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大学生接受新事物往往具有比较强的接受能力,当前,以微信、QQ、微博等为主的社交软件和移动社交平台发展十分迅猛,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交软件的普及和移动社交平台的发展把我们带入了移动互联网的"微时代",互联网因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内容丰富、互动性强受到了年轻人尤其是广大高校大学生的欢迎,本文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探索与构建,主要从以下三个领域展开相关研究:首先是对"微时代"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影响进行阐释,其次是对"微时代"构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进行探索,最后对微时代"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2.
随着移动网络时代的到来,网络直播迅速成为"95后"大学生群体青睐的网络互动社交平台。直播热现象的凸显,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机遇。通过分析网络直播这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双刃剑,以以人为本、实践育人为指导原则,以构建联动防范体系、提高思政工作者直播内容水平为途径,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社交网络具有真实性、平等性和开放性等特征,这些特征使得以社交网络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促进思政工作向"主体—主体"结构转型,弱化大学生交往行为中的功利思想;但同时也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交际障碍、网络成瘾以及信息封闭等问题。高校思政工作者要做到积极深入社交网络,在社交网络中培养意见领袖,掌握社交网络话语权,从而主导社交网络中的大学生交往行为向着健康、正确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随着互联网络的发展,网络社交如今已经成为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社交平台改变了大学生的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同时也为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学生工作者必须正确认识网络社交带来的网络依恋、信息冲击等问题,主动融入网络社交平台,建立网络思政队伍,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主动化解网络社交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5.
移动社交网络作为现实社会交往方式的必要补充,已经渗透到青少年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发展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研究通过对文献的整理分析并结合研究目的,构建了包括移动社交网络愉悦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息可用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互动程度认知、移动社交网络信任度认知,以及移动社交网络接受和使用意向五个方面内容的研究框架。通过调查分析,揭示了青少年对移动社交网络使用所持有的基本态度,为从多学科交叉视角开展青少年移动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研究提供前期基础,也为引导青少年合理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提供实证支持。  相似文献   

6.
腾讯QQ是E时代的新沟通方式,是青少年喜欢的一种聊天工具,其匿名性和无拘束性给青少年的交流带来很大的方便。但是,它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众多青少年迷恋网络、沉迷于QQ聊天中,无法自拔。随着中学生手机拥有率的逐  相似文献   

7.
孔馨雨 《河南教育》2022,(S1):50-51
引言:随着大数据技术的日益成熟和自媒体平台的迅速发展,大学生作为网络大军的主体,其沟通交流方式也日趋多元化。在以网络圈群为载体的大学生新型社交模式下,如何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和新媒体平台高度融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权,深化网络育人的效果,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是什么——网络圈群视域是什么?随着移动互联网及智能手机的普及,微博、微信、QQ等微载体纷纷涌现,虚拟化、网络化的社会交往日益普泛。  相似文献   

8.
杨娟 《海外英语》2012,(18):39-40
QQ是现代网络最为普遍的聊天工具,是一种功能性极强通讯软件。该文尝试研究QQ聊天工具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充分利用QQ强大的功能与优势辅助日常英语教学工作。效果得到了实践的证明。希望通过该实践与探究,为QQ聊天工具辅助日常英语教学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帮助初中英语教学更好的实施。  相似文献   

9.
QQ是腾讯公司开发的一款基于Internet,最为普及、用户最多的即时通讯软件。QQ群是QQ中多人聊天交流的一个公众平台,群视频是为满足QQ群用户能在群里通过实时语音视频进行互动交流的一个重要功能。目前,QQ已经从单纯的聊天工具扩展到工作、学习等各个领域。就QQ群视频功能建设校园互动网络电视台功能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旨在编制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用于测量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行为,并检验其信效度。选取393名大学生进行初测调查,用于项目分析及探索性因素分析;另抽取990名大学生进行正式问卷调查,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及考察同质性信度和结构效度。结果显示,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共有17题,包括移动社交网络信息沟通、移动社交网络自我表露、移动社交网络依赖3个因子,解释总方差的56.393%,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χ2/df=4.057,GFI=0.944,AGFI=0.926,CFI=0.944,NNFI=0.920,IFI=0.932,RMSEA=0.056);总量表和3个因子的Cronbachα系数为0.7450.855,分半信度为0.7350.855,分半信度为0.7350.880,表明大学生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能有效测量大学生的移动社交网络人际交往行为。  相似文献   

11.
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寄信用上了"伊妹儿",打电话用上了QQ、MSN,看电影用上了PPLIVE……总之,奇妙的网络世界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革命。然而,这股网络大潮鱼龙混杂。接触久了,难免都会"中毒"。最近,专门针对聊天工具软件的病毒,更是让你防不胜防。那么,聊天工具中毒了该怎么办呢?下面,就以大家常用的腾讯QQ和MSN这两个软件来介绍下怎样辨识和查杀目前流行的几种病毒。  相似文献   

12.
当今社会,在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中,手机社交软件的使用越来越普遍。手机社交软件逐渐在大学生里流行起来。本文以关心大学生更好地合理利用网络平台为出发点,主要研究这些社交网站带给大学生的影响,分析这些影响带给大学生的正面和负面作用,具体地通过大学生对手机QQ各方面功能的使用情况,总结出解决不良影响的对策,为解决大学生的社交软件对于人际关系影响的问题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3.
沈卫国 《现代教学》2004,(11):23-23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在经常上网的青少年中,QQ已成为学生最常用的聊天工具,35%的学生更愿意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话题也从单纯的学习,拓展到校园生活、情感沟通、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的社交途径和交往行为发生着明显的变化,大学生借助移动社交网络平台进行人际交往的趋势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对J大学在校生的问卷调查数据,总结大学生使用移动社交网络的特点,并深入分析移动社交网络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行为的双重影响,最后从高校、社会和大学生自身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移动互联网普及和发展,高校思政教育“互联网+”模式应运而生。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教学实践等途径,对大学生在移动互联网下的个性化需求进行调研,提出高校应构建校园APP教育平台等互联网数字平台载体,探寻建立个性需求和主体自育、洞察诉求和共情共鸣、协同育人和思想引领相结合的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同时,提出组建专家型高校思政队伍和健全网络媒介信息监管机制等措施来占领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文化前沿阵地,增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6.
社交网络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辟了一片新的阵地,在社交网络环境下开展思政工作有助于建立师生双方的信任基础,打破时空限制,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距离,促进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现;但同时也容易造成教育双方交流退步、大学生选择障碍或偏差、师生关系失衡等问题。利用社交网络开展思政工作是大势所趋,技术的进步和管理的日益规范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条件;但同时还要防范"网络软瘾症""信息泄露"以及"群体极化"等风险。  相似文献   

17.
社交网络发展为信息交流的便捷性提升提供了有利保障,而高校思政教育与社交网络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容矛盾,化解矛盾并科学运用社交网络开展思政教育,是未来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必经之路。本文从社交网络环境与现代高职院校专业教育的矛盾入手,论述了社交网络对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中积极与消极方面的影响,同时提出了加强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思想引导、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对社交网络工具应用、完善社交网络环境下高职思政信息化教育体系等有效路径,以期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升能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8.
腾讯QQ是一款基于网络的即时通信软件,具有很强的互动功能,是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聊天工具,研究如何利用QQ群进行教学具有重大意义。从学习者和课程的特点出发,以Photoshop图像处理课程为例,阐述了基于QQ群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丁丁 《思想教育研究》2009,(Z1):108-110
当前高校班级管理存在着新的问题和特点,加强班级管理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提高班级管理水平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手段。建设信息管理数据库、班级博客,利用QQ、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和飞信等手机短信发布平台等进行信息化管理,是加强信息化管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网络移动学习是当前青少年的日常学习方式之一,它正以极快的速度扩展与普及。网络移动学习的前提是使用便携式智能终端,在青少年中充当个人数字化终端的设备主要有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各类数码学习机。学习者中心学习、微课程聚合化学习、智能程序化教学、社交化学习是当前青少年网络移动学习的新范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