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刘海涛 《安顺学院学报》2009,11(4):26-28,40
法律和公文语言除了要符合其公文语体、程式固定、词语专业、准确精炼、行文严谨、得体典雅、庄重质朴等特点外,还要求辨析词义,准确运用词语,避免语义不清、逻辑不明、用词不当、语法错误、冗赘与残缺等语言表述问题,否则会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并可能会给法律解读和法治动作带来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相似文献   

2.
公文的语言有一些特殊要求,即准确、简练、生动、朴素。公文要适当使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公文语言要用得恰当得体。  相似文献   

3.
公文语言是公务实践的理性反映和语言概括。由于它长期根植于社会生活的土壤 ,应用于公务活动领域 ,故在词汇方面有一些自身的特点。1、单义性。一般是一个概念只有一个词语形式 ,一个词语形式仅表示一个概念。如“命令”、“纪要”、“施行”等。这些单义词语 ,是公文术语的构成要件之一 ,它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和运用 ,不易造成歧义。公文词语的单义性特点 ,公文语言表达准确性的基础。2、专业性。工作的专业性必然与语言的专业性相同步 ,这种特征表现在词语的适用范围和术语程度两个方面。两者相互依存 ,互为条件。一般地说 ,词语适用范围愈…  相似文献   

4.
公文写作要求用语要严肃郑重,选择词语要平实、准确.但是同样需要形象化的词语.可以适当选用一些富于形象、含义丰富的成语、词语,也可以从群众、干部的语言中吸取营养,提炼那些比喻深刻、含义丰富的词语,还需要在公文写作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一些生动具体的习惯用语,在约定俗成的原则下,恰当地使用一些公文简称词语.  相似文献   

5.
提升现代公文写作水平,除强调公文格式的规范性和程式化外,更应建立公文写作的语感习惯,从质朴明白、文约事丰的语言要求,说理透彻、形象生动的语言手段,常用句式、惯用词语等方面,合理借鉴古代公文语言技巧,以质简丰厚的充实度、文质兼备的接受度、整饬专业的规范度,提高现代公文写作水平。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国家语委现代汉语语料库——标注语料库选取语料,对指令性公文与知照性公文的词汇特征进行定量统计与分析,发现在词长分布方面,两类公文的词长分布不均匀,其中双音节词比例最高;在词类选择方面,名词和动词在实词中所占比例较高,助词和介词在虚词中所占比例较高;在词语运用方面,恰当地使用成语、习用语、文言词语、缩略语等词语使得公文的语言简明、准确。  相似文献   

7.
模糊语言,是指那些词语概念不明确,词语内涵 不稳定、外延不清晰的语言。在公文写作中对语言 的要求是精确,一般认为只有精确的语言才能准确 地反映各类公务活动,满足公文行文的特殊需要,语 言的精确度越高,对公文内容表达的准确性也就越 强,而模糊语言由于它对客观事物表达的模糊性,不 能准确地表达公文的内容,所以在公文写作中应该 尽量避免使用模糊语言。其实这种观点有些偏颇, 客观事物是纷繁复杂的,活动亦具明显的动态性,因 此,公文写作借助模糊语言来准确反映事物及公务 活动本身发展变化的过程,不仅没有妨碍公文内容 …  相似文献   

8.
公文通过锤炼词句来达到言约意丰语言表达的效果。优秀的公文,不仅要正确选择词语,还需熟知词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情感和风格的变化,熟练运用、巧妙配合,从而体现公文语言准确美、简炼美、生动美、规范美、模糊美、朴素美。  相似文献   

9.
公文特别强调语言的准确性。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中明确规定:用词用字要准确、规范。然而由于客观事物具有的模糊性,作为表现事物性质特征、现状和思维逻辑的物质外壳——词语,就有了准确与模糊之分。事实上,不仅是公文,一切言语交际都离不开模糊语  相似文献   

10.
模糊语言主要通过模糊词语进行表达,模糊语言的使用对党政公文准确地反映公务活动的复杂性具有特殊的意义。本文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语料,探讨表性状的模糊词语在党政公文写作中的作用以及使用时应当注意的常见问题。  相似文献   

11.
赵鹏  柳轶群 《海外英语》2014,(7):257-258,260
The paper relies on the language management model. First of all, the thousands of new words coined each year in China can be roughly divided into eight groups. Besides, it exemplifies the problems that have occurred in communication. Last but not least, to reflect language management acts/processes, it reports the efforts the language authorities and governmental bodies have made in the struggle to solve the problems. It attempts to remind the language management agencies of the point that for the use of new words, the language users are always right as long as communication flows without problems in understanding.  相似文献   

12.
法律符号语言的翻译是中西法律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法律语言的翻译毫无疑问取得了很大成绩,但无庸质疑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翻译中出现的舍简就繁、失真和法学篇目中出现的大小写、不缜密规范、不准确等问题。这些都是法律翻译工作者应该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汉语比喻词的研究在我国已进行多年,但一些基本问题,诸如比喻词的定义、分类等还都比较模糊,处于讨论阶段。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一些新的看法,并试着探寻比喻词背后的认知规律,以便今后对比喻词作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和英语国家的人进行跨化交际时.由于化差异,可能同一个词汇用在不同的国度所承栽的化意义大相径庭。本主要从词义的社会性和民族化性方面探讨在语言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词义化的相异性.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很早就形成了多民族交错聚居和相互杂居的状态;少数民族不但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还普遍使用汉语和汉字。根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资料》提供的数据,目前,少数民族文字的使用处于濒危状态;简化汉字在我国各族人民中得到广泛使用;学校是人们学习文字最主要的场所。鉴于此,在全面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同时,我们必须处理好汉语文与少数民族语文之间的关系;加强民汉双语人才的培养;倡导民族语文的学习,构建我国多民族语言文字生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庭审语言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提高司法活动质量,增强法律实施权威性,为依法治国的实现打好基础,庭审语言的规范化势在必行. 规范的庭审语言需要遵从准确、简洁、典雅三个方面的准则,通过采用多样化手段和措施提升庭审语言的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翻译学辨论在我国断断续续进行了20年。辩论中人们大多关注一些双方交锋激烈的焦点问题,但是,辩论中也暴露出一些新问题,因为不太为人关注,不妨称之为边缘问题。(一)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二)翻译学辨论中的话语风格;(三)翻译理论研究的价值取向;(四)“翻译学”一词的使用,这些问题的存在将影响辩论的效率,最终影响到焦点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佛教产生于古印度,于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东汉桓帝末年开始汉译佛经。近两千年的译经历史中,佛经的汉译对中土的语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佛经语言与中土语言不同,与佛教原典语言也不同。它不但弥补了中土文献的不足,很多新词新义都能在佛经文献中找到更早的例证。80年代以后,词汇学界将研究重点转向佛经文献。本文将综述近20年来佛经词语研究的现状。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语言和谐支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和谐的语言环境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和谐社会构建进程中的基础工程。由于历史的原因及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利于和谐语言环境建设的语言现象,直接影响到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和团结友爱的社会氛围的创建,恶化了干群关系,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真诚互信良好关系的建立,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障碍。为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应该革除语言暴力,构建平和的语言环境;消除语言歧视,构建平等的语言环境;免除语言伤害,构建温馨的语言环境和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20.
精确性的语言在法律语体中的使用普遍得到人们的认知和注重,但模糊性的语言在法律实践中的应用却相当谨慎。法律语言存在着模糊性,但它不应与“含混”、“歧义”混淆,模糊性法律语言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对于法律的完善和司法的可操作性有着重要作用。应加强对这方面理论的研究,并在法律实践中得到重视和正确运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