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浅析于连形象及典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于连身上具有的平民意识、性格的矛盾与虚伪性及直面人生的反抗精神这三个方面对于连形象进行了分析,并概括总结了这一人物的典型意义。  相似文献   

2.
《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是个性格较复杂的人物形象。他自私自利、自卑自傲、对生活充满美好的追求,具有善良正直的本性,这种矛盾复杂的性格来自于他的出身和现实的矛盾,理想与手段的矛盾等。  相似文献   

3.
于连是法国杰出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品《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具有真与假、美与丑的二重性格,体现出当时社会关系的两极对立、矛盾和冲突。按照司汤达的本意,小说书名中的“红”象征着于连想成为拿破仑手下一名士兵;“黑”象征着于连不得不去当教士。纵观于连短暂一生的表现,不难发现:红是于连的真面孔,黑是于连的假面孔。红与黑共同组成了于连性格的二重性,同时,也共同促成了于连形象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人们对《红与黑》中于连这个人物都众论不一。本文认为小说主人公于连是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小资产阶级个人奋斗的典型,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形象,他的性格具有多元性。由于自我观念始终是他的思想性格的底蕴,因而,在不同的生存环境里,他时而反抗,时而妥协。他的一生奋斗,激荡着追求自由、平等的政治激情,也充满追求个人幸福的利己主义欲望。  相似文献   

5.
于连与德·瑞那夫人的关系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瑞那夫人爱上了于连,而强烈的阶级意识阻止于连去爱瑞那夫人;其次是于连为了报复和反抗德·瑞那先生以及上流社会而去占有瑞那夫人,最后才是真挚的相爱;于连与玛特儿的关于是一种斗争、征服和占有,主要是为了反抗贵族阶级和等级制度。以往把于连与瑞那夫人和玛特儿的关系看作是为了金钱和权势向上爬而勾搭、诱惑她们,这恰巧是当时教会以及上层社会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纵观小说全篇,笔者认为于连的性格是充满矛盾性,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如果说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那么他的充满矛盾的性格则是直接原因。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  相似文献   

7.
于连是司汤达名著《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他的性格是复杂的,这在他的生命最后阶段尤其表现得集中:一声枪响,德·瑞拉夫人倒下了,于连琅珰入狱。枪响前后,于连判若两人:自幼就支配他整个身心的狂热野心如今灰飞烟灭;昨日还占有他心灵的对玛特尔小姐的爱情已换作厌倦冷漠;而对“出卖”他的仇人德·瑞拉夫人,却重修旧好,热恋如狂;尤其令人不解的是,他贪恋着前所未有的爱情的欢娱,却又断然拒绝情人的恳求,不求赦免,唯求速死;此外,不久前还是统治阶级忠实走卒的他,几天后竟在法庭上慷慨陈词,俨如为民请命的造反英雄。如此复杂的矛盾集中于一人身上,无怪乎历来的评论家们对之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8.
我看于连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的主人公。许多评论者都强调了他的野心和虚伪,把他看作“野心家”和“伪君子”。其实,于连的性格始终交织着良知与野心、热情与虚伪、真诚与作假的矛盾,他在小说中表现出的更多是热情、真诚和善良。  相似文献   

9.
于连反叛性的坚毅性体现对父权不服从,对阶层尊卑的挑战,对宗教神学的不满与利用;家庭权威、政治权威和神学权威都与其性格抵牾,他以潜心读书躲避父亲,以坚决抗争争取个人权利,以虚伪手段让宗教为个人所用,甚至以出卖自我灵魂来提高自我身份。于连的一系列反抗带有悲剧性,首先归因于等级制度,这既是其成功的障碍又是其矛盾性格的产婆;其次源于其正义目的和邪恶手段结合。  相似文献   

10.
于连是法国作家司汤达的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纵观小说全篇,笔者认为于连的性格是充满矛盾性,并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变。如果说当时的社会政治制度是其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那么他的充满矛盾的性格则是直接原因。时代的变迁,不堪受辱的内心,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以及向上爬而不能如愿的愤怒,形成了其特有的反抗、自尊、柔弱、正直而又妥协、自卑、残暴、虚伪的矛盾性格。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辛弃疾悲剧人生的分析 ,探讨其悲剧人格构成。其抗战爱国人格、高洁刚直人格、深沉忧患人格对社会主流人格的超越决定了其悲剧人生的必然性。并探讨了这种人格的形成渊源。  相似文献   

12.
《伟大的盖茨比》和《红与黑》是西方文学史上两部重要小说,作品分别以美国爵士时代和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为背景,描绘出世态炎凉的社会百态。作者菲茨杰拉德和司汤达分处不同国家、不同时代,却不约而同地塑造出有着相似命运的主人公—盖茨比和于连。两位主人公虽蕴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却殊途同归、凛然赴死。通过对比两位主人公时代背景、个性特征、爱情经历的相似性,以及对作品中的意象进行分析,可见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主人公的情感失意、梦想破灭具有客观必然性,也说明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平民实现梦想的几率几乎为零,主人公最后只能以死谢幕,从精神上达到涅重生。  相似文献   

13.
曹植咏侠诗中的侠客形象既有对前代的继承,又深深打上了诗人个性化的烙印。他改造侠的人生价值观念,摒弃其好勇斗狠的一面而使之成为保家卫国的勇士,突出侠的精湛超群武艺,颂扬侠的勃发生命和张扬个性,使侠的形象呈现出理想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4.
本文运用霍妮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红与黑>主人公于连基本焦虑的形成及探求荣誉的病态驱力进行剖析,认为于连正是为了克服个体的神经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的复归而无怨无悔地选择死亡,意在为当今个体人格的成长提供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白沙集中大量的咏酒诗, 它们表现出浓烈的主体意识与生命情调。主要体现在: 抒发自得的逸兴浓情; 表现诚挚、融洽的友情; 陶然忘机的诗酒之乐; 表白高洁、自由的人格  相似文献   

16.
教师人格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格形成、志趣、人生选择将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应当关注教师人格力量的作用,充分利用教师的人格影响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人格。因而每一个教师应当注重自己人格背景的构建,通过教师人格力量去感化和改造人,造就有理想、有知识、有能力、有事业心、有责任感的人。  相似文献   

17.
该文主要从有抱负,识时务,有意志,有骨气四方面对小说<红与黑>中于连的角色另眼相看,展现于连为了理想的生活而奋斗不息的英雄风采.  相似文献   

18.
论于连     
于连试图主宰自己的命运,被迫采取卑鄙的手段,人格独立的倾向和孤独的心理状态使得他拒绝完全为统治者在精神上征服,因此他的失败是必然的.  相似文献   

19.
汪曾祺经历过人生的无奈和悲凉,所以他的小说总有一点淡淡的忧郁,尤其是他后期,相当一部分作品蕴藏着悲剧意味。这种悲剧意味不那么张扬,而是含蓄的,具体表现为命运悲剧、人性悲剧和伦理悲剧。他借人物的遭遇表现人生的悲凉,显示了一个人道主义者的悲悯情怀。他的悲剧精神不是表现为与命运的斗争与反抗,而是表现为对弱者的悲悯与同情,由此形成了他独特的悲情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