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示语作为一座城市、一个国家的"窗口",体现着城市的精神风貌和国家的文化内涵,公示语翻译在对外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准确地传递信息、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本文以生态翻译学中的翻译方法——三维转换(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为出发点,在公示语翻译时进行恰当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探讨公示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在文学翻译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传统翻译理论框架下形成的翻译策略往往只注重词汇层面的翻译技巧,忽略了翻译背后的文化本质。为使源语和目的语的之间的转换有一个标准,减少差异,尤金·奈达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根据翻译的文化本质,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翻译理论,即"功能对等"。在这一理论中,他指出"翻译是用最恰当、自然和对等的语言从语义到文体再现源语的信息"。本文从翻译的文化本质入手,以语言学家尤金·奈达提出的"功能对等"理论作为依据,从功能对等的概念出发,提出翻译的对等实质,即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下运用多种翻译策略,找出最为对应的功能对等模式,达到译文与原文的最佳功能对等。  相似文献   

3.
纵观翻译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翻译不仅是语际间的语符转换,更重要的在于它通过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的相互阐释,成为丰富本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正如中国汉晋乃至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不仅传来了一种宗教思想,更重要的是从哲学思想、文学思潮、创作题材以及语言文体等方面给中华民族文化以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要互相接触进行交际。交际的方式根据语言环境而有所不同,人们根据具体语言场所有选择地运用语言,来达到交际目的。本文主要探讨维吾尔语中的委婉词语的产生及其作用、委婉语现象及其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军事文本中,委婉语被视为一种隐蔽、有效的语言策略而被普遍使用.古往今来,语言研究者们都从许多不同的视角对军事文本中的委婉语进行描述和研究.然而,在解释委婉策略的形成机制和作用过程方面,还很少有人从人类认知心理和意识选择行为的角度出发.文章通过自行建立军事文本语料库的手段,以语用学家所提出的关联-顺应模式为框架,将委婉语的生成与理解转换成为寻求最大关联假设和关联顺应的过程.利用该模式不仅能够将军事委婉语建造成一个认知机制下的有效剖析选择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充分显现出动态语境对委婉语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6.
付翠 《职业圈》2010,(5):213-214
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委婉语可以反映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从而也体现出了委婉语的各种社会交际功能。委婉语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我们学好英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委婉语是人类使用语言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委婉语可以反映出各种各样的社会心理,从而也体现出了委婉语的各种社会交际功能.委婉语在各个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对于我们学好英语,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际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8.
委婉语是一种语用策略,并通过语言的模糊性实现其语用功能。委婉语语用模糊是女性在交际中使用更多的一种语言策略。维索尔伦(Verschueren)语言顺应论为委婉语在女性交际中的生成与理解及其语用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撑与现实支持,对女性顺利交际有价值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化"走出去"是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中与其他文化间的接触与交流,本质上是文化的对外传播。翻译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然途径。传播活动必须依赖一定的环境才能成功。因此,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选材需要以传播环境作为参照,才能有助于文化的对外传播。为适应传播环境,翻译选材要秉承平等、交流、互助及共享的原则,以造福于人类为目标。翻译选材的内容要避免在意识形态领域中与目标语社会的冲突,辩证处理文化内容、受众和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密切关注中外文化态势的变化,确保中国文化顺利地对外交流与传播。  相似文献   

10.
国际商务英语翻译具有其词汇、句式和语篇方面的独特特点,并且受到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根据功能等值原则,翻译中应充分理解文本含义,正确使用专业规范用语,培养跨文化翻译能力,并灵活运用翻译技巧以实现文化等值。  相似文献   

11.
公示语汉英翻译的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当前公示语翻译的一些典型错误入手,分析了公示语在汉译英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比如拼写混乱、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语意模糊;文化误解等问题,结合相关翻译理论,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改善与提高公示语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2.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了"四个自信",具体到翻译领域,"文化自信"则涉及到"译出法"或"译入法"的选择问题。"译出法"是以源语言为出发点,体现译出语的文化特色,不拘泥于译文所使用的语言系统而作的翻译;"译入法"则更多地呈现译入语的主体性,并以满足目标语受众的文化思维定势与审美习惯为导向。作为长期从事翻译专业工作并痴迷于翻译技术研究的工作人员,笔者曾纠结于外文表达与中国思想的融合,  相似文献   

13.
刘利音 《职业圈》2007,(8X):195-196
文章从当前公示语翻译的一些典型错误入手,分析了公示语在汉译英过程中容易出现的比如拼写混乱、语法错误、中式英语、语意模糊;文化误解等问题,结合相关翻译理论,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以期改善与提高公示语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14.
隐喻旨在用源域的经验来理解与建构目的域的经验。星象隐喻是古人在认知和建构天空时产生的,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中国古典诗词中星象隐喻的翻译一直比较困难。认知翻译假设尝试将隐喻按照映射条件进行分类并据此采取不同的翻译方法。然而,本文通过对已有中国古典诗歌中星象隐喻的英译进行分析,发现认知翻译假设并不能完全解释已出现的星象隐喻英译现象,主要在于认知翻译假设没有注意到隐喻在具体语篇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翻译是一种语际交流,它更是一种文化交流,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起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数千年来,人们不断翻译,掀起过一次又一次翻译高潮,一代又一代的中外翻译工作者通过翻译为各民族文化架起了一座座沟通的桥梁。翻译为各国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对各国文化与科技的繁荣和发展及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人类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过程离不开隐喻翻译,修辞是隐喻翻译的取向。翻译过程中译者应从隐喻理论出发分析隐喻蕴涵的文化信息,并以此确定相应的翻译策略,进而向目的语读者准确完整地传达原语文本信息。  相似文献   

17.
权力话语理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受到所处文化环境下隐形权力话语的操控,译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上的信息要符合源语意识形态的要求。因此翻译活动不仅是不同文本之间的信息交换,更是在权力操控下对文本进行再创造的过程。政论文翻译是以传达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传递中国声音、弘扬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的跨文化交际活动。它具有权威性、政治性和严肃性。翻译质量关系到对外传播的效果和国家形象的建构。在翻译过程中,应该借助权力话语理论,采用恰当的翻译策略,使翻译成为提高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该文以党的二十大报告英译本为例,在权力话语理论视域下分析译文中如何使用直译法、意译法、增译法和加注法等多种方法,增加译文话语权,全面展示政论文本的内涵和外延。  相似文献   

18.
文学作品中的颜色隐喻是不同语言文化在文学作品中的投射,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译者翻译作品时往往会忽略颜色隐喻框架在不同文化群中的差异,导致原作未能在目标语读者中产生相同的文学效果。鲁迅在《呐喊》小说集中赋予色彩语码诸多内涵,极具代表性。因此,本文依据框架理论将颜色隐喻分为相同框架和相异框架,对杨宪益、戴乃迭和蓝诗玲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总结不同框架下颜色隐喻的翻译方法,以期对中国文化英译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我国公共场所的中英双语公示语越来越多,公示语的翻译也更加重要,但公示语英译中有很多问题。以交际翻译理论为依据,根据公示语所属的呼唤类文本类型,分析公示语英译中存在的错误,探讨采用交际翻译来进行公示语的英译。指出在公示语英译时,译者应掌握公示语的独有特点,了解英汉文化差异,针对具体语境,优先选用或借鉴对应表达,运用交际翻译,符合语用规律,尽量使得译文让目的语读者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效果,使目的语读者完全理解公示语的意思。  相似文献   

20.
中国典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整体素质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本文以《孔子家语》今译为例,基于"语内翻译"理论探讨了典籍今译涉及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提出了典籍今译的四个原则,即目的原则、忠诚原则、对等原则和接受原则,总结出了"语篇分析→注释补偿→译文呈现"的典籍今译三阶段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