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7 毫秒
1.
"狼来了"的道德故事蕴含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逻辑,这一价值逻辑是人们长期以来的道德信仰与道德核心的反映,是道德建设的基础。现代社会中,对"善恶有所报"信条的抛弃,有局限的认知水平是造成"狼来了"的道德故事逐渐失去道德教育效用的主要原因。再立道德信仰,提高认知水平是解决"狼来了"的道德故事失效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2.
道德直觉与道德信仰的养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直觉使道德主体能够洞察道德信仰的本质和内涵,形成统一、稳定、持久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从而坚定对道德价值理想、目标和规范的信奉。道德直觉的整体性造就了道德信仰的完整性,瞬间决定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直接性,“非逻辑性”暗合了道德信仰的本质性要求,无意识性促成了道德信仰的超越性。奠定道德信仰的基础、提供道德信仰的方法、坚定道德信仰的理想性是道德直觉促进道德信仰养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狼来了”的道德故事蕴含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逻辑,这一价值逻辑是人们长期以来的道德信仰与道德核心的反应,是道德建设的基础.现代社会中,对“善恶有所报”信条的抛弃、不健全的社会制度、有局限的认知水平是造成“狼来了”的道德故事逐渐失去道德教育效用的主要原因.再立道德信仰、完善社会制度、提高认知水平是“狼来了”的道德故事失效的主要对策.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人们的道德信仰面临严重危机。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的笃信与敬仰,是实现道德自律的内在机制。道德信仰的实质是人们对人性和生活的一种价值承诺。通过价值承诺,人获得了内在的尊严与价值,生活获得了自身的意义。道德信仰危机导致人们对道德的否定和摒弃。传统道德的合法性危机、道德需求的萎缩、社会支撑系统的脆弱等严重损害了人们的道德信仰。要重建道德信仰,就个人而言,必须养心立德,提高道德能力;就社会而言,必须弘扬传统美德,强化道德的社会支撑,维护社会正义。  相似文献   

5.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某种道德准则及价值依据的信服和尊崇。家庭、学校、社会道德信仰教育的缺位或失当是造成"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模糊或方向偏差的原因。集家庭、学校、社会之力,才能做好"90后"大学生道德信仰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6.
蓝维 《中国德育》2006,1(9):94-95
道德需要是在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认识基础上产生的,制定并自觉遵守道德原则和规范、践履道德要求的心理倾向。道德需要是人类制定并遵从道德的基础和原始动力,没有道德需要就没有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会有与道德相关的所有人类行为。当代青年道德需要不足是影响其道德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这种不足导致了青年道德选择的偏差、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分离和道德行为的动摇。激烈且无序的竞争和高诱惑的社会生活环境,道德付出与道德回报的悬殊,道德信仰和道德榜样的匮乏以及当代青年对社会主流道德价值观认同不足等是他们道德需要不足的社会历史背景及主要原因。培育当代青年的道德需要,是改善他们道德行为的关键。而倡导道德信仰、树立道德榜样、改善社会道德环境和坚持社会主义主流道德价值是培育青年道德需要的基本方面。  相似文献   

7.
理想和信念是道德信仰构成的两个方面,认知、情感、实践是道德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大学生的道德信仰教育要坚持科学理论灌输原则。底线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道德信仰教育的基础,道德情感体验是大学生形成科学道德信仰的必经途径。  相似文献   

8.
道德信仰是人们对道德的内心信奉与崇仰,其通过把握道德目标、整合道德规范、督导道德实践来铸造人的最高道德价值理想和最高道德人格。道德信仰意蕴深刻,学界虽对其有过阐述,但其真正定论尚未形成。笔者结合各位学者观点,从道德信仰的结构性要素、道德信仰的根本特性及价值导向等方面对其意蕴从新探讨。此外,通过对道德的终极至善性、道德信仰的整合性及道德信仰主体内需性的理性把握进一步探析道德信仰之价值生成。  相似文献   

9.
道德信仰对人们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选择产生着重大影响。青少年时期是人生发展和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当前的社会转型以及道德转型深刻地影响着青少年的道德生活,使他们出现了道德信仰上的危机。为此,需要构建一种符合新时代需要的道德体系,营造一种良好的道德环境,促进新时期青少年的道德信仰形成。  相似文献   

10.
道德信仰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是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精神纽带。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结构转型期,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和精神生活多样化的同时也面临着道德信仰危机,作者通过分析道德信仰危机的表现透析其背后的原因,从而提出重新构建道德信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生命与道德本身是相需相成,并具有内在统一性的有机整体。而审照现实,道德与生命却不显和谐:或用道德排斥生命;或用生命排斥道德。事实上,生命是道德存在的基础,道德赋予生命以意义,两者的和谐统一是生命完整性凸显的重要保障。究其冲突实质属人为造成:人们的道德观念处于困惑状态;对生命各层次间的相互否定;用有限的生命否定无限的道德。因此,人之为人要达到生命顶峰,道德无疑应给予生命一种特殊的关怀。  相似文献   

12.
信息网络技术对人的精神道德生活的影响是十分深刻的 ,涉及到人们的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和行为方式等方面 ,这种影响应该说既有令人兴奋的正面效应 ,也有令人忧虑的负面效应 ,网络文明的建设就是要尽可能地使正面效应得到张扬 ,使负面效应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3.
五千年中国古老文明,形成了绵延不绝、日益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其中,肇始于尧舜禹时代的治政理念和治国经验,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中国儒家为官治政理念,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对儒家为官治政理念进行适应时代的认真整理和研究诠释,做好适应现代价值的转化工作,对服务型政府建设必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4.
尼采用“重估一切价值”打倒一切偶像,对西方文化的基础进行彻底的反思,颠覆了传统道德、宗教、理性所设置的二元世界,把人从虚幻的外在世界拉回到本真的生命世界。其不乏深刻的见解,对当今生活在急剧变化的多样世界、却日益丧失精神家因的人们,无疑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朝军 《培训与研究》2007,24(6):97-98,114
存在主义反映了当代社会物质与精神发展的失衡及其对人的消极影响,它关注人存在的严峻状况和条件,重视现实人生,注重人的自由发展和人与人之间民主对话关系的构建,是现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的人本主义哲学流派。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对我国当前教育中的道德教育和师生关系等方面有许多启示。  相似文献   

16.
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其专制统治 ,建立其政权的合法性基础。在他建构的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理论中 ,存在着两个困境 ,一是不顾法律、经济、人民在道德中的作用 ,孤立地建构以“礼义廉耻”为中心的道德 ;二是其建构的新道德无法按照其所设计的从“衣食住行”中得以体现。这两个困境必然使得新生活运动走向失败的命运 ,也决定了蒋介石发动新生活运动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  相似文献   

17.
良心和名誉都是使人遵守道德的极其巨大的力量。名誉是人的外在名声.因而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外在力量:良心是人的内心信念,因而是使人遵守道德的内在力量。但是,良心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是纯粹的、无负作用的,它只会使人遵守道德而不会使人背离道德。反之,名誉使人遵守道德的力量是不纯粹的、有负作用的.它使人遵守道德往往以使人陷于恶德——假仁假义和自我异化为代价。名誉的负作用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因而只有依靠良心来消解:如果一个人遭受了不该得的谴责,如果他因为追求自由、创新、自我实现而遭受轻蔑,他的良心便应该自豪,从而化解这种错误评价的压力;如果他得到了不该得的荣誉,如果他因为屈己从众、追赶时髦而赢得赞誉,他的良心便应该惭愧,从而改弦易辄追求自由、创新和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18.
教师职业道德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继承性。梳理、总结和借鉴中国传统教师的优秀职业道德元素和师德建设的有效做法,并使之在今天的社会土壤上焕发生机活力,以完善教师队伍职业道德素养,提升教师的工作质量和生活质量,是当前我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所必需的价值追求和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道德危机的时代,道德何以可能与有效的追问关系到伦理学安身立命之本.道德的必要性在于它是人类生存之智慧,是人生幸福的艺术.德性既是获得幸福的主要途径,也是其重要内容.共同人性是道德的重要基础.人的多重存在使道德关怀的动机具有多层次性.当前中国道德的合理建构不是要引进个人主义,而是要使我们的道德理论更贴近道德生活,真正掌握人心.  相似文献   

20.
一个关于沉沦与救赎的悲剧故事,白茶花般的女主人公在社会道德和个体道德的矛盾冲突中屈服,最终在惨遭鄙弃中孤独死亡。本文试图应用伦理道德批评方法从社会、主人公、作者三方面的道德上来分析小仲马《茶花女》笔下的女主人公的悲剧成因。无论是个体道德的追求与社会虚伪道德体系的冲突,还是作家个人道德倾向与社会道德的冲突,都是使女主人公的悲剧充满震撼力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