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瑜 《大观周刊》2012,(23):128-129
“文化”这个词,已经传遍当今社会各个角落,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已出现了“校园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茶文化”、“酒文化”、“建筑文化”、“企业文化”、“旅游文化”等等。校园文化是根植于校园的一种文化积淀,是学校师生员工创造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的总和,是学校存在方式的总和。  相似文献   

2.
一、文化和互联网的定义现行的“文化”一词在多种意义上使用。①最通常是指“知识”。如“学文化”,“文化课”等。这恐怕是“文化”的最通俗,最表层的含义。②指某种较突出的社会生活习惯,风俗。如“饮食文化”等。③我国古代“文化”一词主要指“教化”、“文治”。作为“教化”的文化,如传教等。  相似文献   

3.
光明日报载文批评“烟草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明日报载文批评“烟草文化”现在,许多东西都与“文化”挂钩。最近,又冒出了一种“烟文化”。光明日报6月15日第3版刊登《“烟草文化”也要“热”起来?》一文,批评目前有人提倡“烟文化”。文章讲:近日看到一则“烟文化”研讨启事。吸烟干国民健康有害,把“烟...  相似文献   

4.
乡村文化的传承与变迁,本质上是一种具有鲜明“自组织”特性的乡村文化“再生产”过程。然而在社会大变革、文化大变迁以及城市化、现代化的多重“挤压”下,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文化“自组织”能力也日渐式微。“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与实践探索,就是要通过主动干预,建构起乡村文化“再生产”的新秩序,推动乡村文化繁荣与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两大国家战略,无疑是介入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的重要“他组织”力量,为乡村特别是集中连片贫困地区重构乡村文化“再生产”秩序提供了路径探索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5.
本文认为,此前关于电视立台的种种说法皆成一家之言,但未能实现对整个电视界和电视业的全覆盖.“文化”是电视的“最大公约数”,所有电视媒体都应当以“文化”立台.“新闻路线”对于电视传媒很重要,却不宜一概而论.实行“文化立台”在当前具有履行文化使命、领命文化贡献、构成文化制约、实施文化救赎等现实意义.“文化立台”是要打造文化的电视,造就“电视文明”,其关键在纯正的文化本色、优良的文化质的、鲜明的文化个性和坚实的文化实物.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文化走向问题凸现。当前对“普世文化”这一新提法的探讨还处于起步阶段。本文分析“普世文化”必须面对的问题:文化融合与“普世文化”的异同、普世文化的文化“普世性与民族性”的矛盾、普世文化的“继承性与变异性”的矛盾等,得出普世文化是不可能建构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一夜之间,“山寨”一词在神州大地迅速走红。从“山寨手机”到“山寨春晚”,从“山寨明星”到“山寨服装”,2008年的中国陷入了一个很“雷”、很“山寨”的怪圈。“山寨文化”一时喧嚣尘上,很多人称“山寨”为草根文化,是群众智慧的体现。我认为如今的“山寨文化”说到底就是一种“盗版文化”、“侵权文化”,实在不值得我们如此大力的宣扬。  相似文献   

8.
传媒新思维     
文化建设须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魂”和“体”的关系。当代中国文化之“魂”,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切文化产品只有生动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魂”.才有主心骨,才有精气神。当代中国文化之“体”有多种形态,包括国民教育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各种形式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只有把“体”做大做强做生动。才能使文化之“魂”广为传播、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9.
苏州古称“勾吴”,后又在此建立“吴国”,这是苏州被称为“吴”的由来。吴文化的“吴”字,起源于政治概念中的“勾吴”,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渐衍化为地理概念中的“吴地”和文化概念中的“吴文化”。苏州位于太湖流域的中心区域,习惯上把苏州历史文化称为吴中文化,即吴文化的代表,故苏州历史文化又称吴文化。一、吴文化对苏州古城规划与建设的影响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地域特征,其中鲜明的水乡文化色彩、外柔内刚的文化品格、精巧细腻的文化品位等是其主要特征。吴文化自我塑造的开放性、交融性与创造进取精神是其突出的“个…  相似文献   

10.
面列“快餐文化”的流行,文化新闻版应如何定位?一、以消遣性、娱乐性为主的“快餐文化”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不能充当主流文化的角色。固然,以消遣性、娱乐性为主的“快餐文化”有其存在的千万条理由,但它不是先进文化的代表,不能充当主流文化的角色。目前,这种“快餐文化”在新闻类版面上已成“燎原之势”。作为文化新闻工作者,我们不能不思考,“快餐文化”给大众带来了什么,它在满足大众的消遣、娱乐的同时,有什么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1.
在企业取得成功的诸种因素中,最重要的、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资金数量、组织形式、管理技巧等等,而是“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动力。那么“企业文化”的概念和特征是什么呢? “企业文化”是个复合概念,它是由企业的“外显文化”与“内隐文化”两个部分所构成。“外显文化”指企业的文化设施、文化教育、技术培训和文娱、联谊活动等等,“内隐文化”则是指在企业内部为达到总体目标而一贯倡导,逐步形成,不断充实,并为全体成  相似文献   

12.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这项具有伟大意义的惠民工程,强化了图书馆的服务职能,提升了公益性服务单位的社会形象,特别是成为了新农村文化建设和广大农民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深入开展共享工程工作,要持有变“送文化”为“种文化”的服务思想,要服务于当代农民由“要我文化”为“我要文化”的转变,变“三下乡”为“常下乡”的长远服务战略。  相似文献   

13.
“人类编辑活动”与“文化缔构编辑观”是王振铎在《编辑学通论》中提出的两个范畴。从提出者对它们的解释和论述来看,前者实际上是指作者、学者、编辑者、读者及其他一些不同职业、不同地位的人共同具有的“编辑活动”,后者实际上是把“编辑学”看作“是一门研究人类文化缔构的科学”。对此,王振铎近几年来的论述又有所发展。笔者不敢苟同,故作此文。 (一) 阅读王振铎关于“人类编辑活动”与“文化缔构编辑观”的论述文字,人们就常会面对逻辑上的矛盾与混乱。 例如什么是他所说的“文化”呢?在“文化的构成”这部分中,王振铎指出:“广义的文化,有三层含义:一是自然的文化,……二是社会的文化,……三是精神的文化,即人类思考世界、美化世界、完善自身心智,建构共同的心理状态与文化结构。”而其“在本书中所用的文化一词,通常是指狭义的精神文化,而不是包罗一切的‘大文化’概念”。这很明确,王振铎所说的“文化缔构编辑观”中的“文化”是指“精神文化”,而且“精神”前面没有任何修饰语、限定语。他又说:“英国科学哲学家波普,曾把世界划分为三大部分。一是客观物质世界,二是主观精神世界,三是人类文化世界。我们借用这个划分方法,而着重从其中的第三世界,即人类文化世界来考察编辑现象。”这  相似文献   

14.
以传统文化为核心、以“自然”“自治”“自适”为基本特征的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曾经在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维护乡村社会秩序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在现代化进程中,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社会基础、客观条件、价值取向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亟待完成现代性构建。文章结合“安康新民风建设引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发展”制度设计,从现代乡村文化场域构建、乡村文化“内生性重构”和乡村文化价值体系重塑3个维度探讨乡村传统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性构建问题,认为要在充分尊重乡村文化底色和“自然”“自治”“自适”传统的基础上,融入面向未来、持续发展的时代意识,推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书业内外     
文化出口的前提是“文化自立”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虽说近年来复兴传统文化的呼声日高,但侧身其间的所谓“当代大儒”,既有“小人儒”,更不乏挂羊头卖狗肉者,这种情形越发显示出传统文化继承事业的寂寥局面。所以,念及传统文化的现实困境,欲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魅力,不仅在于派出几个文化“形象代表”,更重要的还在于使国人恢复对传统文化的信心,进而实现“文化自立”,然后才谈得上“推己及人”,使之流播于世界。所谓“文化自立”,简单说就是文化上的“和而不同”,使传统文化既与西方现代化相接轨,又能够在全球化大潮中保持自身特性。…  相似文献   

16.
子乐 《中国编辑》2007,(2):95-95
当代文化正在经历从印刷文化到视觉文化的“视觉转向”。相对于印刷文化对读者的文化水平有基本的要求,视觉文化时代通过电子影像来传播信息,从而使得没有受过教育、不识字的社会群体也能进入文化传播的圈子。在所谓的“视觉文化”时代,“读者死了”,但是“观众”们却依然“活着”。视觉文化中的人们并不都是电子游戏和电影的被动消费者,他们依然存在着对“内容”的渴求。因此,视觉时代的职业读书人便应运而生了。同经典名著的影视作品相比,“百家讲坛”的教授们所做的工作是“替”观众们看书。通过他们深入浅出甚至“浅入浅出”的解读,满足了观众们对阅读的渴求。  相似文献   

17.
随着中国共产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中国梦”的宏大目标,“文化强国”“中国梦”一时间成为热门词.如何从全球传播大环境下认知并实现这一目标便是本文的主旨.文章以当下的文化乱象为切入点,从全球传播的角度阐释“文化强国”和“中国梦”的社会功能、现实意义以及相互关系,并通过揭示发达国家对弱小国家进行“文化殖民”的现实,从历史和现实角度阐释“文化强国”是实现“中国梦”有效助力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18.
2022年春节期间,福建省推出“福星高照,福佑中华”“福”文化主题宣传推广活动,社会反响热烈,群众交口称赞,取得很好效果。如今“福”文化已经深入八闽大地和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的五福临门,从福禄寿喜财不断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充分反映出当代八闽儿女对幸福的理解与追求在不断深化发展,也证明了“福”文化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助力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优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的传播不仅靠政府部门的宣传推广,产业化发展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形式。本文以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对“福”文化的宣传推广为例,拟从发掘、保护和研究“福”文化资源;打造“福”文化产业链条;搭建“福”文化产业平台;构建“福”文化标识体系;开展对台祖地“福”根脉文化交流等五个方面进一步阐释“福”文化的传播途径,并对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福”文化的创意表达进一步梳理。  相似文献   

19.
王欣 《档案管理》2023,(3):75-82
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是文化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文化信息构成要素,属人文领域。“道”“法”“术”“器”“势”,是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经》的精髓。运用这一经典方法论,尝试从“道”“法”“术”“器”“势”五个层面,探讨特色文化信息资源成源之“道”——特有性,协同开发可行之“基”——法定性,充分利用必备之“术”——数字化,众筹共享趁手之“器”——平台化,有效服务应顺之“势”——融合性,或是特色文化信息资源协同开发与数字人文服务模式的优解之一。  相似文献   

20.
“学习文化”不是指学文化,它归属于企业文化的范畴。“学习文化”就是赋予企业文化以更多的学习内涵,把学习上升为文化,借助企业文化营造出浓厚的学习氛围。企业文化理论提出了企业发展的“文化力”,学习型组织理论提出了企业发展的“学习力”,而“学习文化”就是文化力与学习力的有机结合,即企业既要有文化力, 又要有学习力,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持久发展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