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国际广播丛书》包括8部作品,共320万字,中国国际出版社出版。该丛书全面地记录了中国人民对外广播事业55年的历史轨迹。《中国国际广播大事记》全面、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对外广播事业各个历史阶段的发展过程;《中国国际广播回忆录》是老一辈对外广播工作者以亲身的经历、生动的事例记叙了我国对外广播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所走过的足迹,《国际广播论文集》和《国际广播谈艺录》汇集了国际广播理论研究成果,涉及了国际广播决策研究、理论探索、业务交  相似文献   

2.
中国广播影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中国广播影视的文化自觉来源于文化自信;文化自信又会推动中国广播影视文化更加自觉;文化自强则是中国广播影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宗旨所在。因此可以说,中国广播影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之路,必然是文化自觉、自信和自强之路。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无线电广播(以下简称广播)开始于1923年。在没有异质媒介的环境中它一直迅速蓬勃地发展。进人50年代后,新媒介电视的出现给予了广播以沉重的打击。已经运营了近30年的日本广播遇到了新媒介的严峻挑战,广播的独尊局面被打破了.1959年电视在日本家庭的普及率已达到68.3%,相反广播在这一年的收听率却急剧下降,日本广播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调整时期.60年代,日本广播借鉴美国广播改革的经验——听众细分法,对听众进行分类,广播节目改编成针对性节目和对象性节目,并且开始施行大时段的板块节目编排方式。在软…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世界政治格局的巨大改变,各国综合国力的强弱变化和新传播技术的迅猛发展,给各国国际广播事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各国都在抓紧时机,开辟自己的国际广播发展道路。全球的国际广播呈现了新的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全面了解和正确分析近年来外国国际广播的发展态势,是规划新世纪我国国际广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前提。综观外国国际广播近几年的发展态势,有几个方面值得我们注意:一、在世界范围内国际广播总体实力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重点对象地区“空中冷战”局势的强化和宣传策略的“软化”“冷战”结束后,国际广播的…  相似文献   

5.
为了纪念中国国际广播学会成立一周年,总结交流的各会员的研究成果,推动对外广播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三月一日至四日,国际台和中国国际广播学会展开了首届国际广播理论研讨会。有六十多名会员和兄弟单位的代表出席了会议。首届国际广播理论研讨会共收到论文70篇。这些作品大都是国际广播学会成立一年以来,会员研究工作的新成果。论文的作者,既有台领导、离退休干部、各编播业务  相似文献   

6.
本文分别从中国国际广播的实务研究、理论研究和历史研究三个层面考察了近三十年来有关我国国际广播的已有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指导我国国际广播事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分析发现,当前将国际广播放置于媒体融合背景来探讨其采、编、播技巧的研究还较为欠缺;此外,我国国际广播包含的范围也亟需厘清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7.
由中国国际广播学会主持的第二届国际广播理论研讨会于1992年11月19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长期工作在国际广播战线的50位专家、学者探讨了新形势下中国国际广播发展的战略问题。会议共收到论文80篇。与会者高兴地回顾了我国国际广播事业自1947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办对外英语广播  相似文献   

8.
试析“文革”广播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播史的研究主要有两个作用,一是寻找广播产生、发展的历史规律,二是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为广播今后的发展指明前进的道路。对1966——1976年的十年内乱时期,我国广播语体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文革”广播体的研究,体现了广播史研究的这两个作用。为了不忘历史的教训,不重蹈“文革”广播的复辙,更好地繁荣、发展新时期的  相似文献   

9.
’97《中国彩虹奖》(对外广播)评选已圆满结束。这次参评的新闻类节目近30个,包括消息、评论、系列报道和时政报道。通过评审,共评出获奖节目17个。这些获奖节目选题准确,较好地反映了一年来的国际国内问题和重大事件,卓有成效地向全世界介绍了中国,表明了中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的观点和立场,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对外广播新闻类节目的水平又有了新的提高。对重大事件的报道显示出我们的工作水平新中国成立近半个世纪以来,我国的对外广播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行了改革开放,一些地方电台也发展了对外广播…  相似文献   

10.
李宏 《中国广播》2014,(12):82-84
本文通过中国广播参与伊朗国际广播节的历程回顾,介绍了国际广播评奖的立项和标准,以及国际广播研究的关注面和热点,揭示了国际广播评奖和研讨对广播现实发展的积极推动作用,以及广播业务活动对展示国家形象潜移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美学的研究包括了客观世界的美和人对客观世界的美的反映的全部领域。马克思说:“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同一切美的事物一样,理论广播也是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美的规律来指导其实践的。确定美的主题,选择美的材料,编写美的文字,传送美的声音。理论广播以内容美与形式美的有  相似文献   

12.
尼葛洛庞帝在《数字化生存》果决地写道:信息技术的发展将变革人类的学习方式、工作方式、娱乐方式,一句话,人们的生存方式。新时代的广播无疑将与时俱进,它将在数字化革命的引领下如何获得大跨越大发展?本文拟作初步探讨。一、新、老广播正面临尴尬变盘窗口有学者曾对哪些受众在听传统广播做过调查,得出的结果比较地令研究者尴尬:老年  相似文献   

13.
正国际广播(International Broadcasting)是以国家为主体加入国际传播的一种宣传行为,对华广播是指国外国际广播电台专门面向中国大陆的国际广播,包括政府官方的国营国际广播、公营国际广播、宗教广播和秘密电台等。自1942年美国之音(Voice of America,VOA)和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BBC)开办对华广播起,对华广播已走过了70多年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内,以本土以外的受众为主要传播对象的国际广播进入了一个新的调整期。特别是随着冷战的结束,世界政治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面对新的世界形势,一些主要国家的国际广播电台在制定新的广播战略的同时,适时地对其自身的广播语言种类、发射功率、落地手段进行有计划的优化组合、更新调整。世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国际广播的生存遇到了挑战,也为其发展带来了机遇。利用新技术,利用高科技,增强广播自身的有效落地,最大限度地提高覆盖率,是各国对外广播发展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数字技术、…  相似文献   

15.
韩曙光 《视听界》2010,(4):95-96
作为传统的主流媒体之一,地方台新闻广播多年来自觉承担着服务地方发展大局的使命。随着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媒体竞争的白热化,近年来,市县广播一直在生存与发展的双重压力下艰难地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这种状况制约着广播新闻采制、传播的质量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在2003年的媒体研究和实践中,有两个词成为最紧密、最频繁的组合,这就是“广播”与“发展”。正是由于十余年广播人的“不示弱”的精神,催生了广播发展史上一个令人兴奋时刻的来临:国家广电总局确定2003年为“广播发展年“。在年终岁末,回头检视一年来全国广播界的改革和发展成效,广播人欣喜地看到:“广播发展年”已成为中国广播事业和广播产业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广播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7.
2007年,业界和学界关于广播理论的探讨较之往年更加务实和理性。总体看来,2007年中国广播理论界在重大广播媒介事件、广播媒体的生存策略以及广播行业科学发展等方面表现出较高的研究热情,体现出较强的理论自觉意识,取得了不少新的研究成果。在广播行业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广播机构竞争水平不断提高以及广播产业持续复苏的多重推动下,2007年度中国广播理论研究领域在以下四个方面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特别值得大家关注。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总结新鲜经验,为领导决策提供新的思路,作为研究性刊物是能够有所作为的。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对外广播有很多新做法、新经验,如向外台传送节目,担任外台的特约记者,与外台合办节目,和多国电台合作办新年大联播节目等做法,都收到了很好的宣传效果。我们《国际广播》及时总结了这些方面的改革经验。宏观研究的重要在于使我们:可以把握世界国际广播大局和发展走向;可以知己知彼,对于现状及国外的发展态势有个清醒、准确的认识和判断;可以为制定我国对外广播的发展战  相似文献   

19.
电视新闻的产生虽然晚于报纸、广播新闻,却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现代社会传媒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位于电视业发展的前沿,站在电视业改革的潮头,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一种飞速发展的状态。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新闻受众市场上,报纸、广播、电视三方基本上是三分天下。到了1999年,电视赢得的市场份额上升到近一半,独领传媒风骚。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到本世纪初,随着我国复关尘埃落定,网络媒体诞生,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的迅速发展全面挑战着电视新闻媒体,与电视争夺着观众。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信息高度聚积,人们对新闻的需求不断增…  相似文献   

20.
媒体是交流、传递信息的工具。责任感是指自觉地把份内的事做好的心情。社会责任感是指为了促进社会进步发展而自觉把份内的事情做好的心情。媒体的社会责任感,就是包括纸质媒体、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及其工作人员,以自觉的心情,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作用,及时、准确地交流、传递好国家发展目标、路线方针、政策法规、战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