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第九册中的一篇课文,属于"文包诗"形式的课例。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是培养学生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材料。教者通过简洁的四步教学,演绎出令人"怦然心动"的不简单的教学境界。一、每个学生都是天生的学习者教学片段1:诗文对照,理解诗意  相似文献   

2.
《黄鹤楼送别》一课属于"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本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佳句。教学中,我正按预设的教案引导学生体会诗人与朋友依依惜别之  相似文献   

3.
“文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文体。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教学这类课文的关键是对“诗”“文”进行有效链接。那么,如何实现有效链接呢?下面,就教学《黄鹤楼送别》一文来谈谈我实践的体会。  相似文献   

4.
"文包诗"这种文体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独创,她选择一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篇作为创作基础,把这些古诗的创作背景或诗人的创作经历经过合理的想象编写成一个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诗"是"文"的话题由头和故事中心,<黄鹤楼送别>(五年级上册)是一篇"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课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相似文献   

5.
本课属"文包诗"的形式,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创作的佳境。"文包诗"这一类型课文教学时一定要突出核心目标。《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核心目标就是理解《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意思,进一步体会诗人和朋友间依依惜别的情感。教学中每一个教学步骤都应紧紧围绕这个核心目标进行周密的设计。  相似文献   

6.
《黄鹤楼送别》一课属于“文包诗”。课文以故事的形式引出千古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本篇课文,应引导学生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知道诗人的创作经历,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欣赏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佳句。[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主题单元──"走进名著"中的一篇课文。它是一篇文包诗体裁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这是编者对古诗进行的"再创作",课文对古诗的解说虽有合情合理之处,但是过于片面和单线性。这篇课文仅仅是学习这首千古名诗的一个参考而已,但绝不是全部。这样一篇文包诗课文,为教师"用教材教"提供了  相似文献   

8.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文包诗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诗文互照,以“情”为主线贯串全文,表达了李白、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相似文献   

9.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教材五上第七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是一篇"文包诗",文是诗头,诗在文中,学文是为了理解诗的含义及其表达的主旨。在这篇文包诗课文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既是重点,又是难点。两次不同的教学,笔者进行了两种不同的设计。第一次教学:"言为心声,行为心表",言行之中读出别情俗话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外在的语言和动作,都是一个人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黄鹤楼送  相似文献   

10.
<正>"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中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它既不同于一般课文,又不同于诗歌,而是根据那些千古名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的一个生动活泼、语言优美的故事,即"文"是由"诗"演化而来的。这类课文,有的是全诗照引,诗文共融,如《李广射虎》;有的是凸现名句,写出场景,文章中包含诗句,如《少年王勃》,故名"文包诗"。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话互照,情景同现,是融古今之美于一  相似文献   

11.
刘云丰 《考试周刊》2012,(88):54-54
教材简析:《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五年级小语上的一篇文包诗,“诗”与“文”浑然一体,相映成趣。此类课文的教学应根据“文包诗”课文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12.
【教材解读】 这是一篇“文包诗”的课文,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课文叙述了年轻的李白在黄鹤楼为好友孟浩然饯行的情景,描绘了长江边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抒发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情怀。故事是诗的扩展和阐释,诗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对照,景情在同一文中出现,是联系语言环境理解诗意和体会诗人情感的好文本。  相似文献   

13.
应邀参加兄弟学校组织的校际互动教研活动,我被安排在上午第一节上,教学《黄鹤楼送别》一课,这是一篇"文包诗",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  相似文献   

14.
正"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特有的一种课文类型,它根据古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创作经历编写成语言优美、情景交融的故事,将古诗融于其中,从而形成一篇课文。笔者以《黄鹤楼送别》一文第二课时的教学为例,谈一谈"文包诗"类课文"扣诗学文,诵写结合"的教学策略。一、入题,引读古诗  相似文献   

15.
应邀参加兄弟学校组织的校际互动教研活动,我被安排在上午第一节先上,上了《黄鹤楼送别》(苏教版第9册25课)一课,这是一篇文包诗,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故事是诗歌的拓展和阐释,诗歌是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交融。  相似文献   

16.
“文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文体,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下面,我就结合《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来谈谈体会。一、“无为式”链接,唤醒师生的先见“无为式”链接也就是对“诗”“文”不进行链接,教学时就“诗”论“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前两句中的一些词语学生不容易理解,比如说什么是“西辞”,什么是“下”,李白为什么称孟浩然为“故人”,孟浩然为什么要下“扬州”,等等。而对于这些词语,课文并没有进行解释。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没有立即进行“诗”“文”链接,而是先让学生就一、二两句质疑。对于学生通过读诗就能够解决的问题采用交流的方式分享问题的答案,对于学生不能理解的问题,比如“西辞、下扬州”等由教师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7.
《黄鹤楼送别》是一首文诗兼美的文包诗,诗中有文,文中藏诗,诗文浑然一体,别具一格。大诗人李白在黄鹤楼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有感而发,因此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从文到诗,紧紧扣住一个"情"字,感受到李、孟之间的一丝依恋、一点伤感、几许惆怅,却是人生中最富有诗意的送别。"依依惜别"是本课的文眼、情眼,最能体现出朋友间尊重和敬仰的情意之美。抓住这个教学切入点,让学生置身文本之中,用朗读、品析、表演、补白体会那般"友情""亲情""豪情""离情"之美。  相似文献   

18.
“文包诗”是苏教版创新的一种教材文体。在这类课文中,文章(故事)是诗歌的扩展和阐释,诗歌是文章(故事)的浓缩和提炼,诗文互照,情景同现。下面,我就结合《黄鹤楼送别》一课的教学来谈谈体会。一、“无为式”链接,唤醒师生的先见“无为式”链接也就是对“诗”“文”不进行链接,  相似文献   

19.
【设计理念】《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是文包诗,教学时是先学诗还是先学文,大家争论不少。笔者以为,学习古诗,进入诗的意境效果最佳。而进入诗的意境并不能一蹴而就,需要意象的积淀,思维的投入,情感的叠加。而文  相似文献   

20.
“文包诗”是苏教版教材的一种特殊的教学内容,这类文章大多是在通俗易懂的故事叙述中揭示古诗词的创作经历、背景、内涵等,将诗词名句包含其中,文质兼美,故事生动,容易使学生入情入境,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境美。《黄鹤楼送别》这篇课文就是以一个生动的故事再现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的创作情境。文章以送别为线索,文中有诗,诗文互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