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朱伟民 《科学学研究》2009,27(8):1228-1237
 通过对83家科技型企业的实证研究,探讨了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如何用于构建和支撑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以及知识创造能力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以企业的知识基础观点、组织学习和知识创造以及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理论为基础,提出了企业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概念模型并通过实证研究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作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组成部分的人力资本获得、保持和激励影响着企业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进而作用于企业创新,而人力资本开发和组织结构因素在科技型企业知识创造中的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2.
组织的知识创造能力是组织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为探讨知识创造的影响因素,建立了网络、信任、规范、知识共享与知识创造之间的理论模型。通过分层回归分析,以178个样本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证明:网络、信任和规范对知识创造有正向作用,知识共享在信任与知识创造之间起到了中介作用。本研究结论为组织通过提高社会资本和知识共享提升知识创造能力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  相似文献   

3.
知识创造能否提升组织绩效?一项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造对于企业的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然而,目前关于知识创造的研究更多基于个体和团队层面且主要探讨其前因影响因素,基于整个组织层面对其后果影响机制进行研究的相关成果非常少。本文以北京和广州的企业为样本,以组织的知识创造为前因变量,对知识创造是否以及如何通过技术创新和核心能力来影响组织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创造除了知识可以提升核心能力外,还可以通过技术创新来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而技术创新则只能通过核心能力来提升企业的绩效水平。技术创新在知识创造与核心能力之间只起着部分中介的作用,核心能力在技术创新与组织绩效的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R&D项目组知识创造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创造是企业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的手段之一,识别组织知识创造影响因素有助于促进知识创造。首先介绍了组织知识创造活动的一般过程和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知识创造影响因素概念模型,并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5.
吉敏  胡汉辉 《科学学研究》2009,27(2):269-273
 在野中郁次郎(Nonaka)描述知识创造过程的SECI模型基础上,针对工程咨询企业知识活动的特征,建构了“ε型”动态知识创造的扩展模型:工程咨询企业知识创造的过程受到分别来自组织目标和组织知识创造现实因素的双向驱动力影响,企业知识创造活动是一个从组织目标出发、经个人知识活动实现组织知识创造的过程;同时,受知识创造现实因素的影响,会在组织实现知识创造的过程中,会对个人、团队、组织层面的目标进行不断的修正。结合江苏电力设计院的案例分析,描述了工程咨询类企业专用知识创造的动态过程。本文的结论可以推广至知识密集型服务企业。  相似文献   

6.
企业的知识创造是通过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在各种形式的知识场内的SECI过程实现的。组织的维度是影响知识创造的总体因素。权力层级、集权化、合作网络结构、规范化、职业化与人员比率和信息化程度等组织结构维度是影响知识创造的组织结构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知识获取、整合、创造等知识管理活动对新企业建立持续竞争优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组织学习是知识管理过程的保障机制。构建了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和新企业竞争优势的理论模型。利用来自东北三省的290个新企业的调查问卷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知识获取和知识整合对新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显著正影响,组织学习对知识获取、整合和创造均具有显著正影响,知识获取和知识整合正向影响知识创造。但知识创造对新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未被支持。说明在强化知识获取和知识整合能力的同时,新企业急需提高知识创造能力,并致力于打造学习型组织。  相似文献   

8.
详细分析了组织知识创造的SECI螺旋上升过程及其与知识创造能力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组织知识创造战略为导向,以开放式知识管理数据库系统为基础,由个体知识创造能力开发循环和组织支撑环境组成的组织知识创造能力开发模型。  相似文献   

9.
技术创业企业知识创造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重鸣  田茂利 《科研管理》2006,27(6):28-31,79
知识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强有力的战略武器,知识管理日益受人重视。大量实证研究认为知识管理是一个过程,并充分肯定和强调知识创造过程的地位。本文以Nonaka提出的知识创造过程模型为基础,对知识创造过程中的四个环节(社会化、外部化、联合化和内部化)、知识创造过程的四个影响因素(能力、性格、信息冗余和领导等)以及对知识创造过程和组织创造力产生缓冲作用的任务特征变量等三个方面作了案例研究,进一步证实和拓展了Heeseok Lee和 Byounggu Choi 2003年提出的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0.
金芸  孙东川 《科研管理》2009,30(3):74-78
摘要:当前组织知识创造在现代企业运作中的重要性正越发显著,同时复杂性理论在组织科学研究中的应用也愈加广泛。在此背景下,本文尝试将复杂适应系统(CAS)理论应用于组织知识创造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理想的组织知识创造应该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继而基于系统的涌现现象动因和复杂性来源,提炼出主体适应性、主体间交互、系统开放性、标识、多样性和自组织共六点影响因素,既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组织知识创造的关键动因,也可以给未来的实证分析和建模仿真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1.
知识共享是知识管理的核心。知识共享有利于促进企业的知识创新,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价企业的知识共享能力便成了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文章在已有的基础上,从知识共享的客体要素水平、知识共享的主体要素水平、企业知识共享的硬环境水平和企业知识共享的软环境水平4个方面,构建企业知识共享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而构建基于模糊广义回归神经网络(Fussy—GRNN)的企业知识共享能力评价模型,克服了已有评价方法的某些不足,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激发虚拟品牌社区中有利于企业的知识创新,成为企业应对动态市场环境而实施创新战略的关键。本文基于C2C与B2C虚拟品牌社区中用户探索性/应用性学习和用户创意组合管理的视角,构建了激发有利于企业知识创新的理论模型。实证发现:C2C与B2C虚拟品牌社区会对用户探索性/应用性学习方式产生差异影响,相对于B2C虚拟品牌社区有利于用户的应用性学习,C2C虚拟品牌社区倾向于用户的探索性学习,而探索性学习更有利于激发用户知识创新能力;进一步,用户知识创新能力对激发用户产生有利于企业知识创新的作用并不显著;但是,用户创意组合管理在用户知识创新能力对激发有利于企业知识创新的关系中起到显著的正向调节作用。本研究为企业实施用户知识管理创新战略提出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李柏洲  高硕 《科学学研究》2019,37(8):1506-1516
基于B-Z反应模型,以互惠性文化为控制变量,构建企业合作型原始创新知识流动过程中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的三维Logistic演化模型,通过216份有效问卷数据和Matlab软件仿真研究了在三种不同初始状态下,当互惠性文化强度变化时,企业合作型原始创新知识流动的演化趋势。结果表明:在互惠性文化强度相同时,当知识流动初期对知识共享、知识整合和知识创造均有关注时,知识创造的提升快于知识流动初期只注重知识共享或同时注重知识共享和知识整合的情况;互惠性文化能够促进企业合作型原始创新知识流动的演化,强互惠性文化缩短知识流动演化的周期。本研究为企业实施合作型原始创新模式,提高原始创新能力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知识集成能力及其构成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和界定了知识集成能力的概念,探讨了知识集成能力构成要素:关系资本、知识共享水平和吸收能力,在此基础上,对77家知识型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得出知识集成能力与关系资本、知识共享水平和吸收能力均成正比例关系的结论。  相似文献   

15.
李柏洲  周森 《科学学研究》2012,30(10):1564-1572
以我国航空装备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企业外部知识获取、企业内部知识共享能力、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转包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提出了11种研究假设。采用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的方式对我国20家实施航空产品转包生产的航空制造类企业进行调查访问。运用SPSS17.0和AMOS7.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232份问卷中的各项指标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和拟合度检验。结果表明,面对面交流和编码信息共享的知识获取方式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方式和企业技术能力存在显著正向影响;虚拟对话交流的知识获取方式对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方式存在显著正向影响;组织内部知识共享方式与企业技术能力和企业转包绩效之间存在显性正向影响;企业技术能力与企业转包绩效之间存在显性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6.
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是企业发展过程中保持经营优势和持续成长的能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评价对企业制定战略布局,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电力企业的特点,本文从生态环保、服务质量、技术竞争力、市场布局四方面建立了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结合熵权法和复杂比例评价法(COPARS)建立了综合评价模型,选取6家代表性电力企业进行实证分析及应用。结果显示代表技术竞争力和创新能力的“授权专利增长率”指标在电力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模型中权重最大,国家电网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为“中等”水平,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电力企业进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制定时,可参考本模型,实现有的放矢,提升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电力企业的行业特点,从企业经营能力和创新能力两方面出发,选取可体现电力企业特征的经济技术指标和广泛应用创新评价指标,构建了电力企业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7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电力企业,基于2012-2017年各企业的真实数据,运用G2-GRA法对各指标进行相对精确的赋权,并以理想方案为基准,采用灰色关联度测度去评价各企业指标数列与理想方案数列的关联程度并进行排序,从而得到各企业创新竞争力的优劣次序并。结果表明,我国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在保持目前技术优势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全球电力市场的竞争,选取适宜的科技发展方向,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质量和成果转化效率,进一步扩大行业领先优势,提升企业创新和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8.
企业知识管理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知识管理能力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已得到学术界的论证,为了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评估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力现状很有必要.考虑目前知识管理能力评价研究较少,指标体系构建存在不足,在分析知识管理能力内涵的基础上,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模糊综合评估模型,通过企业实例描述评估过程,旨在帮助企业发现自身不足,为企业加强知识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杜丽虹  吴先明 《科学学研究》2013,31(4):596-604,584
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向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与我国企业日益重视先进知识资源的寻求密切相关,为实现知识寻求目标,我国企业母公司逐渐关注海外子公司向其进行的逆向知识转移。本文从母公司视角切入探讨了吸收能力和制度环境对逆向知识转移的影响作用,基于对我国海外投资企业的问卷调研和实证分析,我们发现,输入方母公司的知识吸收能力从知识共享、学习和应用以及知识再创新能力三个层次对逆向知识转移产生不同影响,而企业内部制度环境也从创新文化、学习型组织、管理信息系统、资源支持和沟通渠道等方面为知识转移提供支持。同时在对不同类型知识的转移频率,不同层次知识转移效果的具体研究中,上述因素的影响作用呈现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构建和制定能够长期而持久地促进和提升区域知识创新能力的教育创新战略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本文从知识创造、知识流动和创新支撑能力等三个方面构建了中国西部12个地区知识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元统计的因子分析法对西部区域知识创新能力进行了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研究,进而提出着眼于构建和提升西部区域创新能力的长期教育创新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