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以爱德华·霍尔等人对文化的分类为理论基础,将新HSK试题中的文化因素分为十五类,并以调查问卷形式了解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具体需求情况,以期给汉语国际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根据文化的视角,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实际上是教学理论如何指导和改进教学实践的问题,教学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理论工作者、教学实践工作者是构成这一关系的几个要素。这些要素都是文化性存在,具有特定的文化属性,共同组成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相互作用的文化生态系统。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文化依存、文化冲突和文化适应。"文化对话"是破解教学理论与实践关系的基本途径,而"文化对话"的具体方式为树立文化对话观念,建立文化对话共同体,建立文化对话制度。  相似文献   

3.
列宁的文化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文化理论的发展,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提出了"两种遗产"的思想,指明了马克思主义者所应接受的文化遗产;坚持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提倡"文化的党性"原则;批判民族主义者的"民族文化",提倡"各民族共同的文化",并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立足于苏俄实际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文化理论和具体的建设措施。  相似文献   

4.
高等教育学应努力形成学科文化自觉,促进自身发展。在文化理论方面,高等教育学要辩证认识"学术性"与"市场性"、"开放性"与"学科地位"、"大众性"与"学科尊严"等三对矛盾。在文化建设方面,应明确学科人是文化建设的主导者,促发展、育风气、正作派是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加强观念认同及强化制度建设是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5.
"语境"这一概念最先是由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于1923年提出来的,他把语境分成两类:一为"文化语境"(context of culture),指说话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文化;一为情景语境(context of situation),指言语发生的具体环境。这一分类为后来语言学家所普遍认同,不同的  相似文献   

6.
《文化生活》教材以《课程标准》为基本依据,采取由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思路,坚持文化共性(文化一般理论)与文化个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结合,按照文化"是什么——为什么——怎么看——怎么办"的内在逻辑展开,具体分为"文化与社会""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四个单元。其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文化生活》教  相似文献   

7.
张威  王占斌 《海外英语》2012,(7):181-184
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是中国乡土作家赵树理的成名之作,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农村民主政权建立不久,一对追求自由幸福的青年男女恋爱结婚的故事。该部作品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山西地方特色鲜明、乡土气息浓厚,其中涉及了晋东南文化的许多方面,诸如嫁娶婚俗、宗教信仰、生产劳动等等,因而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对于这部小说的译介十分重要。根据著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文化分类理论,小说中出现的文化负载词主要与生态文化、社会文化、语言文化有关,结合纽马克的"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理论,选取相关译例进行分析,以期对中国乡土文学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8.
孙子兵学是指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兵法理论及有关学问;沂蒙精神是集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和时代精神于一体的中华民族精神在沂蒙大地的具体体现。把两者紧密联系起来,从兵学文化传承、古今文化融合、地域文化形成、民族精神弘扬、先进文化发展等角度,对"孙子兵学与沂蒙精神"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必将对孙子文化的传承和沂蒙特色文化的弘扬,对促进地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国防建设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与"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对战后英国社会的变化及其工人阶级状况,英国新左派的理论家们着力探讨了"工人阶级文化"、"大众文化"、"青年亚文化"、"消费文化"以及阶级、种族、性别等社会现实问题,提出了"文化实践"、"文化生产"和"文化政治"等一系列新概念,旨在揭示历史发展的结构性、多元性、重叠性、矛盾性和复杂性等特征.他们力行"文化研究"是为了克服"经济决定论"的僵局,以确立一种总体化的"文化的马克思主义".通过跨学科的"文化研究",他们.试图建立起一种"文化唯物主义"的理论范式,以求解决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本文是对这种"文化研究"的理论路线及其基本观点的梳理,同时也是对这种"文化的马克思主义"的初步评析.  相似文献   

10.
文化的定义是长期困扰文化学界的难题之一,近年来信息学界、生物学界和文化学界的一些学者开始采用信息概念来界定文化并日益受到关注。文化的信息定义并不能为“什么是文化”或“文化是什么”给出一个终极答案,但它能够基于信息的流动而把精神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与制度文化整合为一个文化理论分类的动态模型,并为以探究各种具体文化现象科学规律为己任的各门社会科学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1.
本文考察了吴于廑与"文化形态史观"的渊源,分析了吴于廑与"文化形态史观"的具体关系,并对吴于廑与"文化形态史观"的关系进行述评。指出吴于廑"世界史观"的核心内容—"比较"、"纵横"、"通观"都受益于"文化形态史观","文化形态史观"是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斯诺"两种文化"命题与梁宗岱类似观点的文本比较,虽存在具体历史语境的差异性,但对当下和谐社会文化建设,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斯诺的"两种文化"与梁宗岱的"非古复古",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斯诺命题更具系统性,因为其深入探讨了"两种文化"产生的根源,其分裂所导致的灾难性后果与弥合这种分裂的可能性。尤其是其"第三文化"的预言,肯定了从"两种文化"到第三种文化的历史发展方向,对当下及未来的文化发展具有前瞻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近些年来,文化自信作为一个新话语越来越受到各学界的共同关注,文化自信是一种更加深厚的自信,但它也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制度"的自信基础之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其历史性和现实性,它来源于实践,是人们的现实社会生活的真实体现和情感的真实表达,也是人们自身精神世界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建立在人们对社会主义的深刻认同和肯定的基础之上的,它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之中,它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制度、理论自信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其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更加丰富的内容,并为其指明了前进方向,充分展现出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魅力所在,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屹立在世界文化之林。  相似文献   

14.
文化是一个内涵极其丰富的概念,任何一种选择的背后实质上都是一种文化的选择。通过对中国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考察,可以从侧面梳理出新中国成立后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选择,揭示出中国的社会文化由构建"一体化"转向逐步"多元化"的历史过程。同时,通过对传统的"和谐共存"的文化构建理论进行反思,尝试探索出一条中国当代文化选择的新道路。  相似文献   

15.
文化理论的分析与批判及其在大学文化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对组织文化的主要理论进行分类的定性分析与批判,并进一步探讨组织文化要素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最后指明组织文化理论在大学文化研究上的贡献与不足,从而为组织文化理论在大学文化研究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首先是以"它在"的形式自然而然地存在着的,作为一个"寓居"或"隐藏"在其它学科中的基本理论形态,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必然以认识其它相关学科为必要和充分条件的,惟因如此,本文认为,研究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我们就必须从研究渗透在国际政治、经济、金融、经销、医疗、社会和教育等形形色色领域里的合作理论入手。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本文尝试以这些行行色色的合作理论为参照坐标,对于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社会关系依赖论"、"广泛接触联系论"、"动机需要激发论"、"心理选择满足论"、"利益驱动团结论"、"社会文化凝聚论"等自然存在论观点,作了较为详细的分类归纳、理性描述和深度分析。  相似文献   

17.
一、校园文化认识的误区 一是"社区"说,即校园文化是置身于社会文化大背景中的一种具有自身特色的亚文化形态,在分类上归属于社区文化范畴.  相似文献   

18.
文化过滤是跨文化转换中的一种必然现象,它存在于所有形式的跨文化转换当中。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跨文化转换,翻译即是目标文化对源文本与源语文化实施文化过滤的过程。在借鉴比较文学、跨文化戏剧等相关学科"文化过滤"思想的基础上,探讨翻译中的文化过滤现象,厘清"文化过滤"、"文化过滤层"等概念,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文化过滤的主要形式与作用机制等问题,提出具有一定普遍适用性的翻译文化过滤模式。  相似文献   

19.
语音、语意与文字三位一体,相互映照,共同承载着本民族特有的语言文化;音译作为对原语语音的模拟,必然拥有一定的语意涵盖量,必然具备"传真"原语文化的独特视角。借鉴"五不翻"传统音译理论,探讨音译在文化词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可以例证音译"传真"文化的功能。在中华民族复兴之际,中华文化急需对外传播,翻译文化词也就首当其冲,音译则是不得不倚重的"传真机"。  相似文献   

20.
一种诗风的形成决非一时所能蹴就,要揭示出"上官体"生成的真正原因,只有全面考察其生成的具体语境和理论背景.本文认为"上官体"的生成尽管与上官仪本人政治地位的贵显有关,但要揭示其深层原因,就不能忽视对龙朔诗人群体文化心态的研究,同时更不能忽视对上官仪诗学理论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