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伏特加伴随俄罗斯人经历了沙皇统治、十月革命、卫国战争以及苏联解体,它是俄罗斯历史的见证并始终处于历史的中心。伏特加文化作为俄罗斯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元素,迄今仍散发着顽强的生命力。通过对伏特加的起源、酿制,它在语言文学和社会生活中的反映以及由其衍生出来的两种特殊现象———酗酒与禁酒等问题的综述,意在全方位解读俄罗斯的伏特加文化。  相似文献   

2.
<正>可能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国家的人民可以像俄罗斯人民一样将生活过得如此魔幻现实主义了。无论天气再恶劣也要坚持飞行的,是俄罗斯航空;在欧洲杯期间,以200人之力击退英国上千名"足球流氓"的,是俄罗斯球迷;将棕熊当成宠物饲养了23年的,是俄罗斯夫妻;受禁酒令的限制,不再把伏特加当水喝而选择了诸如香水、鞋油、发胶、沐浴液等一切带酒精的液体来饮用的,是俄罗斯酒鬼;会开战斗机、会开F1赛车、会柔道、会射击的男人,是俄罗斯总统。  相似文献   

3.
对于俄罗斯民族来说,伏特加是这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它是生命之水,深深植根于俄罗斯民族的文化之中,与俄罗斯民族共命运.本文拟从伏特加的特性着手,探讨伏特加对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格与民族历史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哈哈俱乐部     
比富 有一位俄罗斯人, 一位古巴人,一位美 国商人和一位美国律师同在欧洲乘火车旅行。俄 罗斯人拿出一大瓶伏特加酒,给同伴们每人倒了 一杯,然后把剩余的半瓶酒扔出了窗外。 "你怎么这么干?"美国商人问。"伏特加在 我们国家有的是,"俄国人说,"其实,在我们那 儿多得永远喝不完。" 过了一会儿,古巴人拿出上好的雪茄烟分 给每人一支。他自己那支只抽了两口就扔出了 窗外。  相似文献   

5.
弯曲     
伏特加一向是被许多人称赞的,那酒液里便是半个俄罗斯。玻璃瓶歪斜着映出男人浑浊的目光,喝下去的酒在胃里就转化为燥热的血,任由弯曲的纤绳在脊背上摩擦。妇人弯曲的身影被圣母像前的长明灯照亮。发黄的壁纸边角已起皱,青铜  相似文献   

6.
可口可乐是世界上最畅销的软饮料(不含酒精的饮料)。从赤道到北极,可口可乐每天销售一亿六千五百万瓶。在美国国外,可口可乐往往是年轻人的饮料,而在美国国内却是无论老少或收入高低的人们在任何时候,都能随便饮用的饮料。加利福尼亚生产的优质葡萄酒,获得欧洲行家们的赞赏,但是一些美国人宁愿喝度数较高的酒。富裕的美国人喝大量的鸡尾酒——以威士忌、杜松子和伏特加等烈性酒为主的混合酒。汉堡包和热狗或许是美国最有名的食品,热狗——里面有香肠的面包卷,可以在快餐店和街头巷尾的热狗摊上买到。从旧金山到纽约,在价钱便宜或中等价格的…  相似文献   

7.
成功的捷径     
在一次气势恢宏的盛宴上,来自中、法、俄、英、意、美的贵宾齐聚一堂。席间,各国来宾竞相拿出名酒来展示,中国人拿出了自己的“国酒”茅台,瓶盖轻启,飘香四溢,沁人心脾,举座皆惊。紧接着俄罗斯人拿出伏特加,法国人拿出了大香槟,英国人拿出了威士忌,意大利人拿出了葡萄酒。唯有美国人两手空空。但他不慌不忙地走过来,把各国名酒按比例勾兑在一起,为各国宾客依次敬酒,不无自豪地说:“这就是我们美国的酒,鸡尾酒,这代表我们国家的文化精神……”这便是鸡尾酒的诞生过程,一时成为美谈。他的成功之道在于善于运用另类思考和思维创新,另辟蹊径,找…  相似文献   

8.
《新作文》2006,(3)
据说在一次宴会上,中、法、德、俄、美、意的贵宾聚集一堂,纷纷夸耀自己国家的文化。他们争着用本国的国粹——酒来彼此相敬。中国人拿出古色古香的茅台。瓶盖一开。沁人心脾。俄国人拿出伏特加,法国人拿出白兰地,意大利人拿出葡萄酒,德国人拿出  相似文献   

9.
幽默故事7则     
比富在一列开往欧洲的火车上,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个俄罗斯人,一个古巴人,一个美国商人和一个美国律师。途中,俄罗斯人取出一瓶伏特加酒,逐个给大家斟酒,然后将剩下的半瓶往窗外一甩。“你这样不太浪费了吗?”美国商人惊奇地问“俄罗斯有的是伏特加”俄罗斯人非常骄傲地说,“我们根本喝不完。”过了一会,古巴人拿出几根哈瓦那雪茄分给同伴,他自己也点燃了一根,可没吸几口就把它扔出了窗外。美国商人又奇怪地问:“为何这么好的雪茄给扔了呢?”古巴人满不在乎地说:“在古巴,我们有的是雪茄,怎么也抽不完。”美国商人沉默了一会儿,突然站起来,抱起…  相似文献   

10.
俄罗斯民族能歌善舞,男人们大都谈锋甚健,也极富幽默感,喝酒时更把这一性格展现得淋漓尽致。与中国人喝酒的场面不同,他们不重劝酒,而重视祝酒辞,俄语谚语“好的宴席不能没有好的酒,好的酒不能没有好的祝酒辞”就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既然祝酒在俄罗斯的酒文化中如此重要,那么在祝酒时自然有需耍注意的地方,总结起来有如下四“宜”四“忌”。  相似文献   

11.
刘醒龙的小说创作在当代文学中有其鲜明的个性与追求,他在题材上对乡土社会的关注,创作理念上对"高贵"与"大善"的追求,以及在创作方法上对现实主义的坚守等都是其文学创作的重要特征。然而,偏执地陷入乡村伦理的陷阱而对都市片面的否定,固执地追求文学的"高贵"而回避现实社会的苦难与沉重,以及虽向往于作为知识分子的启蒙之道却缺少坚实的批判力量等问题又构成刘醒龙创作中的软肋,考察并指出这一点对于刘醒龙乃至整个当代文学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  相似文献   

12.
朱元璋不同时期嗜杀的心理动因多有不同,或缘于自卑、或缘于猜忌、或缘于为子孙"削刺"的初衷、或缘于理想主义者作"救世主"的浪漫理想、或只是在社会教化下无意识的从众。探讨其嗜杀缘由,我们既要分析其在不同事件上的个性心理,又不能忽视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谈艺录》评陆游诗"好谈匡救之略,心性之学","大言恫吓"、"夸词入诞",谓其毕生抒发爱国情怀的绝大部分诗篇都是"作态"、"作假",如果真让陆游领兵抗金,必然失败。然而,陆游自幼接受儒家思想教育,忧国忧民,知行合一,其伐金计划与治国方略皆通察时局、老谋深算,却不被朝廷采纳,终其一生得不到重用,只能在诗中抒写抱负、寄托理想。钱钟书只读陆游之诗,对陆游的家世、才能和生平行事不作全面深入的考察,以假设、猜想代替事实判断,厚诬昔贤,违背了治学必须求真求实的基本规律。受"五四"以来西学风气影响,钱钟书不关注儒学义理,论学割裂诗文与经史的关系,只识词章之美,不明至善之道,致有是论。  相似文献   

14.
张国光高举“当代红学”大旗,目的在总结六十多年来红学界的是非功过。“两种《红楼梦》,两个薛宝钗”,是他的“当代红学的宣言书”。他猛烈批判红学两个“凡是”派的代表周汝昌,深入论述高鹗的巨大贡献;批判周汝昌支持的红学丑闻“震惊人类的发现”,捍卫中国红学和中国学术的荣誉;与欧阳健论战,肯定胡适新红学和脂评本发现的重大意义,这一切都是为了中国“红学”健康地迈向21世纪。  相似文献   

15.
中国的文化人都是生活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中,特别是文化人中的名人更是不断地从传统知识中汲取养分,沈从文散文中存在浓厚的“水意象”,沈从文先生生活在自己的现代水世界当中,而这“水意象”从《诗经》开始已源远流长,沈从文自然受过中国古典诗歌传统的熏陶,那么这“水意象”必然会影响到他散文中对“水”的认识和创新,联系沈从文散文的现代水世界,论述其对古典知识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6.
吴宇森的电影是他的自白,他以电影诉说他的态度和理想,他将自己所祟尚的中国传统侠义精神融入进了其电影的创作中,因此,他的电影总有浓重的侠义情结。通过探讨吴宇森"英雄片"的主题及模式,将从三方面对吴宇森电影的侠义情结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中国传统"侠义精神"的内涵,然后探讨吴宇森"英雄片"的侠义主题和模式;最后将吴宇森的"英雄片"与西方的动作片进行比较,从中解读吴宇森是如何通过他的"英雄"电影,宣扬中国的侠义精神,如何希望观众透过他的"英雄"电影,认识和发现人性的真善美的。  相似文献   

17.
从1929年至1937年,蒋介石在制定内外政策时一直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帜。然而。随着国内外局势的变化,其“安内”和“攘外”的侧重点也随之变化。由开始的“安内”为主,“攘外”为辅,经历了“安内”成分下降,“攘外”成分增加的变化,直至“西安事变”后,“安内”基本停止,“攘外”成为主流。尽管这种变化有时势逼迫的因素,但也为后来中华民族的共同“攘外”即全民抗战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鲁迅对上海文化的建构主要以批判性、否定性姿态作出。对道德感情的偏执和对崇高话语的坚持,造成了鲁迅的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角度之“狭”,而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人格的洞悉又导致其批判上海文化话语的切入程度之“深”。鲁迅的上海文化观为后人审视上海文化提供了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9.
孔子说自己的道是一以贯之的,却并没有明确说自己的这个"道"到底是什么,又是用什么贯串起来的。后人恰恰多就这两个问题各持己见,争论不已。关于孔子的"道",有三种较为普遍的看法,即"仁"、"礼"、"仁与礼";关于"一以贯之"的"一",有的认为是"忠恕"(这种说法较为普遍),有的认为是"中庸",也有的认为是"仁",还有的认为是"礼"。不管哪种说法,要搞清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一"是什么,如果从孔子生活的时代、孔子的人生理想、孔子中庸思想的形成、孔子的人生实践来分析其思想观念,就会明白,"中庸"应该是孔子之道"一以贯之"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快速靠岸     
徐羚 《青少年日记》2008,(11):53-53
在休伦湖钓完鱼后,我的一个朋友开车拖着他的船回家。路上车坏了。他没带手机,不过,他想,也许他可以通过海事无线广播来请求公路援助。于是,他爬到他的船里面,启动了无线装置,喊道,“求救,求救”。一名海岸护卫队警官作出了回应,“报告你的位置”。“I-75号公路,Standish的南面两英里”。沉默了好一会之后,警官问我的朋友,“你的船靠岸时开得有多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