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鲁迅与苏联"同路人"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月革命后苏联出现的“同路人”文学樗着当时苏联文学的最高成就,鲁迅积极译介“同路人”文学,并对这一文学多有论述。鲁迅对“同路人”文学的态度有时也很复杂,这与他对中国共产党无产阶级文学的态度相关,“同路人”文学的现代主义艺术质素,其对陀思孕耶夫斯基心理现实主义艺术的师承,是鲁迅亲和“同路人”文学的又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同路人”作家是指本世纪20年代初期活跃于苏联文坛的一批作家和诗人。十月革命爆发后,俄国作家按其政治倾向的不同,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作家在革命前就与无产阶级运动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想较为进步,革命后积极参加或支持苏维埃政权的工作,成为苏联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第一批作家,如高尔基、绥拉菲莫维奇、别德内依等。第二类作家对革命持敌  相似文献   

3.
苏联文学并不是广义的苏联各民族文学。教材上所涉及的是自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为止,以俄罗斯文学为代表的苏联文学。这一章共三节内容。第一节主要了解苏联文学的分期、各个时期文坛的重大事件,代表作家作品的情况等。第一阶段,十月革命初期和二十年代文学。这是苏联文学的创建时期。当时的作家队伍由于对十月革命的不同态度划分为“左”、”中”、“右”三类。文学界团体林立,相互间争论激烈。焦点在于新的无产阶级文化与遗产的关系,革命后文化事业的领导权问题。鉴于这种情况,1925年俄共  相似文献   

4.
“苏联”作为一个国家已经解体,然而,以高尔基和别林斯基为奠基者的苏联文学和苏联文艺学,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将超越国度,超越时空,永远作为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被保存下来,并将以一种巨大的文化潜能,继续影响于世界.建立在苏联文艺理论基础上的苏联汉学——中国文学研究,必将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载入中外文化史册,其研究成果,也将作为中国文学研究的一笔丰富的文化遗产被承传下来.  相似文献   

5.
在1920年代后期的革命文学论战中,鲁迅提出的“革命人”这一概念颇具特色。实际上,这一概念援引自托洛茨基《文学与革命》的日文版。本文拟在鲁迅1927年论述的革命文学中探寻托洛茨基文艺理论对其产生的影响。鲁迅遵循托洛茨基的理论,在《革命时代的文学》一文中主张文学对革命并无什么影响。在该时期,《革命文学》《在钟楼上》《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文艺和革命》等文中还多次提及苏联的“同路人”作家。“同路人”这个概念也是托洛茨基首次提出的。鲁迅当时把自己也看成是个“同路人”。由此可见,从1920年代后期到1930年代初期,鲁迅确曾受到托洛茨基文艺理论的影响,而这种影响对该时期他的文艺思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个文学现象,曾经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文坛上轰动一时的“先锋文学”早已烟消云散。但一直以来,评论界对它的价值褒贬不一,尤其是对它在90年代以后的存在状态更是徘徊于“终结”与“并未终结”之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实,从狭义上来说,作为一个具体的文学团体,以马原、余华等人为代表的“先锋文学”已经终结;但从广义上来说,作为一种文学精神,则是一时代有一时代之先锋文学,“先锋文学”因而又是永恒存在的。  相似文献   

7.
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桂军”在中国文坛声名鹊起。《广西文学》作为广西区唯一一家省级纯文学期刊,对“文学桂军”的整体崛起起到了指导、宣传、策划和培养人才的重要作用,为广西文学的发展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末,中国文坛出现了一股写“另类文学”之风,因其表现形式的“庸常”而迎合了一部分青年人的媚俗心态。从“另类文学”中折射出在社会转型期,我国的人文精神面临着新的挑战。为了中国的前途和青少年的前途,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中国当代人文精神的重建。  相似文献   

9.
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国社会浩荡复杂的历史背景,文坛“为人生”的文学思潮以及宏大叙事的内在召唤,同时还有作家自身素质的具备、外来文学的滋养等种种条件下,从希腊悲剧发展而来的三部曲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坛应运而生并趋时而盛.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概念和定义的出现,不仅是20世纪俄罗斯-苏联文学中的一件大事,而且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中国文学的观念、理论批评和创作,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纵观“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文坛近70年的理论行程,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学在自身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它的接受和评价是截然不同的。中国文学为认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实质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命运,是检测中国文学和俄苏文学关系的一张晴雨表,并从特定层面显示出20世纪中国文学自身演变发展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11.
“西海固文学”源于80年代初,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得到区内外文坛认可并受到广泛关注,则是在90年代中后期。“西海固文学”发生发展的根本内因是它的“地缘”特性,只有从这里出发诠释概念本身的文学和文学以外的意义,才有望为“西海固文学”实现突破与超越提供一种比较可靠的认识向度与思考座标。  相似文献   

12.
作为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纪德是法国小说流派承上启下的作家之一,他的思想影响了西方整整三代人,成为西方在现实的压抑下痛苦地追求真诚和自由的一个代表。纪德的名字在20世纪2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在中国文坛。进入1940年代,在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中形成了一股翻译、阅读和研究纪德作品的热潮。“纪德热”在1940年代中国文坛的出现,与当时复杂的社会政治背景下中国知识分子的生存思考和精神境遇息息相关,同时也与这一时期文学界探索新的文学表现方式,努力追赶世界文学发展脚步的追求相契合。随着中国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凸现,文学“一元化”进程逐步加强,1940年代的“纪德热”受到了更为严厉的批判。1949年后,这个名字很快便淡出中国知识分子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叶蔚林起步于五十年代的文坛,经过二十余年漫长岁月生活的曲折和创作的困窘,然后迈出了他文学道路上的“第二步”。这诚如他自己所回忆:“在文学的道路上,我的步伐是多么迟缓啊!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间,我几乎整整费了二十年!”(见湖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版《白狐》,《第一步和第二步之间》)然而,这漫长的生活锻炼了  相似文献   

14.
第十一章 苏联文学本章所述的并不是广义的苏联(各民族、各地域)文学;而是以俄罗斯地域为主的狭义苏联文学.时限为:从1917年十月革命后到1953年斯大林逝世止。苏联文学继承了俄国文学的优良传统又以新的主题(革命和建设)、新的人物(普通劳动者)、新的创作方法(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呈现于世界文坛.对世界各国的进步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许地山生于1893年,1921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命命鸟》。作为“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之一,在建设我国新文学的事业中,他站在最早的开拓者行列里。他的创作,论数量不多,论质量却不乏创新之作。尤其在二十年代前期蜂喧蝶闹、异彩纷呈的文坛上,他的作品每以描写异域风光和善于叙述富有传奇性、哲理性的曲折故事而令读者耳目一新。正如论界所作的定论:许地山是中国早期小说界的一个奇才,是二十年代独树一帜,卓尔不群的作家。他之所以是“不群”的,理由固多,但我认为:他作人生方程所得的“只求耕耘,不问收获”之解,即他的“蜘蛛补网”人生观应是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当代文坛上,《人民文学》一度被誉为“国刊”。该刊的地位与使命使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思潮颇为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现实主义文学的主体地位受到冲击,尤其在90年代,《人民文学》期待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作品匮乏,“现实主义冲击波”的出现回应了该刊的呼唤,从而受到刊物的大力支持。《人民文学》对“现实主义冲击波”采取了包容的态度,在扶持其成长为90年代文坛重要的文学潮流的同时,也遮蔽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由于思想的解放,一些进步的知识分子开始在中国宣传当时的苏联文化以及当时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中的观点。二十年代的早期,国内进步报刊上便已经出现谈及“无产阶级的文化”或“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之类的文章,宣传介绍马列主义文学理论。现在已经见之于世的各种版本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大抵都提到了一九二八年开始的“文学论争”,即“创造社”同“太阳社”就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这个研究范畴隐藏着某种方法论的限制,与“现代文学”研究日趋转向史实实证式的“古典化”研究理路比较而言,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无疑更需要当代理论资源的支持,更需要新的理论工具和问题意识。管宁先生的新著《消费文化与文学叙事》,以清晰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图谱为背景,聚焦于“消费文化”与“90年代以来文学叙事”之间的相互影响与相互作用,从一个重要的理论维度对近二十年来的文化场域与文学叙事做出了犀利而缜密的深刻剖析。  相似文献   

19.
叶文玲论     
一、本世纪文学麦加的最后一批朝圣者叶文玲不仅仅是一个著有小说、散文诸多精品的作家,而是一代中国作家以至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代表。在我看来,叶文玲代表的这一代作家包括王蒙、宗璞、张贤亮、茹志鹃等等,也就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走上文坛、5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消声匿迹,新时期文坛重新复出并一度成为创作主力的这一代作家。从我国白话文学史的历时发展来考察,他们的“辈份”介于解放前叱咤文坛的文学元老如冰心、巴金、钱钟书、丁玲和80年代中期以后步入文坛的第三支创作力量如贾平凹、莫言、方方、余华之间。他们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  相似文献   

20.
“电视小说”作为一种化文字形态为屏幕艺术特质的文学形式,最早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苏联。60年代我国也产生了自己的电视小说,80年代进入“成熟期”。“电视小说”表现出其特有的审美性、再现性、具象性、假定性等特征,因而与“电视剧”有形同而质异的区别:即一个注重突出“文学性”特征;一个注重追求“戏剧性”效果。因受多元化影响,“电视小说”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在艺术风格上均应有灿烂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