投入感情,创新方法,创造学生能笑着接受的批评,真正发挥批评的教育魅力,让我们的学生都成为自尊、自爱、自强的小公民.  相似文献   

16.
把人作为教育的主体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根本理念,以此理念为基础,我们的教育教学进一步提出了"素质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这一模式尤其注重和强调对学生情感的关注,以及对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通过一系列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让学生能够真正在学习当中提高自己驾驭语言的能力,增强其实践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7.
"真正"的儿童立场该是怎样的呢?"真正"的儿童立场要关注学生当前状况,以此为起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真正"的儿童立场要充分估计学生的发展潜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真正"的儿童立场要能够促进学生发展,因为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发展;"真正"的学生立场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充分估计每个学生的发展可能。  相似文献   

18.
公民范畴是公民教育的本体论依据;真正的公民是世界历史性个人,是享有权利与承担责任、个体主体与类主体相统一的人;民主与规范是公民教育的过程论特点,构成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起点;公正与幸福是公民教育的价值论规约,构成公民教育的价值逻辑起点。公民、公民教育的实践逻辑起点与价值逻辑起点互相规定,共同保证着公民的有效培养。  相似文献   

19.
郝文君 《考试周刊》2014,(59):153-154
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个简单的政治说教过程,而要通过学生自觉地学习真正形成对社会主义政治理想的认同。教学实践表明,以旨在培养公民意识,为社会塑造合格公民的公民教育为基础,即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更可使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用心观察不难发现,当下的高考作文题,如《忧与爱》、《家书的消失》、《坐在路边鼓掌的人》等等,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关注生活,关注人生,关注人文。人情味浓郁了,文化味加重了,这也是与当下公民教育的理念一脉相承。写作,是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表达自我的手段,是公民与社会沟通的工具,是公民传达自我诉求的媒介。如何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培养合格的公民,实现教育的双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