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通过书信方式、内心独白,对维特的形象进行塑造。维特与众不同的对人生与命运的看法,对快乐含义的思索,对名利、爱情的定义,对自杀的理解,等等,都是他所遭遇的一切的写照,是对自身命运的解读,也是他生命终结的原因揭示。只有了解维特这些思维的不同及其产生的原因,读者才能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东西。  相似文献   

2.
EENAGERS1 有个少年叫维特.他不是《少年维特之烦恼》里的维特。他只是一个普通的、扔人堆里找不出的、却又自我评价甚高的李维特。  相似文献   

3.
<正>在19世纪末的东亚大国博弈中,中国的李鸿章、日本的伊藤博文、俄国的维特是三个风云人物。对于前两者,我们比较熟悉,对维特其人其事,则知之甚少。张丽博士的《折冲樽俎——维特远东外交政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一书,以甲午中日战争至日俄战争十余年间,维特的东亚外交、对华外交为论述中心,兼及维特的家世及生平事业,政治哲学观和经济发展观,欧洲观和东亚观。我国学者如此详尽系统地品评维特,  相似文献   

4.
黎鑫 《文教资料》2008,1(17):26-27
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欧洲、在我国都产生了强烈的震撼,本文沿着维特悲剧性的人生历程,从歌德对维特内心世界的细腻描写来探讨维特的形象特征,浅析造成维特人生悲剧的根源.  相似文献   

5.
导言: 维特在感情与生活上皆遭受打击,极端痛苦,最终做出了自杀的选择。以下是他的遗书内容。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因失恋而自杀的人不计其数。其实,在痛苦面前选择死亡是一种懦弱、自私而鲁莽的行为。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地寻找快乐才是明智而果敢的做法。什么样的痛苦都有成为回忆的时候,当我们从阴霾中走出来之后,会发现天空还是一样美丽,这个世界属于所有用心寻求生活乐趣的人。  相似文献   

6.
马斯内根据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而创作的抒情歌剧《维特》是其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这部歌剧主要反映了维特与夏绿蒂之间的爱情悲剧,歌剧中所表现的是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和主人公内心的伤感性,而不是小说所表现的爱情的不合理性。纵观整部歌剧,剧情虽简洁但却扣人心弦,作曲家把维特在不同时期心理特征的变化以及他内心所表现出的嫉妒和痴情、痛苦和无奈、悲观和绝望都发挥的淋漓尽致。  相似文献   

7.
理解主要人物是理解一部小说的关键。因此,为了理解《少年维特之烦恼》就必须理解维特、绿蒂和阿尔贝特。维特出身于市民家庭,幼年丧父,后随母亲由农村移居城市,长大成了一个有教养的青年。他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也热爱文学,热爱绘画。由于对城市的污浊喧闹感到厌恶,他跑到乡下过起了幽静的田园生活。他欣赏自然美景,读荷马史诗,画农村景物,很是清雅。我们看到:维特是带着对城市生活的烦恼出场的;而农村生活使他接近了自然、农民和儿童,使他的精神为之一振。作为十八世纪下半叶的德国知识青年,他是在追求一种新生活。  相似文献   

8.
焦窈瑶 《文教资料》2010,(18):181-183
作为18世纪德国"狂飙突进"运动代表作的《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是歌德根据自身经历写出的书信体小说,也可称是第一部直接反映德国现实生活而富于真情实感的长篇小说,充溢着"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体现了歌德"自然的人道主义"理想。《维特》一出版,立刻风靡德国和欧洲,在青年中掀起"维特热",他们穿上维特式的蓝色燕尾服,黄色背心,褐色长靴,模仿他的一举一动,甚至学他开枪自杀……即使在两百多年后的今天,"维特热"的余波仍在世界各地持续,这本薄薄的"小书"何以产生如此巨大的社会影响,何以以"经典杰作"的身份入主世界文学名著之林,在此,我们将结合杨武能先生对《维特》的文本分析、《歌德谈话录》中有关歌德文艺主张的部分,以及一些西方文学评论展开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和研究,揭开《维特》成为永恒经典的奥秘。  相似文献   

9.
李醍 《成人教育》2013,33(7):126-128
歌德《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通过描写一个觉醒的知识青年维特的不幸爱情故事,展现了当时德国整个时代的情感、希望和痛苦。维特的人生悲剧是一曲时代悲歌,折射出当时德国社会的种种。歌德将自己生活过、恋爱过、苦痛过的生活经历进行艺术加工,通过维特展现给读者,以此表达自己反对封建等级制度,追求个性解放、自由、平等的理想。  相似文献   

10.
崇尚自然,崇拜天才,推崇民族意识,渴求冲破精神和物质束缚,疾呼反抗,要求自由,这些精神充溢在狂飚突进作家的作品中,而歌德在此期间创作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就是狂飚突进运动精神体现得最为充分、影响最为广泛的一部代表性作品,与歌德的大多数作品一样,这部《少年维特之烦恼》是他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光。歌德回到法兰克福不久,就得知自己的朋友耶鲁撒冷在魏茨拉因恋友人之妻无望而借凯特涅的手枪自杀的消息。相同的感情,相同的遭遇,在歌德的内心激起了创作的冲动,他手不释笔,四周之内就完成了这部书信体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这部小…  相似文献   

11.
基督教文化是西方传统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对西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少年维特的烦恼》这部看似反叛基督教的小说中,实则隐含了诺思洛普·弗莱在研究《圣经》时所总结出的U形叙事结构。主人公维特疏离上帝,从 U形顶端落入痛苦的谷底,之后在信仰的指引下回升到开始时的高度,重新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归于心灵的宁静与幸福。维特的遭遇十分清晰地向我们构建了“人神疏离———经历苦难———因信向死”的U形结构,从而闪现出小说中被隐匿的神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高庆 《宜春学院学报》2013,35(8):132-135
《少年维特之烦恼》是"狂飙突进运动"的最丰硕的果实,并处于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的过渡时期,而传统的欧洲文学史将"狂飙突进"运动统归于启蒙运动的分支,在过去的研究中也有不少作品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浪漫主义的差异性,歌德本人也一度撇清其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但《少年维特之烦恼》充分体现了浪漫主义精神。在探讨《少年维特之烦恼》与浪漫主义的关系之前,先了解"狂飙突进运动"与浪漫主义的关系是不可忽视的。在此前提下再细致分析《少年维特之烦恼》强烈的抒情性与维特人物形象两个方面,从而更加具体有力地论证《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浪漫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3.
对于中国出版界来说,世界名著《少年维特的烦恼》始终是一块极具诱惑力的“大蛋糕”.如何有效编辑出版这本书,就是出版编辑们首先考虑的问题.从装帧设计、封面文字及内容简介等方面,都极为注重其符号修辞所传达的意义.这些意义,往往体现了一个时代的精神,“预构”了市场需求,甚至“预塑”了一代人的心灵.在市场化、传媒化、大众化时代,出版编辑尤需注意这些符号修辞所传达的意义之社会伦理维度.  相似文献   

14.
宝玉和维特这两位爱情王子,他们的爱情悲剧折射了18世纪东西方两个不同国度封建制度的腐朽和残忍.宝玉和维特在爱情的磨难中确证自己、升华自己,以致毁灭了自己,他们的爱情悲剧是无法避免的,不可能有圆满的归宿.  相似文献   

15.
<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换为时间线索,依次展开了与之相关联的乡村快乐、工作苦恼、绝望人生三个空间场景.每个特定的心理时间内的情感体验都能在空间场景中找到与之对应的生活现实,从而构成了一种和谐对应的时空关系.这种关系作为一种叙事模式,目的是把情感的表达放在首位,使小说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6.
荷马与莪相的诗歌,一个快乐、明朗,一个忧郁、悲伤.本文通过歌德的经历,分析了艺术与现实的联系.同时,从这两种不同的情绪出发,分析了荷马与莪相的诗歌对维特一生的影响,以及对营造小说氛围、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学活动作为人类对世界的艺术掌握,审美不是最终目的,总是力图表达一定的社会意图,具有鲜明的社会性。文章从作家、接受者、研究者这三个审美视角作为突破口,把握文学形象背后深层的思想内蕴,力求通过特殊的审美关照进一步理解文学的本质意义。  相似文献   

18.
30年中国广告视觉传达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0年来中国广告视觉传达的嬗变主要表现在对形象运用、媒介运用、技术运用的发展和变化上。形象运用从产品形象、人物形象为核心,至中国元素等形象运用为趋向而进行变化;媒介运用从二维媒体、虚拟三维媒体的运用为主体,到二维和三维媒体的综合运用上进行改变;技术运用的演进从手工操作到使用机械发展到数字技术的运用上,后以数字技术为基础,运用多种前沿科技,开展广告的视觉传达。  相似文献   

19.
本主要从艺术意象的研究历史、生成发展及分类几方面对艺术意象进行探究,从这一探究过程中发掘艺术意象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