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包弼德教授(Peter K.Bol),哈佛大学著名中国历史研究专家,哈佛大学副教务长,哈佛大学东亚语言文明系教授。包弼德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七至十七世纪文化精英的研究,著有《宋代历史研究入门》、《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历史上的理学》等著作。他于1971年取得荷兰莱顿大学汉学研究院中国语言和文学学士学位,1973年获该学院汉学硕士学位,1982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东亚系历史学博士学位,1985年起执教于哈佛大学,1997-2002年任哈佛大学东亚系主任,2005年创建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Harvard Center for Geo-  相似文献   

2.
2012年,哈佛大学改变了原来的政策,积极加入了"慕课"(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建设大军。借参加"2014哈佛中国教育论坛"之机,笔者之一得以与哈佛大学著名的中国历史学家包弼德(Peter K.Bol)教授深入交流。包弼德教授是哈佛大学分管教学创新的副教务长(Vice Provost for Advances in Learning),曾任东亚语言与文明系主任、查理斯·卡威尔(Charles H.Carswell)讲座教授,创立了哈佛大学地理分析中心(the Center for Geographic Analysis),并任主任。他代表哈佛大学与中国开展密切合作,主持建设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inese Historical GIS)和《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hinese Biographical Database)等大型数据库。包弼德教授也是edX平台ChinaX课程(2012年10月31日上线,https://www.edX.org/course/harvard—university/sw12x/china/920)的主讲教授之一。在本次访谈中,包弼德教授阐述了他如何看待哈佛大学2012午加入edX,介绍了哈佛大学为何新设副教务长;还介绍了目前HarvardX的基本情况、运行、成本以及未来发展,以及对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小规模非公开网络课程(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POC)的尝试;最后他以ChinaX这门MOOC为例,介绍了如何通过分析工具对MOOC的学生数据以及课程运营情况进行分析,还对"慕课"的走势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哈佛大学课程选修制的发展及其借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课程选修制的发展、完善并逐步推行与哈佛大学分不开。研究哈佛大学课程选修制的发展历史,把握其基本特点,对于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教学管理制度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纵观哈佛大学课程选修制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一、课程选修...  相似文献   

4.
哈佛大学是一所享誉世界的名校,是一所比美国建国历史还要悠久的学校。在作者30余年从事高等教育研究的过程中,从文本上开始识读哈佛,以“游客”的身份走进哈佛,丰富了对哈佛大学的认知,逐步对哈佛为何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有了基本判断,但总还是有种“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感觉。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主任宋怡明教授,成了作者真正认识哈佛的“窗口”。在与宋教授多次交流后找到了哈佛大学走向成功的秘诀——文化治校。“走近哈佛”,是一次走进世界一流大学的心灵之旅。哈佛大学的本科教育文化、通识教育文化、管理的服务文化、校长们的“遗产”文化、社会各界的捐赠文化、教授的“夫人文化”,构成了哈佛得以矗立于世界一流大学之巅的根基。  相似文献   

5.
1620年英国第一批清教徒移民抵达美国马萨诸塞州的普利茅斯。16年后,即1636年,几位英国剑桥大学毕业生在波士顿建立起了哈佛大学,学校所在地,起名剑桥。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的大学,开学时只有9名学生,一座小楼,1位讲师。现在,哈佛大学有13个学院,攻读学位的学生共有18,000人,13,000名哈佛大学扩展教育学院(下称扩展学院)的学生,注册学习一门或多门课程。扩展学院是哈佛大学13个学院之一,专门从事非全日制的夜校教育、继续教育和远距离教育。扩展学院开设了50个学科领域,550多门课程。课程包括了从人类学(Anthropology)到瑞典语(Swedish)的…  相似文献   

6.
刘萍 《安徽教育》2014,(5):33-35
<正>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有一个观点,即文化是以一种"谦卑的"、"吸引人的"方式形成的软实力,无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也立足于此。无为中学的"谦卑"之处在于,我们从来没有什么响亮的口号,我们只是立足于本校的实际,遵循着教育的规律,做好每天的事;"吸引人之处"在于,我们不仅努力把学生送进最好的大学,还要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学生掉队"、"不让一个学生受委屈"。一、办群众满意的教育首先要考虑群众的意愿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整  相似文献   

7.
考察美国大学课程,主要是以哈佛大学课程的历史发展变化来阐释美国大学课程发展的历史特征,侧面揭示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与大学领导人的教育理念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哈佛的卓越是不争的事实,其背后不是失去大学的灵魂而依赖于放飞的灵魂,放飞的力量来自课程改革与学术文化的调谐耦合。哈佛历次重大课程改革都伴随着学术文化转型,选修课程制度的全面推行源于并促进教派学术文化走向人道宗教学术文化,通识课程改革彰显了国家主义学术文化的诉求,核心课程共生于世俗社会学术文化语境。哈佛课程改革坚守服务学生发展的永恒使命,同时从社会与个体双重需要出发寻求精英教育目标的时代建构,变与不变之间,课程改革与学术文化转型在促成大学理念的流变中不断创造哈佛的历史。哈佛大学课程改革与学术文化在神聚理念、身寄场所、彼此建构中实现调谐耦合,进而守望和延展大学的卓越。  相似文献   

9.
正一、会议时间、地点和主办单位会议时间:2014年5月30-31日会议地点:中国·上海主办单位: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上海开放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东亚远程教育教席二、会议主题会议主题:泛在学习:机遇、挑战与对策平行议题一:大规模开放网络课程(MOOCs)与泛在学习平行议题二:大数据、云计算与泛在学习平行议题三:微课与移动学习平行议题四:成效评估与泛在学习三、特邀主讲嘉宾(一)克里斯·迪德(Christopher Dede)教授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教育技术学Timothy E.Wirth讲座教授(二)马科斯·施佩希特(Marcus Specht)教授荷兰开放大学教育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现代教育技术学教授(三)杨志坚教授中国国家开放大学校长  相似文献   

10.
大学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时期,也是大学教育者用博大的爱心培育学生的大爱精神和大爱人格的关键时期。坚守课堂教学阵地,充分发挥《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的文化载体功能,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传统文化进行扬弃,引导学生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不但可以使学生学到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实施大爱教育,培养学生大爱情怀,塑造学生大爱人格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美国一些主要大学正在研究如何改革公共基础课,如何使选修课程更有目的性,避免六十年代和七十年代初期出现的一些混乱。哈佛大学在这方面的改革有最大的影响。今年三月份,哈佛大学公布了新的公共基础课方案,教师们正在进行讨论。这一方案是该校文理学院院长亨利·罗索夫斯基领导下的十二个委员会和特别工作组,经过三年半的调查研究制订的。这个新课程方案,是为了保证哈佛大学的学生,在低年级具备基本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表达能力。它规定大学本科生在四年的学习计划当中以四分之一的时间努力学习五个学术领域的公共基础课。在与一九四五年以来哈佛大学的普通教育计划比较之后,哈佛大学决定  相似文献   

12.
我与Blackboard     
2001年8月,我应邀赴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坎顿工学院(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College of Technology at Canton SUNY Canton)做访问学者,除了从事言语行为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还为该校学生用英文教授一门名为"中国历史与文化概论"的课程.这门课程出乎意料地受到了该校师生的热烈欢迎,参加人数由最初的一个班增加到三个班,而且每班都超出了该校规定的选课人数.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试图以泰克西纳的知识领域划分对哈佛大学、芝加哥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的通识课程进行考察。研究发现,中外大学的通识课程基本上覆盖所有的知识领域;中外大学均有数量比较多的文学、音乐和艺术评论及历史课程;不同的大学在通识课程开设中各有传统和偏重。  相似文献   

14.
美国高校教授治校的历史发展及制度保障美国现代高校管理中的教授治校(SharedGovernance),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刻的现实意义。从1636年坎布里奇(哈佛大学的前身)建立至今,美国高等教育已有370多年的历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与教授治校所起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5.
<正>"我们现在已经有相当好的中学生、本科生,能达到世界水平。在哈佛大学,中国的本科生也是一流的人才,不再是十几二十几年前那些还需要哈佛大学再训练的人。"在第3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开幕式上,著名数学家、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在发言中指出,中国的教育和科技环境已经成熟,很多学生的水平"令人惊讶"。从1979年第一次回国后,他每年都会在国内大学和科研机构访问数月,对于改革开放后,中国教育体  相似文献   

16.
李欧梵,上世纪60年代自台湾大学外文系毕业后负笈美国,1970年获取晗佛大学硕士及博士学位。2004年从哈佛大学荣休后受聘于香港中文大学,现任;先为坚中国文化讲座教授  相似文献   

17.
波士顿大学     
波士顿是一个文化气息浓郁、学术风气极盛的城市,坐落於这城市的大学,也就因此占尽了先天的优势。波士顿大学(Boston University,简称Bu)幸运地在这古典、优雅、浪漫的文化古城屹立了156年,与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校隔着查理士河相对。 外籍学生人数居全美各大学之冠 波士顿大学是全美第三大私立大学。全校有  相似文献   

18.
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声名最显赫的私立大学,初建于1636年,原名哈佛学院,19世纪末改为哈佛大学,已有360余年的历史,是一所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教育机构。哈佛大学于1873年开始授予博士学位。仅哈佛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MBA)者即逾3万,全美500家最大的企业中担任要职者有五分之一为哈佛学人,而哈佛商学院只是哈佛大学的一个分支机  相似文献   

19.
开放资源理念席卷全球 哈佛大学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校长之一埃利奥特曾经将大学文化的价值概括为"使学生具有开放的头脑、谨慎思考的态度、谦恭的行为,掌握了哲学研究方法,全面了解前人积累的思想"。互联网无疑为大学文化价值的实现提供了更佳的途径。  相似文献   

20.
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程的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七十年代,哈佛大学进行了一次教学改革。这次改革从酝酿到提出初步设想,进行大辩论,直至最后通过,先后经历了九年时间。哈佛大学的历次教学改革,在美国的高等教育改革中,往往都起着先导的作用。这次改革也同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美国被称为“震动着全国的学术大厅”。哈佛大学这次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两点:第一,不要只让学生了解事情的真象,而是要着重向学生教授观点、概念和思考方法,使学生学会处理问题。第二,改变原来撒手让学生自由选修课程的做法,取消原来开设的二千六百种课程中很大一部分泛泛的概况课程,另开八十到一百种新课程;对学生选修课程做了必要的限制;要求组成“首尾一致”的教学计划。这两点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都是着眼于发展学生的智力。所以,美国有人把这次改革报告——《哈佛大学文理学院关于共同基础课的报告》称为是“着力于智力的教育的全国性宣言”。这次改革在美国引起了广泛的反响。有的说它的要求太松,有的说它的要求太紧,有的说它限制学生的学术自由,有的说它是“回到基础上去”。领导这次改革的罗索夫斯基则说:“这当然不是十全十美的,但是要比我们现在的好得多。”这份报告是两年前华中工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培刚教授向哈佛大学当时经济系主任柏金斯(Dwight Perkins)教授询问而由后者赠送的。张教授早年留学哈佛大学,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张教授将柏金斯教授赠送的这份报告提供我们翻译发表,特此表示感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