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十七字诗     
明朝正德年间,有个叫李赖子的,好作十七字诗,能触目成咏。当时天旱,太守求雨未应,他竟作诗嘲笑太守。诗云:太守出祷雨,万民皆喜悦。昨夜推窗看,见月。这首诗传到太守耳朵里,太守甚为生气,下令传讯他。太守对李赖子说:“你善吟十七字诗,不妨再来一首。假如是佳作,便放了你。我的别号叫西坡,就以此为题做诗吧。”  相似文献   

2.
面对贬谪,欧阳修曾备感屈辱与痛楚,但是最终他在滁州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感.《醉翁亭记》中,欧阳修先后以“醉翁”“太守”“庐陵欧阳修”来标明自己的身份,这称谓变化的背后透露出的正是其人生归宿感:旷达乐观与执着坚守.  相似文献   

3.
有个捷克人,申请移民签证,官员问:“你打算到哪里去?”“哪儿都行。”官员给了他一个地球仪: “自己挑吧!”他看了看,慢慢转了转,对官员道:“你还有没有别的地球仪?”  相似文献   

4.
太守与醉翁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曾自称“太守”和“醉翁”,他当时的官职是不是“太守”?他当时的年纪能不能称“翁”?课本均未作出详释,现作简要介绍。 “太守”是战国时期对郡一级长官的专称,秦时称“郡守”,汉景帝时,又将“郡守”更名为“太守”。隋初废  相似文献   

5.
一钱太守后汉刘宠任会稽太守,操守清正。离任时,当地的老百姓送他一百钱,他不肯收。后因盛情难却,他只选了一钱作纪念。于是,他被尊称为“一钱太守”。二不公明范景公历任兵部侍郎、吏部尚书、内阁大学士等职。他因在门口写有大字:“不收嘱、不受馈”,被称为“二不公”。三汤道台清汤斌曾任岭北道道台,三年任期中,每月以清汤豆腐为肴,老百姓给了一个“三汤道台”的美号。四知先生后汉杨震任东莱太守时路经昌邑,县令王密想以十金相送,说“天黑,没人知道。”杨震严厉回答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无人知?”此事传开,大家称赞杨震是“…  相似文献   

6.
1.有一个掌管教育的官员,给学生出了一道论说《周易》的考题:“乾为金,坤又为金,这是什么道理?”学生们揣着《周易》的监本去到官员面前说:“我们对题目有疑问,来请教老师。”  相似文献   

7.
一、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说有兰家女,承籍有宦官.云有第五郎,娇逸未有婚,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既欲结大义,故遣来贵门. 福建戴光华: 历来注家以为前四句有脱漏或错误,实不足信。“媒人去数日,寻遣丞请还”译成白话意思是:“县令派来的媒人才去几天,随着是太守遣丞前来请婚。”由县令“遣媒”到太守“遣丞”,情节逐步逼紧,文章脉络清楚。由“说”而“云”而“直说”从府丞口中道出,一气呵成,既写出府丞做媒口吻,  相似文献   

8.
官谜     
清官汉代会稽(今绍兴),有个刘太守,叫刘宠。此人在任时为官清廉,离任时老百姓感戴留恋不已。大家自发组织集资,凑够几百枚钱要给刘大人作盘缠。刘太守哪里肯收,却又不忍心推却百姓的一片热情,于是就象征性地收下了一枚钱,然后登舟而去。待到尚未离开县境时,他就把这枚钱投入江中,仍还给会稽的父老乡亲。刘太守最后硬是一钱不沾,两袖清风而去。从此后人称颂他为“一钱太守”。(请据此故事猜一成语)谜底:分文不取赃官与此相反,南宋的大将张俊却是个钻进钱眼的贪官赃官。他虽曾因屡立战功而被封为“循王”,但却生性贪婪,巧取豪夺为富不仁。传说…  相似文献   

9.
“恃才傲物”一词,语出《南史·萧子显传》:“及(萧子显)葬,请谥,手诏:‘恃才傲物,宜谥日骄。’”萧子显何许人也,恕我孤陋寡闻。不过对与其同时代的谢灵运,我倒比较熟悉些。这位生性浪漫的太守,被贬到永嘉后,游览所得的诗篇名动天下,自己却始终觉得不得志。只因他太心高气傲,以至侍中的高官也认为委屈了他,还经常羞辱当朝权贵。结果呢,遭人陷害,身首异处。  相似文献   

10.
《新作文》2006,(3)
东汉名臣杨震,到东莱当太守时经过昌邑,曾受过他推荐的昌邑县令王密深夜来访,以十斤黄金相赠。杨震不受,王密就说:“暮夜无知者。”杨震怒道:“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王密愧然而退。后人遂称杨震为“四知先生”。杨震一向为官清  相似文献   

11.
《窦娥冤》之"桃杌"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窦娥冤》是元杂剧中最著名的悲剧,也是关汉卿的代表作.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能代表关汉卿杂剧的杰出成就.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第四册《教师教学用书》里面在对《窦娥冤》进行主题及其进步意义的分析时解释“桃杌”说:“剧中楚州太守桃杌是造成窦娥冤案的关键人物.他是地方官员的代表。”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旬,对于后一个“乐”字,据笔者所见,有关选本在注释或讲析中大多未作交代,少数选本认为这里是指“与民同乐”之意。由于这一句关系到对这篇文章的主题思想的理解,特提出个人看法如下: 这一句写在文章的最后一段。这一段开始在记到太守和宾客归去的时候,忽然添出了禽鸟之乐:“树林阴翳,鸣声上下”,并极力予以渲染,这完全是为了替下文蓄势。接着文中这才借势引来,层层跌  相似文献   

13.
从一个开始     
著名的德兰修女,以仁爱之心闻名于世。在德兰修女生前建立临终关怀院的初期,曾有位官员专门对德兰修女的行为提出质疑。官员问:“你这么做,难道是为了让贫民窟更适合人居住吗?”德兰修女回答道“:不,只是为了让死者死得更有尊严。”官员又问:“你打算帮助加尔各答数以百万的病患伤残吗?你帮得过来吗?”德兰修女没有回答官员,而是惊奇地问道“:数以百万?你怎么数出是100万的?”官员不耐烦地回答道:“这不是我的重点,我的意思是无论你怎么努力,你都是救不完的,穷人太多了,你明白吗?”德兰修女笑了笑,盯着他问道:“100万?你从哪里开始数起的?”…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的一位官员微服私访,路过一片农田,看见一个农夫驾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你这两头牛,哪 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吃草,农夫附在官员的耳边,低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读书     
《历史学习》2005,(9):23-23
王安石酷好读书,勤于思考,吃饭和睡觉的时候都舍不得放下书,而且他读完书后还经常默默地思考他读过的内容,有时和别人在一起,也还在想着书中的内容。因此很少有人看到他笑。他在常州做太守的时候,有一次参加宴会,酒席宴上有一个人歌舞取乐。忽然,王安石大笑起来,大家不解其意,猜测是那个名伶表演的实在太好了,使得太守很高兴,于是重重的赏赐了那个名伶,说:“你能让太守高兴,值得奖励!”只有一个人感到怀疑,认为太守不是因为这个而笑的,于是找了个机会,问王安石当时为何发笑。王安石回答:“我那几天在想道家的《常卦》,怎么都不理解,吃饭的时…  相似文献   

16.
有这样一个故事:古代的一位官员微服私访,路过一片农田,看见一个农夫赶着两头牛正在耕地,便问农夫:“这两头牛,哪一头更棒呢?”农夫看着他,一言不发。等耕到了地头,牛到一旁去吃草,农夫附在官员的耳边,低声说:“告诉你吧,边上那头牛更好一些。”官员奇怪地问:“你干吗用这么小的声音跟我说话呢?”农夫答道:“牛虽然是畜类,但心和人是一样的。我要是大声说,它们能从我的眼神、手势和声音中分辨出我的评论,那头不够优秀的牛,心里是会很难过的。”这个故事启发我们,作为一名家长,自己面对的是聪明而敏感的孩子,他们更需要精神上的鼓励,更需要心…  相似文献   

17.
欧阳修因上书为范仲淹等政治革新派辩护,竟由一名堂堂的参知政事(副宰相)贬为一介区区滁州知州。这在仕途上可谓一落千丈。就在他到滁州上任的第二年,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醉翁亭记》。然而欧阳修在文中始终自谓“太守”,却不自称“知州”,其用意何在呢?首先,古人有袭用前代州郡的行政长官称号的习惯。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将天下分为36郡(后增至40郡),到隋唐时县以上的行政单位仍然是郡。千余年来,称郡的长官为太守。而到了宋代,撤郡设州,因此不再有“太守”这一官名,取而代之的是“知州”。另外,欧阳修在创作上承袭唐代韩、柳遗风,是北宋古文…  相似文献   

18.
抗议李斯特一次到俄国举行巡回演出时,曾被沙皇召到宫廷,请他为皇族及官员们演奏。演奏刚一开始,沙皇与官员们的谈话也就开始了。李斯特怒不可遏,立即中止演奏,合上琴盖。沙皇惊讶地询问:“怎么停止了演奏?”李斯特不失礼貌地回答说:“皇上说话的时候,我理应保持静穆。”  相似文献   

19.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课本注“太守自谓”为“太守用自己的别号(“醉翁”)来命名”。但细究上下文,该句上文是“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有问有答,自然通畅。何以问到“名之者谁”,作者便不直接回答“谁”,却去说明命名“醉翁”的因由呢?这不是答非所问吗?我认为“自谓”就是“自称”“自号”,其后又省略了“醉翁”二字,下文“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正是对“自谓(醉翁)”的说明。但如果把该句直译为“是太守自  相似文献   

20.
《太平广记》中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李贺以歌诗谒吏部韩愈,时为国子博士分司,送客出归,极困。门人呈卷,解带旋读之。首篇《雁门太守行》云:‘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却插带,急命邀之。”“黑云压城城欲摧”这大气磅礴的起句一下子吸引住了大文豪韩愈,使他忘记了疲劳,急忙邀见当时未出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