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规定,政权建设分军政、宪政三个阶段,在训政时期,实行地方自治,以建立宪政基础。南京国民党政权自率为孙中山遗训执行者,在训政时期,推行地方自治,颁布了一些自治法令,开展了一些筹备工作。由于坚持一党专政,仅自上而下推行,不愿发动民众,加上社会动荡不安等原因,最终失败。但地方自治毕 是一种先进的地方政权形式,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在建国大纲中规定 ,政权建设分军政、训政、宪政三个阶段 ,在训政时期 ,实行地方自治 ,以建立宪政基础。南京国民党政权自奉为孙中山遗训执行者 ,在训政时期 ,推行地方自治 ,颁布了一些自治法令 ,开展了一些筹备工作。由于坚持一党专政 ,仅自上而下推行 ,不愿发动民众 ,加上社会动荡不安等原因 ,最终失败。但地方自治毕竟是一种先进的地方政权形式 ,其中的经验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3.
地方自治思想在孙中山的思想体系中既相对独立,又从属于其所构想的革命建国方略。孙中山把地方自治视为立国之本,主张通过推行地方自治来训导国民,为革命建国大业奠定坚实的基础。他积极倡导实行"分县自治",明确表示反对"一省自治"或"联省自治",并要求在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分配方面实行"均权主义",以维护"内治统一"。孙中山的地方自治思想体现了一种通过推行地方自治而实现"主权在民"、建立民主宪政国家的真诚愿望。但另一方面,这一思想在理论和思维逻辑上也存在着某些难以自洽的矛盾与纠葛,且对后世不无影响。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国民党推行的新县制是以孙中山的“县自治”学说为理论依据,主要内容是将保甲融入地方自治,健全基层组织,以强有力的保甲组织来推动地方自治。这一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民党的基层政权,加强了国民党在基层和农村的统治,也有利于国民党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坚持抗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民国时期,为对付中国共产党的革命运动,实现政权整合和全国统一,国民党在农村政权建设上开始改变传统"皇权止于县"的政权架构。在制度建构上,国民党力图使国家力量由县下移到区、乡层级。在政权实践上,设有军事化性质的防"匪"组织,并采取"寓保甲于自治之中"的措施,来强化农村社会的控制网。从表层上看,国民党政权在管制力度上确实改变了原来国家权力不下县的  相似文献   

6.
与地方军阀"自治"不同,孙中山和毛泽东所主张的自治是为了实现真正的民权,他们都深刻认识到地方自治是建设国家的基础.不同的是,孙中山所主张的自治是半自治,而毛泽东则主张全自治,他们的地方自治思想对传统观念的冲击和改造的程度也是不相同的.  相似文献   

7.
地方实力派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实力派与南京国民党政权的覆灭吴贤辉一导致南京国民党政权迅速覆灭的因素很多,其中,地方与中央的长期不协调、甚至对抗关系,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本文试图把南京政权的这种中央与地方的关系置于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政治的转型期里作上动态的考察,以探讨其迅速覆灭...  相似文献   

8.
训政体制是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时期实行的主要政治体制,该文从整体上探讨了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的内涵、特征及其与孙中山训政构想的关系。南京国民政府训政体制的内涵主要包括以党治国、五院制、地方自治等方面,这一体制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史上具有一定特色,但其中传统和现代混杂、中央与地方脱节、政府能力低下、武力至上,难以承担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训政体制在形式上对孙中山的训政构想有一定遵循,但在根本精神与原则方面和后者相云甚远,可以说貌合神离。  相似文献   

9.
胡汉民治粤,以行政权为主,强调政权的集中、统一。他主张地方自治,注重官吏的选拔与整顿。他保护人民的民主权利。胡汉民的民权实践对广东革命的发展具有较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革命程序论”思想是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由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建成民主共和国家是孙中山关于宪政建设路径的美好设想。南京国民政府以孙中山遗教为指导,开启了宪政建设的实践进程,取得了民主建设的一定成绩,然而孙中山“革命程序论”思想的固有缺陷与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最终使中华民国的宪政建设归于失败。  相似文献   

11.
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遵宪受日本地方自治的影响,萌发并初步形成了地方自治思想.戊戌时期,曾将其地方自治思想付诸实践,主要体现在筹建地方自治政权和地方议会两个方面.戊戌以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黄遵宪地方自治思想日益成熟.他主张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权限,提出了"合群"思想,以解决传统社会向现代国家的转型和社会整合.  相似文献   

12.
1911年中华民国建立,政体必将随着国体的变化而变化。采取何种国家结构引发了中国思想界,政治界最早的一次剧烈的论争和选择。在论争和选择的过程中,孙中山的国家结构观是随着环境的改变和认识的深化不断变化的,独具特色。以其编好及其修正程度为标准,孙中山的国家结构观由主张联邦制到反对联邦制,从支持联省自治运动到反对联省自治,主张地方自治。其对国家结构形式的认识,不少地方至今仍闪烁着光芒,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3.
邓学文 《文教资料》2008,1(15):93-96
孙中山基于民国成立以后民主共和屡遭破坏的教训,指出革命除了破坏外,还包括建设,并提出了革命建设的概念,认为革命建设是训政工作的重心,其主要内容是通过地方自治自下而上地建设民国.不过,孙中山革命建设思想的内在逻辑存在矛盾,特别是以民治为基础的地方自治和以党治为目标的训政之间天然对立,为日后南京国民政府的相关政策和实践带来诸多的不确定性和争议.  相似文献   

14.
论邓演达的平民政权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演达是民主革命的坚强斗士,小资产阶级激进分子的代表人物。他坚持和发展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主张组织以工农为主体的革命同盟,通过平民革命建立平民政权,实现社会主义。其平民政权观涉及实现途径、组织体制、运作原则、性质作用、政权维护等诸多层面,是系统化的思想体系,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陈文英 《天中学刊》2002,17(1):94-97
苏联为了其在华利益,积极拉拢、扶植孙中山及其领导下的中国国民党,主张对国民党进行彻底改组。苏联派为孙中山首席政治顾问的鲍罗廷认真贯彻苏联对华战略,努力争取孙中山及国民党左派的支持,多方协调国共关系,在国民党改组的筹备,宣言、党章、党纲的起草等诸方面,起着非常大有时甚至是关键性的作用,并推动了国民党与苏联联盟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之后,陆续颁行一系列有关地方自治的法令法规以巩固统治基础,发展地方事业。这些法令法规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孙中山地方自治思想的影响,并使他的许多地方自治主张具体化、系统化。但由于社会经济化条件不够成熟,地方自治法令法规本身存在严重问题,自治经费不能确定且筹措困难,以及党部与行政部门不能密切配合等原因,国民政府未能实现由官办自治向民办自治的转化,这次规模宏大的地方自治运动成效甚微。  相似文献   

17.
二次革命后,孙中山放弃了原先的民主自由理念,主张个人独裁与一党专制.他认为党员和普通民众的自由太多是导致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革命应该不是扩大而是削减民众的自由.孙中山这一思想就成为国民党一党专制的理论根源.孙中山想用集权专制的办法争取民权是不现实的.  相似文献   

18.
1917年7月至1923年年底,孙中山及其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与后来改组成立的中国国民党先后三次在广东领导反对军阀统治的护法运动。这场运动是辛亥革命以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继续和发展。它所显示的激进民主主义倾向加速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力量在五四运动以后的重新分化和组合,促使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在反对军阀专制、反对列强干涉的艰难历程中,开始探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新路,从而为孙中山与国民党最终走向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奠定内在的基础。1917年7月,孙中山等中华革命党人与旧国民党各派势力,联合桂系军阀、滇…  相似文献   

19.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对人民民主专政思想的新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的政治原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政党制度、区域自治、国家中央和地方政权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政策、从理论与实践上发展了党人民主义专政的思想。  相似文献   

20.
革命纪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国民党的辛亥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纪念活动是传承历史记忆的重要方式.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辛亥纪念中,"革命"一直是一个核心话语."革命"话语来源于孙中山对革命进步性与正当性的阐释.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国民党要确立自身的合法性,完成重建民国的任务,就必须把自己塑造成辛亥革命的真正继承者,借纪念来强化人们的辛亥记忆和现实认同.因而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确立了一整套党国体制下的"革命纪念"制度,把对辛亥革命的纪念推向高峰.在"革命纪念"的名义下,国民党从凸显自身的革命斗争与革命功绩的原则出发,对辛亥史事进行裁剪并简化,并任意拔高与国民党密切相关的人物与事件,从而建构了一个"本党"革命奋斗史的辛亥记忆.在"革命纪念"的名义下,国民党进一步把自己所从事的一切事业都泛化成"革命",将"革命"打造成一种精神与信仰、一种价值标准,"革命"的宗旨和对象一步步发生异化,从而在内涵和形式上都偏离了孙中山的"革命"观,成为一种强劲的意识形态话语与说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