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品德根源于生活。正如德育专家鲁洁教授所言“道德不是源自于神的旨意、先验的理性,也不是来自生活以外、生活之上的某种知识与理论,道德基于生活,生活是任何道德生成的普遍性前提。”新课改后,随着《品德与生活(社会)》开设,使德育“无生活”的状态得到了一定的扭转,课堂有了鲜活的生活例子,学生也有了一定的活动体验。但随之而来的却是教师以成人的生活去要求儿童,说教成分仍然存在,又出现了拔高生活的“成人化生活”教学,教学效果当然也打了折扣。  相似文献   

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强调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相似文献   

4.
卷首语     
<正>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教育与生活分离。改良一下,我们就遇着"教育生活化"和"教育即生活"的口号。生活教育者承认"生活即教育"。好生活就是好教育,坏生活就是坏教育,前进的生活就是前进的教育,倒退的生活就是倒退的教育。生活里起了变化,才算是起了教育的变化。我们主张以生活改造生活,真正的教育作用是使生活与生活摩擦。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必须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只有真正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从现实生活中的学生出发,才会真正具有生命的活力和生活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看,生活是由人作为主体建构起来的,是动态生成的,具有实践性。人也通过实践,在过生活中,促进自我的生成。作为自觉的成人活动,教育不是外在于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的问题,不是脱离了生活,而是异化了生活。所以,教育不是回归生活,而是把生活还给教育,赋予教育以生活的品性,引导学生自觉地过一种教育生活。  相似文献   

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句话,道出了数学教学的生活性,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  相似文献   

8.
王丽娜 《中国教师》2009,(24):34-36
<正>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指出:"全部的课程包括了全部的生活,一切课程都是生活,一切生活都是课程。"[1]可见,生活是教育的本源,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教育只有满足了生活的需要,才有意义。课堂教学过程也是师生的生活过程,课堂教学只有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真正  相似文献   

9.
针对当前基础教育脱离学生生活的现状,很多学者呼吁教育应回归学生生活。本文从教育的本质和生活的本质入手论述了教育和生活的关系,分析了当前基础教育脱离学生生活的现象,并对基础教育如何回归生活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刘国臣 《考试周刊》2013,(35):57-57
<正>高投入、低回报是当前高中作文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现笔者谈谈对高中作文教学的几点想法。1.丰富、充实生活,提高写作技巧写作来源于生活,脱离了生活,写作就无从说起。生活从哪里来?笔者认为,学生的生活包括间接生活和直接生活两个方面。间接生活来自读物,阅读文学名著,是丰富、了解社会生活的有效途径。直接生活是学生学习期间的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但接触生活并不一定认识生活,有了丰富的生活材料,了解其"精蕴",才能将其总结为写作的材料。怎样把材料转化  相似文献   

11.
网络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对大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肯定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对网络的消极影响也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2.
自尊的心理结构与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直以来,自尊以其对人类社会生活和个体精神生活的独特作用倍受心理学家的关注。但时至今日,关于自尊的定义仍有分歧,而对自尊的结构也有过去的静态、单一的描述性观点发展到当前的动态、多维结构。同时,自尊作为个体自我系统的核心成分,对个体的学业、人际关系、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等均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音乐与心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不同的音乐对人的心理产生不同的影响。高雅的音乐对人的心理效应是正面的 ,它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开启人的智慧 ;低俗的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效应则是负面的 ,这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警惕  相似文献   

14.
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信息化时代上网已经成为很多人生活的一部分,有人预言网络生存方式将对人的学习、生活产生深远影响。一方面电脑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先进技术将使人自身的能力、个性需要及社会交往得到满足;另一方面人们过分依赖依从于电脑网络,使其脱离工具、手段的角色,从而使人不断异化,最终损害人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网民结构的现状,以及潜在心理障碍的分析,从现代观念、人际关系、人格角色的行为取向等正反两面探讨了网络对青少年个体人格心理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正确引导青少年对待网络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语言的使用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交际与信息交流、增进语言发展,其中使用者的主观选择对句法结构的演变发展及对变异后的句法结构是否规范有着较大的影响。句法结构的变异演变如果适合于人们的表情达意,就能体现自身用于表述的交际价值,并因此被人们选择使用而在这个过程中完成自身的演变发展,成为一种较为规范的句法结构。  相似文献   

16.
东西部差距表面上是经济实力上的悬殊,但最根本的还是观念上的差距,西部的贫困关键在于大部分西部人思想观念的贫困与落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对人的行为有驱动和制约作用,思想解放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改革开放的力度和深度,从而直接影响生产力的解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 6 0、70年代 ,在晚清乡土社会民族自卫斗争的广泛兴起和蔓延中 ,以绅耆士子为代表的乡土社会民间知识精英从各方面向乡土民众的思想和行为取向施加影响 ,从而在晚清乡土社会民族意识的觉醒中 ,发挥了双重作用。其一 ,他们催化和推动了乡土社会广大下层民众民族意识的复苏和觉醒 ;其二 ,他们又将这一走向觉醒的民族意识引导到了盲目排外的歧路上。晚清乡土社会民族自卫斗争因此长期未能步入近代新型民族主义的航道  相似文献   

18.
加入WTO后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加入WTO给国内经济、社会的发展乃至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已经无可辩驳地摆到了我们面前,WTO贸易自由化的宗旨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供了极好之契机,也给经济欠发达地区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的城市就业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当前中国面临的就业状况、城市流动人口的结构特征和就业市场竞争力研究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流动人口的城市就业效应:流动人口为城市提供了“低廉”的劳动力商品和劳动力储备,因而具有明显的正效应;同时,由于其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流动人口对本地劳动力就业及其工资收入造成了冲击,从而具有一定的负效应。为了缓解当前城市就业压力,有关方面应理性地看待流动人口对城市就业的影响,并制定合理的城市就业政策。  相似文献   

20.
信仰是最基本、最深刻的精神现象,它从根本上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华中农业大学学生为对象,通过对主流信仰、宗教信仰和其它信仰状况的调查,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的信仰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