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下沉式广场作为城市广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城市地面与地下交通的节点、城市广场的扩展与补充和地下建筑的主要外观等主要特点。总结城市下沉式广场设计以人为本,突出建筑的个性化原则,提出下沉式广场空间环境设计中应注意的看见尺度、环绕空间的融合以及广场道路等难点与重点。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长春火车站综合交通换乘中心的设计分析,探索地下空间开发模式及规模。  相似文献   

3.
《科技风》2016,(17)
随着人口与交通影响的加大,城市的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必然会影响城市的发展建设。目前,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引起社会的关注。因此,对地下工程开发技术的探究以及提高环境地质效益,可以更加充分地开发地下空间资源,更加快速有效地实现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建设。  相似文献   

4.
从贵阳轨道交通正在建设站点及周围设施布局情况出发,在借鉴国内外典型城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无缝换乘先进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贵阳市的交通布局、用地特点以及人文环境,本着"快捷便利,以人为本"的原则,从综合枢纽站,大型接驳站及一般站换乘3个方面,对未来贵阳市轨道交通与地面公交的无缝换乘方式提出几点设想和规划思路。  相似文献   

5.
黄鹂 《科技通报》2019,35(5):195-198,208
采用当前方法提取城市交通枢纽站区的空间特征时,选取的指标显著性系数较低,存在特征提取精准度低的问题。提出多维度视角下城市交通枢纽站区空间特征提取方法,通过交通拥堵时空累积指标分析并判别城市交通枢纽站区的交通运行状态,根据分析和判别结果构建城市交通枢纽站交通状态可视化模型,为城市交通枢纽站区的空间特征提取提供信息。在城市交通枢纽站交通状态可视化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复杂网络理论,选取整体性指标和权值性指标,在参数特征维度、时间特征维度、空间特征维度和统计特征维度等多维度视角下利用度、度的分布、平均度、簇系数、平均路径长度、客流量点强度、平均运距点强度以及度和度的相关性指标得到城市交通枢纽站区的空间特征,在多维度视角下完成了城市交通枢纽站区的空间特征提取。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的特征提取精准度高。  相似文献   

6.
<正>白云机场T3交通枢纽站位于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三期红线范围内,基坑东西向总长1 483m,宽15~164.41m,深度10~25m,基坑占地面积14.23万m2,车站总建筑面积近17万m2,其中地下一层为枢纽站站厅层,建筑面积为58 000m2,地下二层为枢纽站站台层,面积为108 000m2。项目北邻既有新白广城际铁路隧道,该段既有铁路盾构隧道内径8m,外径8.8m,管片厚度0.4m,隧道埋深7.489~8.687m。白云机场T3交通枢纽站隔离桩距离既有新白广城际铁路隧道结构仅为3~7.6m,已进入铁路安全保护区内,白云机场T3交通枢纽站隔离桩桩长为22m,隔离桩底距既有新白广城际铁路盾构隧道底距离仅为4.513~5.711m。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模的不断扩大,城市地下空间的利用也必将由浅层向深层次过渡,而城市地下空间规划编制,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其中,数字化建设和城市地下管道综合走廊建设是城市地下空间合理利用的重要措施。同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以及信息化技术等的使用对减灾防灾能起到很好的作用。城市地下空间给我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对城市地下空间建设的新认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不断深入,城市地下空间以其特殊的优点,被众多城市所认同,同时也是城市立体化开发的保障。地下空间规划需考虑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与地面规划的协调与开发策略的协调和与规划新技术的前瞻性的协调问题成为我们主要的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面空间日益紧张,与此同时国家对人防工程也提出了紧迫要求,因此地下空间开发与人防工程结合的人防地下商业街应运而生。基于人防商业街的管线工程承载市政道路基础设施,合理设计成为设计师门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相似文献   

9.
大城市的交通设施,无论国内外都是人们关注的问题,完全依赖地面交通难以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利用地下空间开拓城市轻轨交通,已是国际上大城市解决交通问题的共识。自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北京着手筹建地下铁道,并于60年代末建成了国内第一条地下轨道交通线。尔后,国内各大城市也都在筹划开展地下轻轨交通的兴建。根据国内外有关资料,提出了适合我国高速地铁隧道压力控制的标准及其抗震模型设计。  相似文献   

10.
董军 《科学中国人》2017,(7Z):98-98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一座又一座的大型都市冲天而起,也随之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最为关键是就是交通运输拥堵的情况难以得到改善。地面以上的空间即使早已开发过多也仅仅是杯水车薪,于是人们转而研究如何利用地下空间来缓和交通矛盾。由于地铁安全性有足够保障且准时,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新宠',也是当前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的主流手段。地铁从被发明至今,有关其是否安全的质疑便一直存在,本文就针对几个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1.
董军 《科学中国人》2017,(7Z):98-98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发展,一座又一座的大型都市冲天而起,也随之带来了很多问题,这些问题中最为关键是就是交通运输拥堵的情况难以得到改善。地面以上的空间即使早已开发过多也仅仅是杯水车薪,于是人们转而研究如何利用地下空间来缓和交通矛盾。由于地铁安全性有足够保障且准时,逐渐成为人们出行的'新宠',也是当前有效利用地下空间的主流手段。地铁从被发明至今,有关其是否安全的质疑便一直存在,本文就针对几个相关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现在世界上许多城市机动车保有量越来越大,地面交通越来越拥挤,尤其很多城市内的道路被江河、湖泊阻断,加上现在人们的工作、生活方式的变化,自己驾驶机动车出行的比例越来越高,导致以前仅有的桥梁、道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机动车出行需要。这种交通状况亟需另外的交通方式来缓解这种交通压力。城市内地下公路隧道,应运而生。城市公路隧道以其占用地面空间少、不破坏原有地面景观、能够全天候运行等独特优势在世界各国备受青睐。但是由于其处于地下,属于相对封闭的空间的特殊性,一旦发生火灾,将会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因此在隧道内设置消防系统极为重要。而水消防系统中的自动喷淋系统是整个消防系统中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雨淋阀组作为关键环节,其应用技术则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以改善人在地下商业建筑中的购物环境为目的,通过对地下商业立体化设讯空间连续性设计以及交通空间构成要素和自然元素的引入的分析和探讨,提出改善地下商业建筑的设计,建立地下商业建筑的空间方位感和增加空间开敞性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对于工程项目的测量监管工作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的始末,工程项目的测量监管对于整个工程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工程测量监管主要是监管工程的施工质量,工程的进度,工程的资金等等。本文通过包含国铁广深港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交通换乘大厅,交通接驳设施及口岸设施综合开发的一个交通枢纽项目工程进行相关的阐述,对本工程项目进行重点的分析,希望能为有关方面的研究提供理论性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对DK公司的历史和现状作一回顾与分析,通过数量化理论Ⅰ的分析与计算后指出,该公司在城市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方面具有明显优势,应确定以地下空间开发与利用为主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6.
地下空间建设与人防建设平战结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人防工程建设在地下空间建设中的历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解析研究,提出了人防建设应与地下空间开发协调发展,并坚持平战结合。  相似文献   

17.
《发明与革新》2014,(5):18-19
近一两年来,地面塌陷事故在北京、广州、深圳、长沙等多个城市时有发生,民众纷纷吐槽“走路死”、“开车死”,还有暴雨来临时出现地下排水管不畅、街面因施工反复被“开膛”等现象,这些问题的症结都在于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存在缺陷。地下空间是“潜在而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如今地价高昂、地王频现、土地资源日益紧缺的城市开发中,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18.
《科技风》2021,(5)
针对停车难的问题,提出一种设想,设计出一款基于STM32多适配型的地下出入口装置。该装置通过STM32单片机驱动并控制玻璃钢盖板折叠来实现狭小空间内的翻转折叠,将汽车安全稳定地送入地下车库,以自动化信息技术模拟停车过程,以综合信息算法计算玻璃钢盖板所能达到的具体承重,并寻找最优的翻折角度。所选用的玻璃钢盖板具有良好的采光和密封性能,可配合多种地下车库在不同宽度道路上的建造,且占地面积小,防水效果较佳。该装置能合理的利用空间资源,通过对地下出入口进行改造,能有效提升出入口进出的便捷度,缓解地面交通的压力,同时也能够优化整体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地下空间是一个城市空间不可分离的组成,它可以吸收和容纳相当一部分的城市功能和城市活动,使城市获得更大的发展潜力,近些年来我国在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利用方面已经做出了很多成绩。本文通过对国内地下轨道交通、隧道、地下综合体、共同沟等地下工程进行分析与介绍,概述了我国地下空间的应用发展现状,并对未来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地下空间建设能够缓解交通压力、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建设提供新的增长点。为补齐地下空间产业发展短板,探索山地城市地下空间高质量发展路径,中国工程科技发展战略福建研究院组织开展重点项目“福建省地下空间发展战略与实施路径研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工学部主任杨华勇教授领衔,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浙江大学、陆军工程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的20多位专家及其团队共同参与研究。近日,项目团队联名提出《福建地下空间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重点梳理和分析地下空间产业链的主要环节,剖析福建省地下空间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