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先秦儒墨义利之辩考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观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传统中重大的理论问题。先秦时期儒墨两家的“义利之辩”影响了整个中国哲学发展历程。儒墨义利之辩集中在三个方面:从对“义”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的义更多的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的总合,而墨子则把义与利等同起来;从对“利”的理解上看,先秦儒家将“利”更多的理解为个人物质利益的实现,而墨子的利不仅指个人利益也指社会利益、全民利益,他更注重社会利益;从义利关系上来看,是义利分离还是义利统一,是重义轻利还是义利并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义利关系问题在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更加凸显出来,通过对先秦儒墨义利观的分析和比较,吸收其中有价值的观点,有利于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义利观!  相似文献   

2.
义利观是人们对于"义"与"利"的根本看法。孔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以为上""义以为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以义谋利""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但孔子并不完全否定人们对利的追求,特别是对民众利益的追求,即使对个人利益的追求也并非一概反对。这就显示了他的义利观的矛盾之处。这种义利观为荀子所继承与改造、开拓。荀子的义利观主要是"义利两有",打破孔子"义利两分"的成见,提出了"义与利者,人之两有也。虽尧舜不能去民之欲利","虽桀纣不能去民之好义"。荀子的义利观还有"以义制利"和"均遍而不偏"。孔子的"义以为上",以义谋利和荀子的"义利两有""以义制利"的思想,在当今仍未失去其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义利观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义”与“利”的结合,国家、集体、个人的利益的统一;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在以义居首的前提下实现义利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站在辩证唯物主义立场上,深刻地揭示了社会主义义和利的对立统一、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的关系,是我国极富特色的传统义利论在新形势下的新发展,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切义利思想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高度融合的结晶,是古老的义利观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的义利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义和利的辩证统一。认真学习和践行邓小平的义利观,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朱熹义利观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之辨是中国传统思想争论的核心问题之一。儒家义利观重义轻利,但并不否定利,而是主张义利统一,在义的指导和制约下去追求合理的利。朱熹义利观沿袭孔孟的思想,但更强调利要合乎义,以义求利,用天理消除人欲,用公心克服私心。这主要是向官僚士大夫及其后备力量的士人提出人生观方面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义”与“利”的关系问题长期为众多思想家争持不休,无论怎样都未能对其作出正确的结论。社会主义新型的义利观为广大人民群众正确处理“义”与“利”的问题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以及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义利观的科学论述,使之成为科学的、正确的、合理的、先进的义利观,并为改革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  相似文献   

7.
王芳 《培训与研究》2006,23(9):35-36,56
“义利观”是孟子最重要的社会思想之一,其中先义而后利为核心,承认利是义的物质基础,强调义要高尚、利要取之有道是它的三个重要内容。通过对“义利观”的再认识,对当今政府实现从经济建设型转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及其公务人员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特别是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一、义利及其关系义与利及其关系是中国伦理思想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我国古代思想家有的主张先义后利 ,见利思义 ,重义轻利 ;有的主张兼相受 ,交相利 ;有的主张唯利无义 ,见利忘义 ,绝仁去义。但是占主导地位的是重义轻利 ,存义去利。我国古代的“义利之辨”实质上是让人明辨义利关系之津要 ,从而实现“义以生利 ,利以丰民”之目的。利即物质利益、经济利益 ;义即处理各种利益之间关系的合道德的准则和价值取向。社会主义的“利”,主要是指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和国家的整体利益以及在此前提下的合法正当的个人利益 ,而不是个…  相似文献   

9.
要义和利的关系上形成的价值准则和价值导向,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就中国传统化来说,处理义利关系的一贯原则是“重义轻利”。孔子的义利观,总体上说是先义后利;孟子在义利观上,继承了孔子的主张,认为只有实行“仁义”,才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荀子综合了先秦各家的思想,继承了孔子,孟子的义利观,强调必须“以义制利”、“先义后利”这样方可义利两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义利两完全可以并行不悖。这种义利统一的价值导向,避免了把义利对立起来,片面重义或重利的单一性;强调二必须有机结合,不可偏执一端。  相似文献   

10.
“义“和“利“是中国人进行道德评价的主要标准,“荣“和“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一种方式,有什么样的义利观就有什么样的荣辱观。当代高职生(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在校生)应树立的义利观是:坚持“义利并举“,树立社会主义义利观;对待自己要见利思义,先义后利;对待他人要倡义导利,为义舍利;对待集体要义利统一,终生取义。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德育思想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邓小平德育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德育战略方针、战略任务和内容、战略重点、德育工作原则和方法等德育理论问题上都作出了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新概括。邓小平德育思想是新时期德育工作的科学指南  相似文献   

12.
公民社会的核心是公与私的良性互动,公与私的良性互动在于公民社会的主体--公民对于公与私关系的处理.其中公权与私权、公利与私利、公德与私德以及公民与私民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是关键.这四对关系是公民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都必须面对的基本关系,也是衡量现代公民社会的标准.处理好这四对关系是每个公民对公民社会建设的贡献,也是公民社会发...  相似文献   

13.
邓小平义利学说是邓小平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党、国家和人民道德生活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和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将毛泽东的无产阶级革命功利主义发展为社会主义功利主义,并论述了在发展商品经济中弘扬社会主义道义精神的问题,在此基础上主张两个文明一起抓、两手都要硬,建立起了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义利学说。邓小平义利学说从宏观上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时期伦理活动和伦理建设的发展规律,它为马克思主义义利学说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已经成为并将继续成为中国社会主义伦理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  相似文献   

14.
以人民为本位,是邓小平人学思想的出发点和根本立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是邓小平尊重群众,尊重个人,个性的具体化;谈“现实的人”是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的最基本的观点;邓小平重视人的物质利益,但也讲“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15.
“富民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 ,也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最终体现。本文分析了邓小平富民思想的伦理依据、富民途径的伦理合法性、富民的伦理价值标准及其伦理价值目标等四个方面 ,并在此基础上 ,力图阐述邓小平富民思想所蕴涵的社会伦理意义  相似文献   

16.
南方谈话是邓小平理论的代表作,在邓小平理论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南方谈话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刻,回答了长期困扰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突破性发展,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形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界 ,立足于世界历史与现实的大坐标系中思考我国的对外战略 ,形成了内涵丰富而见解独到的国家利益观。他的国家利益观具有三个显著的特点 :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的一致 ;国家利益与人类利益的结合 ;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在今天 ,认真研究邓小平的国家利益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生产力标准和人民利益标准是邓小平的“猫论”和“社会主义本质论”所共同折射出的两大标准。因而“猫论”与“社会主义本质论”这两大论断就在回答主题的同一性、思想发展轨迹的承继性、思维方式的辩证统一性及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的层次性 ,即“四性”上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正是“猫论”的提出及同一时期邓小平对毛泽东错误思想的批判与纠正 ,为邓小平理论的起源提供了滋生的土壤和养分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的科学发展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根本观点,在邓小平理论中居于中心地位。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中心的、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发展为目的的社会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根本世界观和方法论。邓小平的科学发展思想与科学发展观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科技哲学思想是其哲学思想的基本内容之一,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技战略观,教育是基础、科技是关键的科教发展观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人才战略观。邓小平科技哲学思想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战略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